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20世紀湖南十大文化名人之齊白石

湖南名人:20世紀湖南十大文化名人之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齊白石,一位出身於民間藝術,繼承了傳統藝術,同時也開啟了現代藝術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藝術影響力和文化輻射力帶給後來者無限的創造空間和精神啟迪。齊白石逝世已經50週年了,《人物》雜誌2007年第十一期刊登侯軍的文章《齊白石:一生坎坷一生奮鬥一生傳奇》,以紀念這位藝壇名宿。
  一輩子不喜歡跟官場接近


  齊白石漫長的一生中,經歷了前清王朝、北洋政府、國民黨政權、日寇佔領等各個時期的官府統治,對他來說,這些官府衙門一個比一個腐敗,一個比一個黑暗,如狼似虎,欺壓百姓,他一介草民只能是避之唯恐不及。
  在齊白石晚年的回憶中,他對6歲那年的一件小事總是念念不忘——那年他們鄉下來了一個清朝的小官僚,耀武揚威地在白石鋪一帶巡查,鄉親們很少見到官老爺,就拖男帶女地跑去看熱鬧。鄰居三大娘也想帶著小阿芝去看官,就問他去不去,他說:“不去!”母親就跟三大娘說:“你瞧,這孩子挺彆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鄰居大娘悻悻而去,母親卻把齊白石大大地誇獎了一番,說:“好孩子,有志氣!黃芽堆子哪曾來過好樣的官,去看他作甚!我們憑一雙手吃飯,官不官的有什麼了不起!”白石老人說,我一輩子不喜歡跟官場接近,母親的話,我是永遠記得的。
  然而,你不喜歡跟官場接近,並不等於官場不來接近你。尤其是一個靠手藝吃飯的畫匠,你的手藝越好,名聲越大,官場就越發罩著你,讓你無處躲藏。齊白石小有名氣以後,時常要為躲避官場的“青睞”而費盡心機。在他40歲那年,曾去西安訪賢會友,有位老鄉介紹他認識了名重一時的大詩人樊樊山,這本是一樁風雅之事。樊樊山非常欣賞齊白石的藝術,親自為他訂了一張刻印的潤例,還親筆寫好交給齊白石。要知道樊樊山是陝西的臬臺大人,他這樣看得起齊白石,等於給他做了一個活廣告,在臬臺大人親訂親書的潤例面前,誰敢不老老實實照價付錢?

  就這樣,文人雅事與官場威嚴被糾纏在一起,分都分不開了。他的同窗、鐵匠出身的張仲颺立即看出了內裡的玄機,他認為樊臬臺的賞識,是一個走向官場的大好的晉身之階,便再三鼓動齊白石去走走臬臺的門路,不難在衙門裡弄到一個官差。齊白石不但不為所動,還對這位老鄉的人品產生了懷疑,他寫道:“我以為一個人要是利慾薰心,見縫就鑽,就算鑽出了名堂,這個人的人品,也可想而知了。因此,仲颺勸我積極營謀,我反而勸他懸崖勒馬。仲颺這樣一個熱衷功名的人,當然不會受我勸的,但是像我這樣淡於名利的人,當然也不會聽他的話。我和他,從此就有點小小的隔閡。”
  不過,樊樊山卻是真心要幫助這位才華出眾的藝術家,只不過作為官場中人,他的幫助也脫離不開“朝廷”——他說他五月要進京,可以在慈禧太后面前推薦齊白石,太后老佛爺喜歡繪畫,一旦被她看中,也許能夠弄上個六七品的官銜,當個內廷供奉。齊白石立即婉言謝絕:“我是沒見過世面的人,叫我去當內廷供奉,怎麼能行呢?我沒有別的打算,只想賣賣畫、刻刻印章,憑著這一雙勞苦的手,積蓄些銀子,帶回家去,夠吃夠喝,也就心滿意足了!”
  這個話茬說了半截,齊白石就離開西安先到北京去了。住到了5月間,他聽說樊樊山已經啟程了,立馬收拾行囊,要先他一步離開北京“逃”回老家。京域的朋友大惑不解,他悄悄對人家解釋說,我怕他真要推薦我去當什麼內廷供奉,少不得要添出許多麻煩。我如果真的到官場裡去混,那我簡直是受罪了!樊樊山隨後到了北京。聞知齊白石已經走了,頓時明白了他的心思,他對那位京城的朋友說:“齊山人志行很高啊!只是性情有點孤僻。”

  如果說,這時的齊白石還可以逃、可以躲的話,那麼,在他50多歲定居北京之後,他就再也無法脫開官場的羈絆了。那些-汙吏時常上門來軟磨強索,令齊白石不勝其煩,卻又無可奈何。悍吏橫行,民不聊生,使他激憤在胸卻敢怒不敢言,只能用詩和畫來曲折地發洩內心的憤憤不平之氣。譬如,他目睹了當時官場的委靡和腐敗,比前清末年更是變本加厲,前清的官吏早晨總要到衙門去點個卯,可是這時的官面中人,白天不辦正事,晚間酒食徵逐,吃喝嫖, ,他氣憤地畫了兩幅雞,並題了一首諷刺詩:“天下雞聲君聽否?長鳴過午快黃昏。佳禽最好三緘口,啼醒諸君日又西。”他還畫過一幅非常有名的《不倒翁》,題的那首詩令人拍案叫絕:“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為了避開這些閒雜人等,齊白石把自家大門從裡頭加上一把大鎖,有人來敲門,他要先從門縫裡看清楚是誰,才吩咐傭人是開門還是謊稱不在。這種非常“農民”的土辦法,倒也讓不少心懷圖謀的人吃了閉門羹。
  門上“謝客”便條體現民族氣概
  最令後人感佩的是,白石老人在國難當頭、外敵人侵的關鍵時刻所表現出的凜然正氣和民族氣節。

  北京淪陷之後,他閉門不出,也很少見客。當時,齊白石在日本的名聲很大,很多日偽高官都想得到他的畫作和印章,於是想方設法接近齊白石,請他赴宴,送他禮物,還要跟他合影,邀他去參加各種“盛典”……對此,齊白石一概回絕,他們設的任何圈套都是枉費心機。在這裡,我們不妨留意一下齊白石老人在那些非常歲月裡,在自家大門上所貼的各種“謝客”的便條,從中不難看出老人的機智、勇敢和無奈——
  起初,他託病不出,貼出紙條:“白石老人心病復發,停止見客!”
  可是,沒有客戶,也就沒了生意,一家人的生計又成了問題。無奈,幾天以後不得不補上一條:“若關作畫刻印,請由南紙店接辦。”
  這又給那些彎門作竅找門路,搜求齊白石畫作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於是,白石老人乾脆來個“以人劃線”,直接明言:“畫不賣與官家,竊恐不祥!”下面還有一段告白:“中外長官,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當時常常有些給日本人當翻譯的人,介紹他們的主子前來索畫。更有些翻譯官狗仗人勢,登門訛詐。於是,齊白石氣憤地又貼出一張告示:“與外人翻譯者,恕不酬謝,求諸君莫介紹,吾亦苦難報答也!”

  這些字條,記錄著白石老人在最困難最黑暗的歲月裡,剛正不屈,大義凜然的真實情形。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老人家在當時的險境中,能做到清流自守,保持晚節,是何等難能可貴!
  到了1943年,日寇佔領北京已到第6個年頭,齊白石老人天天提心吊膽,在憂悶中過著苦難的日子。他已經80多歲了,感到再無精力和心思跟那些小人周旋了。於是,他斷然在自家大門上貼出一張最後的告示:“停止賣畫”!從此以後,無論南紙店經手的還是朋友介紹的,一概謝絕不畫。對於一位終生以賣畫度日的老畫家來說,做出這樣的決定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代價啊!
  家鄉親人知道老人不再賣畫,非常擔心他的生計,來信問候,他以詩言志:“壽高不死羞為賊,不醜長安作餓饕。”表示寧可餓死,也決不去當“-”!
  在停止賣畫的年月裡,白石老人寫下了幾首著名的題畫詩——在友人畫的山水捲上,他寫道:“對君斯冊感當年,撞破金甌國可憐。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在畫給家人的一幅《鸕鷀舟》上,老人寫道:“大好河山破碎時,鸕鷀一飽別無知。漁人不識興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
  白石老人在晚年曾對自己的一生藝事做出排序,自認為:“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很多人不以為然,譏笑老人家是故意做秀,是矯情。但是,當你讀過白石老人在人生困厄中所吟出的這些悲憤交集的詩句時,你就自然會理解為什麼他對自己的詩歌如此看重了——那是他的血淚心聲啊!

  在日寇佔領前,齊白石應林風眠先生之邀,曾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擔任教授,這本來是很令老人自豪的一件事。可是,自從日本人來了之後,他就堅辭不就了。然而,正當他停止賣畫, 無著的當日,被日本人接管的學校卻給齊白石發來一個通知,讓他去領配給的取暖煤。煤在當時是緊俏物資,市場上很難買到。但是,齊白石老人卻一眼識破在這取暖煤背後的陰險圖謀,他當即給校方寫了一張回函:“頃接藝術專科學校通知條,言配給門頭溝煤事。白石非貴校之教職員,貴校之通知誤矣!”他事後曾對友人提起這件事情,他說:“我齊白石又豈是沒有骨頭、愛貪小便宜的人,他們真是錯看了人哪!”
  一向被同儕視為財迷摳門的齊白石老人,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卻是一個傲骨錚錚的漢子——看來,世人對這位藝術家確實存在著相當多的誤讀。
  抗戰勝利後,白石老人恢復了賣畫生涯。但是他沒有料到,他賺回來的紙幣卻越來越不值錢了。1946年他曾被國民黨政府派人請到南京、上海舉辦了一次展覽,帶去的200餘幅作品全部賣光,帶回來的“法幣”一捆捆的非常可觀。然而拿到市面上買東西,卻連十袋麵粉都買不到了。後來又換成“金圓券”,比“法幣”更不值錢,那些來買畫的人,大包大袋地拿來換畫,鈔票在老人案頭堆積如山,可是老人畫半天賺的錢,竟然買不回幾個燒餅。此時的齊白石已經87歲了,他再也沒有精力去苦掙苦扎耗費心血了,於是,老人只得再次掛出告白:“暫停收件”!

  風燭殘年的齊白石,陷入了孤苦伶仃的境地。“南房北屋少安居,何處清平著老夫?”他的詩句,透露出他內心的淒涼和酸楚。
  對於齊白石老人最後8年間所發生的諸多事件,各種著作和報道所論甚詳,國人幾乎是盡人皆知了。齊白石與他的那位了不起的老鄉毛澤東結下深厚的友誼,互相談畫論詩,其樂融融,在《毛澤東藏畫集》中,很有幾幅是齊白石的平生力作;齊白石也與朱德、周恩來、郭沫若、茅盾等人成為好友。
  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溘然長逝,終年94歲(自署9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