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任何人太好

別對任何人太好

1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A和B是好朋友。A不喜歡吃雞蛋,所以每次都把雞蛋讓給B吃。就這樣過了好久,有一天A把雞蛋給了C,結果B怒氣衝衝:“你為什麼不給我?”

B忘了,那個雞蛋原本就是A的,分給誰那是A的自由。

生活中這樣的事屢見不鮮。越多付出就越多回報嗎?其實付出和回報從來不成正比。

雪中送炭對方往往感激萬分,可是如果有求必應,對方就容易習以為常,最後偶爾一次沒有讓他如願,換來的不是感恩和理解,而是理直氣壯地指責。

有時候越是對一個人好,那個人越是不拿你當回事。

朋友就親歷過。

她按摩推理很有一套,公婆腰痠背疼的常常叫她過來按按,因為住得很近,她也從來不推辭。

有一天工作實在太累,婆婆找她按摩,她委婉地拒絕了,沒想到婆婆登時陰陽怪氣:

“工作有什麼累的,你們這代人真是嬌生慣養,一點苦都吃不了......”

箇中委屈,如人飲水。

別對任何人太好,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

別對任何人太好


2

心理學有個理論,叫交往適度定律,指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個度,超過這個度,人際關係有可能走向反面。

每次求你幫忙,你一口就答應了;

每次惹你生氣,一道歉你就原諒了;

每次問你意見,你說“隨便”,“都行”;

那麼時間久了,在別人眼裡,你就真的是一個很好說話,沒什麼底線,百依百順的人。

所以以後有安排的時候他們不會尊重你的選擇,傷害了你也不感到自責內疚,一言一行都不顧及你的感受,反正你有的是耐心和好脾氣,什麼都能承受。

等到你實在忍無可忍,不得已要發洩的時候,你不想幫忙了,說你是冷漠,你生氣了,說你脾氣差,你提出不同意見,說你麻煩多......總之你做什麼都是錯的。

俗語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一個人太好,會失去自我。好的是別人,苦的卻是自己。

別對任何人太好


3

為什麼不要對任何人太好?因為你不一定能接受後面的一切。

當你對一個人好得過分,這種付出往往換不回同等的回報,更可能的是寵壞了一個人,他慢慢地對你的犧牲感到麻木,最後竟感受不到你對他有多好。

比如夫妻之間,你對他掏心掏肺地好,生活上照顧地無微不至,按他的喜好做飯,洗衣掃地家務你全包,什麼事都百依百順,覺得任勞任怨才是一個妻子的本分。

他可能第一次會感激你的努力,讚歎你的勞動成果,但日復一日,他會自然而然地覺得飯就是應該你煮,衣服髒了隨手一扔,油瓶倒了都懶得扶,自己只管往沙發上等著你做,因為這些不都是你的分內事嗎?

誰的付出也是有極限的,再小的委曲求全,積少成多都有爆發的時候。

當有一天你真的覺得累了,不想再對他好了,矛盾就在所難免。

人有一種心理慣性,要對一個人好,就只能越來越好,這樣才符合人的預期,你從前對他的那些好,都已經被認為是應該的。

如果某一天你讓他不滿意,哪怕只是一點點,他會頃刻把你之前的好都拋之腦後,耿耿於懷地只有你最後這點“不好”。

其實根源在於,你把自己放得太低,他得手的太容易,所以忘記了你的好已經是一種給予。

越親密,越心寒。

人們對於太容易得到的東西都不懂得珍惜,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會寵愛的總是持寵而驕”。

別寵壞一個人,沒有誰對誰的好是應該的。

別對任何人太好


4

單方面付出的感情很難長久。

心理學家霍曼斯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也就是說社交的維持需要付出和回報的平衡。

無論是哪一方,只要給予和索取的過度,都會導致關係的天平失衡,因此設定自己的界限感,努力營造收支對等,看起來冷漠,其實這才是長久經營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對一個人不斷地付出,他反而毫不在意,而一個平日裡冷淡的人突然拿出一點熱情,就可以讓我們喜出望外,倍感親切。

對任何人的好都應該有個度,別一味地只知道付出,學會索取是維護平衡的一種方式。

無論友情、親情還是愛情,只有別人在你身上付出了,投資了,他才會珍惜。

嘗試著該生氣的時候就不要忍著,該拒絕的時候就果斷拒絕,做一個“不太好”相處的人,你會發現世界都突然友好了很多。

認真要對一個人好,也要循序漸進,慢慢地去結交,由淺入深地給予和付出,你的好很珍貴,要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希望我們都要努力做那個雪中送炭,讓對方視若珍寶的人,而不是“招之則來,揮之即去”很好說話的那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