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其景观情调不亚于苏南周庄。同时,荟粹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楼和古战场。三河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距离合肥市区30多公里,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间而得名,踞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小镇已具雏形。
三河镇具有典型的水乡古镇风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清《安徽通志》)。街道沿河两岸曲折伸展,总长约3公里。房屋多为明、清建筑,街心铺青石板,古朴雅致,但较狭窄。70年代,在中街、南街铺筑水泥路面5800平方米,拓宽改建了部分街道。1985年在南街修复一条古街道,又在镇北杨婆圩内新建一条新街。70年代后,全镇新建楼房20多座,较大的有三河中学教学大楼、供销大楼、电影院等。建起了自来水厂,已铺设管线8000多米。1979年冬,杭埠河人工改道镇东,镇内水患减轻,但故道污染严重,急待治理。
三河镇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时期,即为吴、楚两国交争之地。《左传·昭公五年》“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南北朝时,此地为战略要地,发生多次大战。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下三河,缴获双桅巨舟300余艘,建立了水军。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把它作为皖北重要据点,筑大城一座,环以九垒,屯储粮草军火,接济天京、庐州。1858年11月(咸丰八年十月),太平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聚歼湘军悍将李续宾及曾国藩弟曾国华等清军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
三河区位优越,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三河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是巢湖西岸和大别山东麓的重要商品对外集散中心,也是周边区域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汇中心,素有 “小南京”、“小上海”和“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三河风光旖旎,生态优美,景色宜人。镇内河环水绕,十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拥有长约10公里的湖岸线和万亩荷花塘。桃花岛风光秀美,姑山岛秀丽多姿。其中,水生蔬菜、水产养殖、葡萄种植是肥西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之一。
杨振宁旧居位于三河古镇南街的一古巷内,是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目前,这里是杨振宁教授在国内的唯一旧居地。2007年10月1日,共和国五八之庆,杨振宁八五寿辰。三河杨振宁旧居重新布展并装饰一新,仅此纪念。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
一人巷因为巷子非常窄,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两人相遇必要侧身而行方可通过,高高的古老砖山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故得此名。从北门大街的牌楼下边进入,只一两米远,像是被大街挟在右边的腋窝里,巷口宽度比一般住房的房门还窄,只有75厘米,被藏氏的一座古木楼骑跨着,仿佛一个幽深的门洞。
鹤庐位于三河古南街,是四川总督、淮军将领刘秉章故居。他曾经在三河有上百处宅院,而此处是后来唯一一个保留下来并重新修葺过的。据说是取闲云逸鹤,择良木而栖之意。“鹤庐”所在的这条街巷小石板路面,比较僻静,没有店铺,都是青砖黑瓦旧式民房,不少人家大门紧闭着。进入“鹤庐”,四壁都是图文展板,展示刘秉璋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当时留下的武器设备。其房虽没有堂楼,但五进平房,前后进竟各有12间。
古城墙
三河古镇的万年台背后约200米处,古东街上有一座古城墙。城墙虽然只有短短的60米,但威严仍存。8米高的城墙上,太平天国的旗帜依然飘扬,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英勇的太平军将士坚守的身影。1854年,太平军开进三河镇,由于三河周边富饶的土地以及便利的水路交通,让三河很快成为太平军的粮食供应地。粮草是军队作战的重要保障,太平军在选择三河作为重要粮仓之后,便为护粮建起了城墙。
孙立人故居位于三河古南街八扇巷,孙立人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把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制订出适合自己部队需要的训练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与国军其它部队不同的训练操典,被大家称为“孙氏操典”。
“三河菜系”是徽菜之精品,享誉皖中大地,传统菜肴、地方点心令食客赞不绝口。三河镇的饮食文化发达,当地不论男女都能做几个拿手好菜。于是三河镇的土菜声名远播,在合肥市出现了很多冠以“三河”之名的饭店。然而要品尝三河的美食,还是要去三河镇。在那里随意找家稍有规模的饭店就可品尝到正宗的土菜了,且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