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全球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

(中国网记者 申罡)4月23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大国发院)、百分点公司联合主办、数据智能和国家发展实验室承办的“全球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线上会议如期举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以“新冠疫情之后如何提振经济”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说,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这个数字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这次经济下行最重要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对企业来说就是订单不足。

分析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时,姚洋认为,一方面,经过这次疫情冲击之后,居民消费心态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是防疫工作仍然抓得比较紧。

关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措施哪种更有效?姚洋表示,第一,增加信贷的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作用比较有限。第二,搞基建、修地铁、做公共工程,没办法救助中小企业,也没办法救助失业人口。第三,给企业免税,对那些没有订单的企业来说收效甚微。

姚洋认为,中国应该从根深蒂固的“勤劳致富”观念里解放出来,现在是适当享受的时候。目前,很多城市在发消费券,但使用的是打折办法。如,消费500块钱,减免100块钱,大家购物的时候不仅仅买了消费券的东西,而且会产生连带消费。希望政府扩大力度,发行专项国债来支撑对老百姓的消费补贴。

百分点董事长兼CEO苏萌发表了主题为“数据智能企业如何看待疫情的危与机”的演讲。他指出,数字经济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1998年美国已提出数字经济。中国从2015年开始,国家先提出来“互联网+”战略,之后又提出了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规划发展,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在疫情期间,数字化经济迎来更多应用场景,如健康码、网上课堂、远程会议等。

苏萌表示,政府也在加大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力度,今年3月,中央提出加快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核心就是数字基建,内容包括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像5G、物联网,以及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

为什么国家在此时推出新基建?苏萌认为,短期主要是应对疫情影响,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投资和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为了顺应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需求。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带动国家发展,成为国家竞争新优势。数据的流动性和复制使用的边际成本非常低。数据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能够大幅度提高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释放数据的红利能够带来更多新机遇。

展望数字经济的未来,苏萌表示,数据互联互通是真正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处置重大应急公共事件的基础。综合性数据平台,将演变为新型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治理手段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工具,其核心就是应用数据智能技术。

在关于“疫情下的投资与消费”的讨论中,百分点首席科学家杜晓梦认为,疫情带来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但虚拟经济其实是受益的。受益的这些业态在线化和数字化程度更高。推进新基建是企业提升效率的契机。企业逐渐进入到争抢消费者注意力资源的阶段,数字化是关键推动力。杜晓梦指出,从数据到智能的跃迁要实现新“四化”:一是业务数据化,二是数据资产化,三是资产应用化,四是应用智能化。

北大国发院助理教授马京晶对疫情前后消费者信心变化进行了分析。马京晶指出,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未来一年的信心指数有所下降,但未来五年的信心指数一直平稳。消费领域满意度调查显示,相比疫情之前,潜在购房购车意愿有所下降,下降比较快的是旅游。

疫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国际交往和产业分工高度发达的今天,抗疫和经济复苏存在两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北大国发院联合百分点公司共同主办了本次线上会议。(责任编辑 蒋新宇)

北大国发院:全球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