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一開始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風箏,起源於中國,古時稱為紙鳶。

古往今來,人類對於湛藍如洗,廣袤博大的天空都是充滿著敬仰與嚮往。無論從古典故事還是神話傳說來看,在天空中飛翔一直是人們的一種渴望。後來充滿智慧的先人發明了風箏,用一根線將人們的夢想與希望放飛到空中。

風箏成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隨著風箏的發展,逐漸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載體,甚至成為我國傳統的工藝品。它從構思、造型,再到繪畫,都飽含了華夏先哲的智慧,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從春秋時期的“木鳶”到南北朝的“紙鳶”

1、春秋時期產生風箏的雛形——木鳶

在兩千多年的風箏發展中,風箏一直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進行工藝與造型的進化,相傳風箏最初是由木材製作的。

曹雪芹在其著作《南鷂北鳶考工志》中曾指出風箏是由木材製作的,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墨翟“作木鳶,費時三年,一日而拜”,

即這款風箏便是被認為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這一說法在距今年代最久遠且最具權威性的手工業技術文獻《考工記》中亦有記載,其較為詳細的記載了墨子製作“木鳶”,魯班製作“木鵲”。

風箏|一開始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2、“紙鳶”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有部分學者認為風箏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風箏譜》一書中指出:“此物最先當名為紙鴟,其創制猶遠在梁武帝時。通鑑梁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此有風箏始也。”

據文獻記載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亂包圍了首都,即當今的南京城。攻下了外城,在被困於宮中並與外界斷了聯繫的緊急情況之下,有人獻策,製作紙鳶繫上長繩順著西北風放逐,故能到達援軍的處所。

這個時期“紙鳶”已經不斷成熟,甚至被一些昏庸的君王用作玩弄人的工具。據史料記載,北齊的第一位皇帝文宣帝高洋生性殘暴,無比驕橫。他把囚犯囚禁在金鳳台上,並突發奇想讓囚犯做“紙鳶”,自金鳳台乘“紙鳶”飛翔,能飛出城者能夠免其死罪,稱為“放生”。那些急於求生的囚犯,不管不顧的從幾十米高的金鳳台上往下飛,結果不出所料,都落到地上摔死了。

風箏在民間廣泛普及,成了人們最受歡迎的休閒玩具

1、從傳遞軍事情報演變成人們熱愛的休閒玩具

經過了多個朝代的發展,風箏終於漸入正軌,但是初期仍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唐代將軍張伾曾用風箏來傳遞軍情,張伾在情急之中將所做的風箏放到“百高餘丈”的高度,成功的請求了救兵支援。

風箏|一開始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且在大家都熟知的《大唐狄公案》中,狄仁傑也曾用過風箏來傳遞軍事文件。說明這個時期的風箏製作水平以及很高,能夠放飛到百米高度,效果非常好。唐代是個繁華的朝代,隨著社會的發展,風箏也逐漸的演變成人們熱愛的一種休閒娛樂的玩具。

到了唐代中期,“風箏”一詞逐漸興起。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風箏功能的轉化,風箏的形制也逐漸縮小,且由於紙的興起及大範圍的使用便成為了風箏的製作材料,且有許多更多的形象與功能出現,使得放風箏在民間得以廣泛普及。

到了唐代晚期,風箏成為宮廷中休閒娛樂玩具中的一種。這時期的風箏非常精緻,皇權貴族們從民間廣搜精品,風箏的形制和裝飾都有所創新,如這時期的風箏不僅能在白天放飛,還能在夜晚放飛;還有的風箏在背上安上了類似竹笛的裝置,在放飛時風箏還可以發出響聲。

2、風箏成為學者、畫家、詩人的創作素材

在唐代以後,風箏逐漸以娛樂性為主。到了宋代,由於風箏的廣泛流行,放風箏己經在民間遍及,同時皇帝與文人大士也非常喜歡,風箏在扎制、裝飾、品種、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成為了上至皇權貴族,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兒童,成為了全民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風箏|一開始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同時,風箏除了在生活中深受大家喜愛,有一些學者、畫家詩人也均在作品中以風箏作為其創作素材。如宋代的學者高承就曾在《事物紀源》中對風箏的歷史和名稱等方面進行了專門的考證;還有一些畫家以放風箏作為題材進行藝術創作,如宮廷畫家蘇漢臣所作的《長春百子圖》中,就生動的描繪了宋代放風箏的場面;詩人王令也曾作《紙鳶》一詩,陸游的《觀村童戲溪上》也有關於風箏的詩句。

3、節假日裡外出遊玩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

明清兩代又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風箏的發展至清朝已經是人們春秋兩季遊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寫道:暮春時節,風飄柳絮,林黛玉等眾姐妹在大觀園內放起了風箏。美麗的風箏在空中飄舞,黛玉不忍放掉。李縱勸道:“你更該多放些,把這病根全帶走了”。此段文字就足已表明清朝時期人們對放風箏的看法。當時無論是宮廷還是在民間,放風箏已經成為人們外出遊玩的一項重要活動和節假日不可缺少的部分。

風箏的內在價值與意義——承載著人們的希望與夢想兼具健身功效

1、風箏著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風箏選取的各種圖案,以一種寫實或者誇張的手法,以各種美的形象直接表達了廣大人民對真善美的熱切追求。通過放飛風箏,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以及通過放飛的風箏將心中的話語傳達給已故的親人。

風箏|一開始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比如“放鬱”便是清明時節放風箏的主題,人們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風箏的線割斷任其隨風飄去,寓示著一年以來積攢的晦氣被徹底的放了出去,在新的一年裡可以萬事安康。這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質樸與純真,是人們內心願望的直接流露。

2、風箏的造型與繪畫圖案,體現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風箏的各種造型與繪畫圖案,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福、祿、壽、喜的內在需求。在我國傳統風箏家族中,動物類圖案異彩紛呈,數不勝數,如蝴蝶、蜈蚣、蜻蜓、老鷹、金魚等,智慧的勞動人民幾乎把每種動物都通過一定的表現手法賦予吉祥寓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龍和鳳,龍鳳傳達的價值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因此在各種風箏圖譜中也應用最多。

除了龍鳳題材的風箏之外,蝙蝠、鯉魚、仙鶴、鳥龜

等也是風箏圖譜的常用題材。如曹氏風箏中的“五福捧壽”用五隻蝙蝠襯托渲染,諧音五福,中間畫上壽桃表示長壽。“龜鶴齊齡”中的一龜一鶴,代表長壽,寓意延年益壽。“三羊開泰”風箏,畫面中除有三隻羊表示三羊開泰外,小燕兩膀各畫有一對錦雞立於竹石旁邊,取“錦衣足食”之意。

還有很多植物被作為裝飾圖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荷花和牡丹。牡丹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富貴的象徵,並受到歷代帝王的喜愛。古人云:“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中國民間藝人也喜歡把牡丹作為裝飾題材以表達美好祝願,如“鳳穿牡丹”、“花開富貴”等。其中我國哈氏風箏中的“丹鳳朝陽”就是以鳳凰和紅口、牡丹繪製而成,象徵著美好和光明,肥燕風箏“家家富貴”,畫面上八隻麻雀環繞四周象徵“家家”,中間有一大朵牡丹花,是富貴的象徵,寓意“家家富貴”。

風箏|一開始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3、具有舒筋展骨功效的民俗活動

放風箏習俗的普及,在豐富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同時,也在與其他民間風俗事項相互結合與影響,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風箏不僅能承載希望,也可以鍛鍊心智強健體魄,北宋蘇漢臣《嬰戲圖》中生動的記載了12世紀時中國的生活風貌,其中就有描繪放風箏的場景。

清代時放風箏更為普遍,民間中國畫《百子圖》清晰的描繪了兒童玩耍放飛風箏時的場景,也作為一項有益身心的民俗。春天放風箏在醫學上也有據可循,中醫認為冬天人們大多呆在室內,積攢了一個冬天的內熱,而在春天放風箏可以疏洩內熱,舒展筋骨,增強體質,為人們的生理帶來諸多益處。

總結

作為我國民間傳統藝術的風箏,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春秋時的“木鳶”,到南北朝的“紙鳶”,再到最後我們所熟知的風箏,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它承載著我國的厚重的傳統文化,不同的造型與繪畫圖案,表達了我國廣大勞動人們對幸福、官祿、長壽、喜慶、財富的追求。

風箏|一開始用於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古代休閒玩具

放飛風箏成為人們傳遞情感、寄託願望的媒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質樸、率真、坦誠的美好品質,這也使得風箏藝術具有一種活潑的生活氣息。同時放飛風箏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也能增強體質,鍛鍊身體,使人們更加親近大自然。風箏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觀念一脈相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民間的審美要求,體現著勞動人民的價值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