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龐大的官僚體系,古代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兩極對撞

不同於中世紀歐洲的諸國林立,自秦始皇建立中國古代第一個封建王朝以來,歷朝歷代的中國統治者,不管有無能力做到,都在盡力追求一個大一統的強大帝國。

想要統治如此廣袤地域的疆土,在封建時代,皇帝必須依靠官僚體系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官僚體系的存在,又勢必要分走皇帝權力之中的一部分。

因此,從封建社會建立以來,皇權和官僚體系的對抗,就從來沒有消失過。從秦朝一直到清朝,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皇帝們一心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將天下權柄收歸一人,在此過程之中,固然臣子個人的力量被逐漸減弱,但官僚制度體系的力量卻日趨完善,成為跟皇權相抗衡的兩極之一。

一、皇權日漸強大和官僚制度日趨完善,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

秦代時,百官之首的丞相在皇帝面前,是可以分庭抗禮的。也就是從社會地位和權力劃分來看,丞相固然是由皇帝選拔出來的,但其擁有的權利,卻足以可皇帝相媲美,而皇帝也要依賴丞相來施行國政,強大國家。

但是到了清朝,宰相之位名義上已經廢除,實質上具有宰相之權的軍機大臣,見皇帝的時候必須跪拜,要是能被賞賜一個座位,就是皇帝巨大的恩賞了。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龐大的官僚體系,古代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兩極對撞

秦始皇

這種現象,集中反映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過程,歷朝歷代的最高統治者,通過不斷分割臣子的權利。收攏天下權柄於一身,逐漸實現“威福自專”的獨裁統治。

《史記》記載,范雎曾經說:

“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

君主本身就是要“制殺生之威”,這是其獨裁性的具體表現。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央集權制度下,想要政令能夠有序的實施,沒有宰相來統籌,則官僚制度要自行其政。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行政體系要與官僚體系分開,具體的業務人員要相對獨立。

類似於當今美國的國家制度,就算總統府停擺,國家機構還是能夠平穩的運行下去。

這種政治結構的特點就是,權力高度集中,但下面的施政人員相對獨立,在沒有皇帝或者宰相來統籌的情況下,各州縣官員們也能自行其是,有一套嚴密的體系來維護統治。

換句話說,就是中央集權的結果,在收攏大臣權力的同時,卻賦予了官僚體系嚴密的制度性。原本屬於丞相的權利,被成體系的官僚制度所取代。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龐大的官僚體系,古代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兩極對撞

封建時代官僚制度的肇興

而制度體系是個死物,不會像人一樣有恐懼或者權欲,皇帝無法通過威權來迫使整個官僚體系做出妥協。

由此,中央集權固然加強了皇權,分割了宰相權力,但是也塑造出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這個體系自有其運行的規律,其中的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可能會害怕皇帝,但是當整個體系以一個龐大的制度出現的時候,皇帝的威權是無法壓迫體制的,除非改革制度。

然而隨著封建制度日趨完善,已經改無可改。所以到了明清,伴隨著中央集權的高度集中,皇權的至尊無上,龐大的官僚體系也是日漸成熟,運行有序。皇權和官僚體系,就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之中的兩極。

二、獨裁性質的皇權,和成熟制度下的官僚體系,天生就充滿矛盾

如果是皇帝和宰相的紛爭,是個人之間的權利之爭的話。那麼皇權和官僚體系的分歧,則幾乎是天生的。

高度集中的皇權,其最突出的特點是獨裁性

。即皇帝要“言出法隨”,所謂金口玉言,就是這個道理。與之相對應的,官僚制度從誕生開始,隨著能代表百官的丞相被廢除,擁有權力的三公九卿等大臣權力被分割,官僚體制逐漸形成一個協商性的特點。

就是說在龐大的官僚體制下,一件事是否能夠得以實行,是要綜合各方面利益,經過反覆的談判磨合的。而且,官僚制度體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包容性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龐大的官僚體系,古代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兩極對撞

唐代嚴密的官僚體系

學者王亞楠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寫道:

“逐漸把它(官僚政治)自己造成一種思想上、生活上的天羅地網,使全體生息在這種政治局面下的官吏與人民,支配者與被支配者都不知不覺地反這種 政治形態看為最自然最合理的政治形態。”

這種協商性,包容性,就與皇權的獨裁性,產生分歧。

其次,皇權是世襲的,皇帝賢明與否是個偶然性的事件,但官僚體系卻是選拔的,能夠經過層層篩選站到皇帝面前的人,無一不是其中的佼佼者。看上去這一點沒什麼,實際上這一點所造成的皇權和官僚體制的對抗最為激烈。

從官僚體系之中選拔出來的大臣,自然大多數都是精英,而世襲制的皇權,卻只有偶然的概率成為賢明的君主。如此一來,遇到稍微反應慢一點的皇帝,勢必要被臣子所制衡。這就導致後來出現的君主,對於臣子天然就是一種懷疑敵視

的態度。

而因為官僚依稀的緣故,皇帝固然可以將“奸臣”“權臣”打壓或者乾脆砍頭,但這個嚴密而自有體系的制度下,選上來的臣子,還是那一套。皇帝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干預官僚體系的內部運行的。這就又加劇了皇權與官僚體系的對立。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龐大的官僚體系,古代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兩極對撞

家天下之下,皇帝以家為國

因為皇帝本來就是要獨裁的,現在居然沒辦法干預原本原本是為自己服務的官僚體系的運行,這與皇權本身的獨裁性,就是相背離的。

而官僚制度體系運行靠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律制度,偏偏皇帝又是那個想要破壞制度規律,而且還有能力破壞的人,自然也被官僚體系所排斥。

如此,皇帝想要控制官僚體系,實現自己的獨裁。而官僚體系卻想將皇帝納入規範制度中來,雙方由此而形成對立,而且日趨嚴重。到了明清時代,官僚體系和皇權經過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後,互相都達到的頂峰,然而誰也沒辦法徹底壓服對方,形成僵持的局面。

三、官僚制度體系和皇權的抗衡,早期是有助於社會發展的,但到後來,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政治經濟停滯不前,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

皇權和官僚體系的這種對抗和僵持,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在中央集權還沒有達到頂峰,皇權的獨裁性和官僚體系的制度性都還不完善的時候,雙方競爭的過程,實際上對於歷史的前進是有幫助的。

皇權想要獨裁,爭取民意支持,就必須顯示出自己的賢明,而同樣的,官僚體系自身還不完善的時候,必須依賴皇權才能保證制度的平穩運行。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徹底定型,皇權的獨裁性和官僚體系的制度性都已經發展到了極點,雙方各自為政,又互相對抗制衡,則對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龐大的官僚體系,古代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兩極對撞

首先是明清時期皇權為了避開官僚體系的制衡,發展出一套獨立的特務體系,典型的就是明代的廠衛制度,廠衛制度讓皇權繞開官僚體系自行其事,加強皇權獨裁性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明史·刑法》中記載,廠衛制度嚴重損害到國家執法機構的權利,所謂:“

“朝廷專任一鎮撫, 法司可以空曹,刑官為冗員矣。”

廠衛制度的治外法權,讓國家既有的法律體系效果大為減輕,其次是在皇帝是默許下,廠衛們大肆斂財,嚴重阻礙了社會財富的發展。

其次是大搞文字獄,在打擊官僚體系的同時,也嚴重損害到了社會文化風氣,高壓的文化政策促使近代中國失去了文化思想進步的基礎,最終落後於時代,被歐洲所趕超。

另一方面,官僚體系為了應對皇權這種挑釁,在朝廷之外,形成一套套

官場潛規則,這種潛規則最開始是為了對抗皇權,可是發展到後來,成為官員們兼併土地,發展自家產業的工具。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龐大的官僚體系,古代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兩極對撞

明末絲綢作坊的工具

明清兩代江南資本主義的萌芽,到處都有這種官僚體系暗箱操作的影子。從而嚴重影響到本土資本主義的萌芽,使得中國在近代世界資本原始積累的時間段,錯過了機會,最終在經濟上也落後於時代潮流。

政治文化上有皇權為了打壓官僚體系而操縱的文字獄,經濟上有龐大的官僚體系壓制資本主義的萌芽。雙重作用下,徹底堵死了近代中國跟上時代步伐的道路,造成清末落後捱打的局面。

四、結語

封建時代的中央集權,原本是為了國家能夠統籌全國資源辦大事,促進社會科技財富的發展,但發展到後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延續下,皇權和官僚體系的互相抗衡,使得雙方都往畸形的方向發展。

皇權逐漸趨於肆無忌憚,而官僚體系逐漸趨於陳舊老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雙方之間的抗衡內耗,不僅造成嚴重的社會資源浪費,還直接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時代,最終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

參考文獻:

《明史》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