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大遼-鑌鐵之國,極盛之時,疆域遼闊,幅員萬里!


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泱泱大遼

契丹以武立國,靠弓馬長驅中原腹地。

中原王朝和遼朝的野戰中勝少敗多,因契丹弓馬之利,中原步兵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的撤退或突圍,就很容易演變成被殲滅的慘敗!

如雍熙北伐中的岐溝關之戰,宋東路軍曹彬所帥10萬餘人,在耶律休哥所率精騎的窮追猛打下,幾被全殲!公元1004年,宋澶淵之盟,每年歲幣,屈辱求和,正是來去無風,機動極強的遼國騎兵建立的功績。

契丹人的武備,即弓矢、武器、甲冑等,這些是契丹騎兵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而人、馬武備的結合與合理配合是契丹騎兵軍事素養形成的基礎,亦是提高契丹騎兵戰鬥力的手段和方法。


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遼國武士圖:鐵鞭、 鐵鐧等打擊武器成為遼國常備

卷 34《兵衛志上》載:“人鐵甲九事,馬韉轡,馬甲皮鐵,視其力;弓四,箭四百,長短槍、櫼欁、斧鉞、小旗、錘錐、火刀石、馬盂、抯一斗、抯袋、搭挷傘各一,縻馬繩二百尺,皆自備。”①《遼史》卷 76《耶律漚裡傳》:“耶律漚裡思,六院夷離堇蒲古只之後。負勇略,每戰被重鎧,揮鐵槊,所向披靡。”

由此可見,契丹騎兵的武器裝備有弓、矢、骨朵、鐵槊、長短槍及重鎧甲,甲冑中的重鎧甲則貫穿遼朝始終。遼國的宮分軍就是重甲騎兵典型!


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遼國重甲-宮分軍

鐵鞭、 鐵鐧、骨朵對於騎兵的價值,在於盔甲尤其是重鎧得到發展的同時,儘可能地在長時間的作戰中減少對武器的損耗,並能夠對敵人造成有效的鈍擊傷害!刀劍等冷兵器雖然還在應用,但已經跟不上戰場的需求,打擊類兵器開始成為大型會戰的主流!

契丹馬也是遼國騎兵的制勝法寶,據記載其最主要特徵是“梨鼻裂耳,馬鬃前額紮成小辮,馬尾中段捆紮成結”。


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契丹母-蒙古馬前身

契丹馬的個頭比突厥馬小、體型彎曲,但契丹馬適應能力較強,少疾病,成群馬匹在一起不互相啃咬,平時不騎的時候,垂首附耳保存體力,騎馬疾馳的時候,精力旺盛,擅長馳騁于山林之中,終日馳騁而不知疲倦!適合長途奔襲!

在《宋琪疏文》的“平燕薊十策”中,把宋太宗時期 契丹兵力分佈情況記載的較為全面,其中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的記載如下:

1、晉末契丹主頭下兵,謂之大帳,有皮室兵約三萬人騎,皆精甲也,為其爪牙。(皮室腹心三萬眾)

2、國母述律氏頭下,謂之屬珊,有眾二萬,是先戎主阿保機牙將,半已老矣。每南來時,量分借得三五千騎,述律常留餘兵為部族根本。(後族屬珊二萬眾)

3、其諸大首領太子、偉王、永康、南北王、于越、麻答、五押等,大者千餘騎,次者數百人,皆私甲也。(契丹本族部落私兵)

4、別族則有奚、霫,勝兵亦千餘人,少馬多步。奚,其王阿保得者,昔年犯闕時,令送劉晞、崔廷勳屯河洛者也。又有渤海首領大舍利高模翰兵,步騎萬餘人,並髡髮左衽,竊為契丹之飾。(直接附屬和征服部落族兵一萬餘眾)

5、復有近界韃靼、尉厥裡、室韋、女真、党項,吐常、沙陀亦被脅屬,每部不過千餘騎。(羈縻部落被脅迫徵調)

6、幽州管內雁門以北十餘軍、州部落漢兵,合二萬餘眾,此是石晉割以賂戎之地。蕃漢諸族,其數可見矣。(漢兵2萬餘眾)

可以看遼國前期兵力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其一,斡魯朵軍(宮分軍,宮衛騎軍)和御帳親軍(指屬珊軍或皮室軍),這兩部分是遼主的直屬軍隊,遼國精銳盡在於此,有五萬之眾!

其二,部族聯軍

,包括本部族(契丹和奚人)還有徵服的屬國兵如渤海,渤海國被譽為海東盛國,國力強盛之時 ,地方五千裡;還有一些羈縻部落比如韃靼、室韋、女真等;這部分應是征伐的主力, 保守估計應該也在五萬之眾!


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海東盛國-渤海

其三,幽州漢軍(三萬眾);有遼一朝,燕雲淪陷日久後,只道“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漢軍一般都有守城駐防之職;出征一般作為輔兵!


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大遼王朝之鑌鐵騎兵

遼、宋和西夏三國鼎立

正是遼國強盛的國力以及強大的騎軍部隊,在戰略和戰術上皆佔據主動。在宋和西夏面前常以話事人的態度來處理三國的關係,西夏和北宋常以納貢和歲幣乞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