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餅是蒸出來的?見證了古代兩段愛情的炊餅映射出的朝代意義

自先秦時期麵粉出現開始,對於用麵粉製作食品其實都大同小異,方式方法基本都是用水調和麵以後進行燒、煮、蒸中的某一種形式使得麵粉成熟可以食用為止。但是這幾種方法制作出來的是否是同一種食品或者叫法上是否一致一直飽受爭議。在蒸餅中就出現饅頭和炊餅兩種叫法,其實這兩種並沒有太大差別,但炊餅名字的不同卻反映出朝代的興衰沉浮。

炊餅是蒸出來的?見證了古代兩段愛情的炊餅映射出的朝代意義

炊餅和饅頭在各個朝代的關係,炊餅既是饅頭又非饅頭

在麵粉被髮明出來後,饅頭、燒餅、炊餅等相繼出現,這三者在古代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劃分,關於饅頭據說是由諸葛亮發明創造出來的,但那個饅頭是有肉餡包在其中的,所以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其實並不能稱之為饅頭,更適合叫包子。

在諸葛亮晚年完成了七擒孟獲的壯舉後,班師回朝卻在大軍行至瀘水時發生了驚天鉅變,原來晴朗的天氣突然狂風大作,而安穩的水面也變得波濤洶湧。眾軍皆不能前行過河。諸葛亮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這是河神發怒了,想要過河必須有七七四十九顆人頭,還要白羊和黑羊做祭品才能平息怒火。

對於諸葛亮來說,黑羊白羊到是好找,但是最重要的是人頭咋辦,無辜之人不可傷,手下兵卒更是同生共死的兄弟,諸葛亮對於人頭實在是難以下手。但是河又必須要過,於是諸葛亮就用起了瞞天過海之計,他命令手下的將士,先用羊肉,牛肉做餡,然後用麵糰將其包裹用來祭祀河神。

而這種方法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傳播,於是這個美食的製作方法就流傳了下來,因是諸葛亮打蠻族後發明的,所以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饅頭”。而對於平常老百姓而言怎麼可能天天吃的起牛羊豬肉,所以後來做餡這道工序就省略了,只有實心饅頭一直流傳了下來。


炊餅是蒸出來的?見證了古代兩段愛情的炊餅映射出的朝代意義

而這個時候的炊餅的做法其實就是饅頭形狀變成了扁平狀,並在上面撒上芝麻,再用籠屜蒸出來,而且這個時候的炊餅應該叫做蒸餅,但是偏偏歷史上出了一個宋仁宗,因為其本名叫做趙禎,為了避天子名諱,所以蒸餅被改名為“炊餅”。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代時饅頭與炊餅的最根本的區別就在其有沒有餡上,就比如《水滸傳》中所提到的饅頭就與炊餅是兩回事。炊餅更適合做日常行走趕路時的乾糧,從電視上也可以看到古時乾糧多為餅狀,在需要吃時,掰著吃。而在武松到孫二孃店裡吃飯時,孫二孃介紹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肉饅頭”時,是這樣說的:“本家有好酒、好肉,要點心時,好大饅頭”。

對於饅頭來說通常所指的是帶餡的麵粉包裹的食物,而不帶餡的饅頭就可以稱其為炊餅。而歷史上所說的炊餅是饅頭就是指這一類。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畢竟食物的名稱只是人們給它的稱號,具體指的是什麼,還是需要看有沒有明確的介紹。

炊餅是蒸出來的?見證了古代兩段愛情的炊餅映射出的朝代意義

一塊炊餅讓明朝開創者得以活命,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炊餅之情

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當時朱元璋因戰功出眾才能顯著被未來的老丈人郭子興看上,並將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許配給了朱元璋。按理來說,朱元璋才能得到認可又娶到了自己的女兒怎麼說也算是自家人了,應該一帆風順才對。

但老丈人終歸還是偏愛於自己的兒子,因兒子嫉妒於朱元璋的才能,所以常常在父親面前進讒言,也因此搞的朱元璋相當憋屈,有時難免會有所爆發,有一次朱元璋又惹道郭子興生氣,於是被氣頭上的郭子興給幽禁了起來,併發布命令不許任何人給他送飯進食。可憐的朱元璋差點被餓死,幸好馬伕人機敏,到廚房中找食物,看到有炊餅,就偷了一張藏在懷裡,而為了防止人們發現,馬伕人就將剛剛蒸好的炊餅藏在了胸口處,沒想到炊餅貼的皮膚太近,致使皮膚被燙傷一大塊。《明史》有記載“後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這就是朱元璋一直都在感念其好的炊餅之情。

炊餅是蒸出來的?見證了古代兩段愛情的炊餅映射出的朝代意義

也是這麼一張炊餅表現了馬皇后與朱元璋之間的深厚感情,對於馬皇后為什麼不選擇等到涼了或者不用貼皮暗藏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從蒸的東西來說,大家應該都拿過饅頭,在剛剛出爐饅頭外表很快就被帶走了大量的熱量,所以摸起來是不燙的,但是一旦用手捏它就會受到內部熱蒸汽的傷害,而炊餅剛剛好是扁而平的形狀,馬皇后在剛剛拿到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會有多燙。而在當時郭子興的軍隊正處於缺食少糧的境地,所以對朱元璋採取禁食也有利於節約食物。而馬皇后到廚房畢竟是去偷食物的,所以做賊心虛的情況下,為了不被發現,一舉成功,貼身珍藏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而也正是因為馬皇后的被燙傷,才越發顯得其感情的可貴,一塊剛出爐的炊餅見證了這段愛情。

這麼一塊炊餅就不是簡簡單單的炊餅了,它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時的蛇膽一樣成為了奮鬥者的精神食糧,也讓炊餅有了勵志的象徵。而炊餅和古時的饅頭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外面是麵粉包裹而中間或者什麼都沒有或者夾帶著一些菜或肉。

炊餅是蒸出來的?見證了古代兩段愛情的炊餅映射出的朝代意義

一塊炊餅也可以讓勤勞者丟失性命,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炊餅之情

炊餅的真正出名還是武大郎的功勞,可惜象徵的不再是勵志,而是離心離德的夫妻之情。潘金蓮的美貌在當時是非常有名氣的,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美貌,所以招到了官家老爺的喜愛,被老爺的正妻嫉恨,安排給武大郎做了妻子,想來心中必然很是鬱悶。而她所嫁的武大朗也是很有名氣,但卻不是美名,而是因為外表長的醜身高較矮而被人稱為侏儒弄的人盡皆知。

武大郎與潘金蓮的結合是官家階級打壓下的產物,雖然對潘金蓮來說比較悲催,但好歹武大郎並不是一個好吃懶做之人。武大郎靠著賣炊餅為生,在年紀輕輕之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賣炊餅,雖然不可能多麼富貴,但小日子還是不愁的。

但是奈何潘金蓮並不是一個毫無追求,安於清貧的人。在偶遇到西門慶後,被西門慶深厚的財氣所傾倒,後面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了,為了順應世俗的規矩,潘金蓮選擇了趁武大郎生病時,毒殺親夫。但是沒想到計謀被識破,潘金蓮也被武松殺害。在這個廣為人知的故事中,炊餅的象徵改變了,不再是勵志人心的、情比金堅的象徵,在潘金蓮最終還是選擇富裕生活拋棄了炊餅生活,而這個時候炊餅所傳達出的歷史象徵就是貧窮的象徵,如果武大郎和潘金蓮成了攜手到老的一對,那麼炊餅就會成為新的象徵。

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最早記錄於《金瓶梅》之中,而該書的成書時間大約在萬曆年間,這個時候已經距離馬皇后炊餅烙胸過了兩百多年了,而這個時期也是王朝衰落,當權者大多驕奢淫逸之時,最為出名的有荒誕不經的明武宗,有殘暴不仁到宮女組團進行謀殺的嘉靖帝,在到萬曆皇帝,徹底的拋棄了眾多皇家事務,選擇了享樂的神仙日子,最終逼得大臣上疏直言道:“皇帝之恙,病在酒,色,財,氣者也……”酒色財氣,不僅僅成為了平民們和皇家貴族的本色,也已漸漸成為那個時代的本色。

炊餅是蒸出來的?見證了古代兩段愛情的炊餅映射出的朝代意義

總的來說,炊餅在很多時候並不僅僅是炊餅,在有的朝代它被稱為蒸餅和饅頭,在有的朝代更是感情的見證者和歷史本色的展現者。而王朝飲食文化中傳承較為久遠、樸實無華的食物那便是炊餅,從古之帝王到平常百姓都對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雖然在每個朝代有著或好或壞的意義,但炊餅作為尋常百姓的果腹之物,能夠一直長存就在於其符合百姓生活習慣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強大生命力。

參考文獻:

《明史》

《廣陽雜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