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2年投放,還搞不清楚自然量?


做了2年投放,還搞不清楚自然量?

如果投放媒體或者遊戲本身獲取不到IMEI呢?又或者兩者獲取到的IMEI不一致呢?


對了,你很聰明。這兩者是廣告投放時產生自然量的絕大部分原因。

很奇怪麼?為什麼會出現IMEI獲取不到或者不一致的情況呢?

(1)用戶不授權遊戲讀取設備號信息。

做了2年投放,還搞不清楚自然量?

用戶在安裝遊戲的時候,必要彈出的就是設備號授權。用戶可能在安裝遊戲的時候拒絕授權,這時候用戶的信息在數據庫裡面會記錄是N/A或者0。

(注意:這個授權是屬於隱私條款,你不彈就涉嫌違法,必須要彈。)

這些沒有授權的用戶在數據庫裡面都長的一樣,都是N/A或者都是0。這可難倒數據監控平臺了,它怎麼能知道誰是誰?又怎麼歸因呢?

結果就是這些查不到身份的用戶只有一個出路:全部劃分到自然流量

(2)同理,媒體也可能獲取不到用戶的IMEI。

這裡的媒體,指的是我們投放的APP,比如:抖音、騰訊視頻等。

(3)用戶雙卡雙待

哈哈,想不到吧。一個用戶有兩張卡,就有兩個設備號。這時候如果媒體和遊戲獲取的不一致,就是出現兩邊在進行歸因的時候匹配不上的問題。自然而然也劃分到自然流量裡面去了。

除了上述情況以外,還有一些其他技術性原因。比如在谷歌發佈的安卓Q系統下就100%無法獲取,這個影響範圍更大,而且是必然影響,不可逆。

綜上:當前廣告基於IMEI的監測並不是100%無誤的監測邏輯,只是說在全球通用範圍內以IMEI作為監測字段的誤差值在可接受範圍內,相對穩定可靠

結合我自身和諮詢同行的買量經驗:在大規模買量的情況下20%左右在可接受範圍內。

由於自然量的存在,在做買量的時候就會存在幾個困擾:

1.怎麼評估小組內每個童鞋的效益

2.怎麼評估代理的代投效果

3. 如果是買量發行,怎麼和CP分錢?

這裡的造成的困擾本質就是:自然量最終歸誰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分包”投放就上場了。既然自然流量沒有辦法分的那麼清楚,那用多個包投放,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包,通過包的整體效果來判斷對象產生的收益。

怎麼做到?(硬知識來了,保持一下耐心,雖然我知道很乾)

這裡你需要了解一下SDK對接的一個知識:在與第三方數據監測平臺(如,熱雲)進行SDK對接的時候,有一個字段需要上傳“ channelld”,通過這個字段來進行投放包的區分。

先看一下官方對接說明:

做了2年投放,還搞不清楚自然量?

翻譯一下:一般打包過程先會出個“母包”(版本包),然後在母包的基礎上加上SDK(含不同的參數)通過“打包機”變成渠道包。

我們使用的廣告投放包其實是其中一個渠道,同時還會存在例如“華為”“OPPO”等其他渠道。“channelld”就是用來區分識別是哪些渠道的參數。

為了版本管理方便,“channelld”字段一般是跟著支付渠道來定義的,比如官方支付渠道、華為支付渠道等。

我們廣告投放包其實是在官方支付渠道下的子包,因此會在channelld字段下新增一個子字段“ADID”用來區分廣告包

比如官方安卓包“channelld”字段是1,華為是2,OPPO是3。然後和技術溝通在channelld下增加一個子字段“ADID”。這時候你有三個代理需要代投,你想要打三個包,在打包的時候和測試說:channelld字段對接時把ADID傳過去,在channelld=1的包下,打ADID分別等於1/2/3的三個包就可以了。

寫起來可能比較複雜,看圖的話就簡單。我做了一個出包範例:

做了2年投放,還搞不清楚自然量?

(主動性強的,也可以自己按照示例自己做表~)

如果還是覺得分包沒有必要,那就在上傳“channelld”字段時默認上傳“_default_”就好,這時候就是“分鏈接投放”,所有廣告未歸因的用戶加上傳播的用戶都會在自然流量下。

通過分包投放,在監測後臺中看到分包投放情況如下:

做了2年投放,還搞不清楚自然量?

點擊分包查看詳情就能看到“其他”這個選項,這就是對應包下的自然量。

做了2年投放,還搞不清楚自然量?

總結一下:廣告投放中自然量的產生是必然的,誤差在20%左右可以接受。想要更全面的瞭解廣告投放效果,建議採用分包投放。

-END-


作者: 老闆好我是A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