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有個漂亮的小姑娘,第一次見她的人都會喜歡上她。她態度溫柔、成績優異、對人熱情,但只要多加了解就會發現她彆扭古怪的一面。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她情緒非常不穩定,高興的時候就像擁有了全世界,有時又覺得沒有人真正喜愛她,會因為一些小事跟人爭執不休。

她內心非常糾結,一方面她很不想去上學,為自己要扮演好學生而委屈,另一方面又為自己有這種想法而羞愧。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她很討厭自己,覺得自己又懶又沒出息,她屢次表示要自殺,但都不了了之。她用一把抹黃油的小餐刀反覆割自己的大腿:"這種刀鋒不尖銳,不會一下子劃破大腿傷到動脈,粗糙的痛楚更深刻",以及"劃在大腿上是為了爸爸媽媽看不到。"

她的這些異常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認為她不過是被慣壞了的"任性"。直到初三時,她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不肯再去學校了,父母才覺得有必要干預。去了醫院之後,醫生建議她接受心理諮詢。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心理諮詢了一段時間,父母覺得她沒有什麼改變,便跟諮詢師溝通:"她咋還不願回去上學呢?你啥時候才能讓她回去讀書?馬上中考了,沒法再耽誤了。"

諮詢師表示:"我現在的重點是讓她活下去。"

父母非常不滿意並中止了諮詢。"別逗了,她動不動就唸叨要死要活的已經這麼多次了,哪一回也沒見她真的去死。"媽媽覺得,她不過是想用死來要挾父母罷了。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這個小姑娘可能已經患上了一種可怕的精神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

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會反反覆覆地表示要自殺,也不一定只是"引人注目"的表演。這些行為更像是他們靠近死亡的"猶豫"。在他們看來人不一定要活著。每經歷一次痛苦,他們就在生或死之間做了一次抉擇。他們依然活著並不是他們沒下決心死,只是僥倖通過了這一個個生死關卡,但天知道好運氣什麼時候會到頭。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他們像是一直在滾籠裡奔跑但其實一直原地轉圈的小倉鼠,那個滾籠被"憤怒和恐懼"鑄成。一般輪迴的過程是:別人的無心之舉讓他們覺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從而大發脾氣——發完脾氣後又會擔心對方生氣會拋棄自己從而陷入深深的恐懼——於是發更大的脾氣來掩飾自己的恐懼。週而復始,望不到頭。

人格障礙的形成有複雜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某種因素。但我們可以從一些因素入手來探討,比如哪些養育中的問題更可能導致孩子日後人格障礙發生的概率,這樣就起到警示和預防的作用。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具體到邊緣性人格障礙,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童年期形成的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那什麼叫依戀模式?什麼樣的模式才是安全的呢?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在1978年採用"陌生情境法"研究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具體來說她通過在陌生環境裡觀察媽媽離開,陌生人進來和媽媽回來時(實際過程更復雜)孩子不同的表現,來分析孩子人生最初形成的社會關係模式。並據此發現了三種不同的依戀模式: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迴避型依戀模式。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 安全型的寶寶在媽媽在的時候會表現的很自在,媽媽的離開雖然也會讓他們心煩意亂,但是媽媽一旦回來就很容易得到安撫。
  • 焦慮矛盾型的寶寶表現出的是一種積極又消極的混合,一方面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巨大的恐懼和憤怒。但是當媽媽回來後,他們又表現得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想去親近媽媽,另外一方面又表現出要掙脫媽媽的懷抱不要媽媽安撫。
  • 迴避型的表寶寶表現出不親近媽媽,媽媽離開他們也沒有特別的反應,媽媽回來他們也很冷淡。

雖然焦慮矛盾型和迴避型也屬於不安全的依戀類型,但也沒有後人在安斯沃斯的研究基礎上發現的第四種"紊亂型依戀關係"那麼糟糕。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我們知道安全型的孩子當媽媽回來的時候,會快速地跑向她尋求安慰,但紊亂型的孩子會出現奇怪的"卡住了"的表現,這一類孩子最早被誤認為是焦慮矛盾型的,但安斯沃斯和後來的研究者把最早陌生情境實驗的錄像片放到慢動作一幀一幀來分析,發現這類孩子有更特別的表現。他們是想要奔向媽媽的,但同時他們意識到眼前這個人是會傷害自己的人,於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便"卡"在了那裡。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那麼父母在養育中應當怎樣做才能和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呢?

其實並不難,我們要理解到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頭一年中是非常脆弱的,需要莫大的安全感。養育者在這段時期要對嬰兒的願望和需要有敏感性,並且提供適當強度的反應。

如果一個孩子早期的需求能夠被滿足,他就能夠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戀模式,他確信這個環境是安全的,自己是被愛的。如果不在孩子需要關愛的時期給足夠關愛,孩子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階段。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如果我們再來分析開頭那個小女孩的成長經歷,儘管最早期餵養的過程我們不得而知,但也能從她幼年的成長環境中發現焦慮矛盾型和紊亂型依戀的端倪。

比如她的爸爸是一個異常嚴肅和冷漠的人,在她的記憶中從來沒有過對她"親親抱抱舉高高"的情況,更多是指責甚至打罵。她三歲的時候,有一次跑進了廚房被爸爸狠狠地批評,因為廚房很危險;她六歲的時候,因為她沒有進廚房又被爸爸狠狠地批評,覺得她一點不知道體諒大人,不知道幫忙。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她在小學被懷疑偷了同學的東西,老師告訴了媽媽,媽媽回家不問青紅皂白就揍來她一頓,認為她讓全家都丟臉了。她跪在地上哭喊:"我沒有偷,不是我乾的。"媽媽冷笑著說:"你別裝了,不是你乾的人家老師會冤枉你嗎?"

還有一次,她和媽媽早上出門著急拿錯了彼此的交通卡。媽媽在刷卡的時候機器提示是學生卡,被司機和其他乘客誤解佔小便宜,讓她丟了面子。於是媽媽趕去學校,把她從教室裡叫出來,二話不說就扇了一個耳光。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我們以往會覺得只有遺棄、虐待這些極端糟糕的境況才會帶來不安全的依戀和心理創傷,但事實上,很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養育行為對孩子來說已經足夠糟糕。這也許就是現在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出現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原因吧。

孩子不想活了,你卻只關心她何時回去上學?邊緣性人格障礙瞭解下

特別說明:一個人的成長會受到很多環境和變量的影響,也會受到遺傳等複雜因素的交互作用,並不是說這樣的養育一定會帶來這樣的後果,只是說會造成一種更大概率的可能性。這一系列的文章是要給父母介紹怎樣的養育行為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怎樣的影響,期望引起父母對養育工作的重視。所引的案例均經過整合和症狀典型化,請勿對號入座。

我是董一諾,養娃跟我做,帶你上王者!關注我,為您提供專業的養娃攻略,做最親民的心理科普,跟我一起做更自在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