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皇帝都是這一方蒼穹的主人,受到萬億人的崇敬與仰慕,從秦始皇創立秦朝以來,統共有400多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背影,在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聖武明君和那些一事無成的昏君,而今天說的這個皇帝便是號稱史上最懶的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早朝。萬曆皇帝朱翊鈞,明穆宗的第三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曆。從1572年到1620年,萬曆做了48年的皇帝。令世人譁然的是,在這48年中,萬曆皇帝連續28年不上朝。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正因為萬曆三十餘年不上朝的這一舉動,使得當時乃至現在的所有人都認為萬曆皇帝是一個無心政事,只懂得自己吃喝嫖賭,將原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打入了一個更加漆黑的地獄。然而,當我們重新回溯萬曆皇帝的一生時,我們便會發現一些蹊蹺。萬曆皇帝在幼時便接受了一大套皇家的經典教育,雖說被張居正那些人逼的生不如死,但是萬曆皇帝好歹是扛下來了,沒有逃避,也逃避不了。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於是有人說,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歷史上最懶惰的皇帝!28年不理政事!其實不是的,把這一切歸咎於懶惰,是不對的。如果萬曆帝是因為懶而荒於國事,那他在位前期種種勵精圖治親力親為的現象又作何解釋?萬曆皇帝一生中有三個得力助手:慈聖皇太后、馮保和張居正。慈聖皇太后有著仁慈寬厚的母愛,萬曆皇帝對她十分尊重,偶爾她會參與政務,輔佐萬曆。馮保,萬曆叫他“大保”,是萬曆皇帝的得力助手,也是他從小到大的一個伴侶。馮保大多時候擔任的是管理監督皇帝生活上的事務的一個角色,比如小皇帝表現不好的時候,他會上報給皇太后。對萬曆影響最大的,是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第一嚴師,張居正做到了極致。在萬曆即位以後,政治上的事多半由張居正和他一起處理,正是這種和諧的君臣關係,帶來了十年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萬曆中興”。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萬曆對張居正形成了極大的依賴感,以至於張居正死後,他無所適從,開始了怠政。這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萬曆怠政二十八年,最大的原因是他對文官集團的徹底失望,因為失望,才奮力抵抗和排斥。明代的文官,大都以謀私利為己任。大多數文官的態度是,只要在大是大非上站對位置,平時收一些小恩小惠,無傷大雅。關鍵是文官集團權力很大。國本之爭,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這以後萬曆再也不與文官集團共事。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而真正能展現萬曆皇帝本性還是要等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但其實剛開始萬曆皇帝卻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嘉靖皇帝當年也是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沒有上朝,而萬曆皇帝剛開始可沒有繼承這個傳統,而是非常勤奮的處理事務,有一年大旱,全國顆粒無收,求雨心切的萬曆皇帝甚至自己跑了兩萬米的路去求雨,在萬曆皇帝繼位的初期,明朝大有蒸蒸日上,重拾往日雄風的感覺。那麼,為什麼勤奮的萬曆皇帝為何突然死去,難道真的是一個懶惰的靈魂寄宿在了萬曆皇帝的身上,讓他在之後的日子裡不再上朝嗎?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在明朝正史的記載之中,萬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是因為身體不方便,但是這種記載不論是在當時還是之後都不被大家所相信的,他們認為萬曆皇帝就是縱情酒色,就算是身體真的不好,那也肯定是在皇宮內夜夜笙歌而導致的。這也導致萬曆皇帝和他手下的大臣們拼命的解釋,但是大臣就是不信不聽,甚至還群起去攻擊萬曆皇帝。一切真相大白還要等到1958年,考古學家發現了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墓,大家將陵墓挖開,終於用肉眼見到了當年的萬曆皇帝,當大家把萬曆皇帝的屍骨重新拼接在一起之後,大家都被眼前的情景所驚呆了。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萬曆皇帝的兩腿並不一般長,右腿要比起左腿長一大截,並且通過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萬曆皇帝的肌肉有著非常嚴重的萎縮現象,一旦走路便會痛苦萬分,並且一瘸一拐的。這也就揭露了為何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原因了,若是皇帝在大臣面前一瘸一拐的走上龍椅,那麼這是一件多麼沒有顏面的事情,又如何保持住自己乃至國家的威信呢,於是萬曆皇帝決定閉門不出。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萬曆皇帝為何連續28年不上朝,打開棺材才知道!

這就是為什麼萬曆後期,還有“萬曆三大徵”這樣的功績。內有平定蒙古人叛亂的寧夏之役,外有抗擊日本的朝鮮之役。可悲的是,萬曆末期,文官集團越來越囂張,發生了內亂,朝廷支離破碎。女真族趁虛而入,明朝的氣數將盡。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在說萬曆皇帝是千古罪人時,也有人說,萬曆皇帝是千古一帝。他才華橫溢,精明武斷,卻有著常人不能理解的痛苦,只能留給世人一個蒼涼的背影。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