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是分享 | 如何培養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聞是分享 | 如何培養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起學會一樣樂器,讓孩子學會感受音樂帶來的幸福感更重要...

保持孩子對某樣事物的興趣,

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美好。

今天,讓我們跟隨筆者文字,一起培養孩子們的“感受”能力吧。


我家寶寶米米喜歡聽交響樂,我於是希望他接觸一樣樂器,但他似乎沒做好相應的準備,特別對鋼琴,能看出他願意嘗試,但又擔心太難,沒有信心接觸,平時練琴都是走進琴房,猛按一通琴鍵,不出五分鐘的時間就走掉了。


我得做點什麼。於是昨天,當他照常走進琴房的時候,我也跟了進去,關上房門,安靜地坐下來,閉上眼睛認真地聽他彈著,他也開始變得認真起來,不再是那種猛敲鍵盤,而是把手指輕輕地落在鍵盤上,我告訴他:“我聽到了小鳥在唱歌。”


他彈得更起勁兒了。


“嗯,還有一隻喜鵲落在了樹上,晃著她的長尾巴。”“現在是太陽昇起來了,還一跳一跳的,慢慢地向上升,嗯,我看到一輪金色的大太陽,陽光好溫暖。”“現在我好像來到了森林裡,嗯,好像聞到了草的香味兒,還有風吹著樹葉在晃動……”


這些都是我真實感受到的,閉上眼睛去感受那些音符,發現那種沒有任何技術成份的隨意組合竟然可以那麼動聽。就在我這個忠實聽眾的實時解讀中,他那天就這樣譜曲譜了半個多小時。我也絲毫不覺得累,本來學習音樂或者讓孩子學習音樂,都是因為我們能感受到那些音符的美好,感受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滿足。


因此,我並不擔心他對樂器“感不感冒”,我也並沒有責備他為什麼只會亂彈一氣,一個人如果可以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好,那學一樣樂器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只要他做好準備。退後一萬步講,即使到最後沒有去學,他也可能比那些學過樂器的人更能體會和欣賞到音樂帶給他的幸福感,這在我看來,比什麼都重要。

聞是分享 | 如何培養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讓孩子把做事的新鮮感,內化成自我成長的動力


我又想起了很多事,不知從何時起,米米養成了睡前把第二天要帶的東西整理好放進書包的習慣,開始自己剪指甲,每天張羅著喂家裡的魚……這些事情不是我要他做,而是他想去做。


當我問他“你明天想帶什麼去幼兒園?是把小汽車放進書包還是把恐龍放進書包?”當他拿起恐龍放進書包的時候,我很贊同地告訴他:“你提前就做好了這麼多準備,很有計劃性,明天就可以直接拿著書包去幼兒園了。”他又趕緊把水壺也放進了書包裡。


結果是,他每天都會提前一天裝好書包。


當我看到他拿著指甲刀自己剪指甲的時候,他才剛好五歲,還好,那是一把兒童的安全剪刀,他很認真和小心地一點點剪著,因為動作不熟練顯得格外的小心翼翼。我很欣賞地告訴他:“剪得好認真,你已經能自己照顧自己了,還把指甲裡的小細菌都給剪沒了。”我們還一起把剪完的指甲拍了照片發給爸爸,他當時的自豪溢於言表。


結果是,他這一年來都是自己剪手、腳的指甲,並且認為這就是他自己該做和樂於做的事情。


當我看到他喂家裡的小魚,我就告訴他:“我發現只要你一走過去,小魚就會向你游過來,他們肯定特感謝你照顧他們,給他們送好吃的。聽,他們嘴裡發出的聲音是不是在說‘謝謝你’……”


結果是,他真的把餵魚當成是一件令他自己很開心滿足的事,看到小魚們向他游過來,他覺得照顧他們就是自己的責任。


所以,要讓孩子把做一件事情的新鮮感內化成自我成長和需求的動力,最重要的,是讓他真正體會到這件事帶給他的意義和價值。

聞是分享 | 如何培養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別試圖改造孩子


我經常和許多家長聊天,從他們嘴裡冒出來的“小孩的毛病”總是驚人的一致。孩子敏感、膽小怎麼辦?孩子脾氣暴躁怎麼辦?孩子總是輸不起怎麼辦?孩子特別害怕出錯怎麼辦?孩子動不動就愛哭怎麼辦?……


聽完之後,我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總是想著怎樣去面對這些問題和改造這些孩子,卻往往忽略每個問題背後所隱含著的積極因素。其實,敏感也意味著感受性強,膽小也意味著有觀察力,怕輸意味著有競爭意識,即便是發脾氣、哭鬧也意味著我們給他的安全感足夠,他可以毫無顧忌地向我們展露真實的感受,甩掉情感上的負擔……


看到這些“問題”背後的積極因素,能讓我們更從容地改善局面。為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聞是分享 | 如何培養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一、忽略負面的因素。


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去強化孩子膽小、怕輸、沒自信、脾氣暴躁的問題,負面強化的力量可是不容小覷的。負面的強化久了,孩子身上就自然而然地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從爸爸媽媽嘴裡說出來的“你怎麼這麼膽小呀”比從任何一個人嘴裡說出來的都有殺傷力。


二、接納、同情孩子的情緒。


孩子害怕、害羞、不想輸、生氣憤怒的情緒應該得到接納。你可以試著和孩子說,“見到這麼多陌生人,的確是一件讓人很不好意思的事情”、“我以為我會贏的,沒想到我也會輸,輸的感覺的確不好受,不過沒有關係,我還有機會贏,恭喜你!”、“你很生氣,但你像剛才那樣大喊大叫也讓我很難過,如果你很生氣,你可以換種方式告訴我。”

聞是分享 | 如何培養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三、正向積極的引導


除了忽略、接納,我們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正向積極地去引導。


講故事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當孩子看到故事裡的小動物和自己有類似經歷的時候,就會感覺被深深地安慰,然後在故事裡得到很多啟發和建議,這比我們的說教和建議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


四、放大積極的因素


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敏感、膽小、有情緒、害怕輸不是壞事,因為那就是你真實的感受,但我們還可以想到更為積極正向的方式去面對這些問題。


你可以告訴孩子,“你觀察完別人騎了雙輪自行車後自己也去勇敢地嘗試”、“你剛剛很生氣,我看到你的臉都氣紅了,但你還是走到媽媽這裡,告訴我你有多麼的生氣,還把你的解決辦法告訴了我”……這些都是一種正面強化,告訴孩子你看到了他的努力。


前不久去爬山,不巧遇到山上下雨,我們都沒帶雨具,幸好同行的叔叔阿姨把自己的傘和帽子讓給了米米。這本來是件很“悲催”的事情,但換個角度看呢?我們一直忙著低頭爬山,沒能全心全意地去欣賞山中的美景,這場雨卻讓我們得以在山腳下停留,因此看到了雨滴從樹葉上滑落下來的情景,聽到雨點滴落在岩石上的聲音……


作為父母亦是如此,我們每天匆忙地跑在育兒的路上,生怕讓孩子的成長留下一點遺憾,我們很累,但我們偶爾也應該慢下來,陪孩子一起感受克服種種成長難題的樂趣和價值。當我們這樣做了,我們就會發現,育兒路上同樣有花香、有鳥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