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石頭村”來說,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週六。
一大早,便有遊客驅車到此,在這片連綿的綠色和浪漫的花海中,擁抱自然,欣賞春色。
不過,對於老百姓來說,這卻是一個這樣令人悲傷的日子。
就在前一晚,因連續奮戰防疫復工,好支書葉全獎突發不適,不幸離世,年僅57歲。
一屋一樹、一橋一路、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留在這兒的一切,都還在講述著關於他的故事。但這個“石頭村”的追夢人,卻悄無聲息地離開了。
一
9時50分,村口設卡處。
遠遠就看見一群穿著紅馬甲的黨員志願者,示意來者停車,逐一檢查甬行碼。
領頭的是66歲的黨員葉府陸。他戴了頂棕色的遮陽帽,黑眼圈有點重。17日晚,聽到葉全獎病倒的消息,他和幾個村民第一時間趕到醫院,不想等來了噩耗。
“昨晚一直守夜到12點,早上先去了靈堂,才來卡點值班。畢竟,有些事,還是得繼續做,以慰書記在天之靈。”葉府陸輕輕搖了搖頭。
許民村村口的防疫日誌,是從大年初一開始的。勸退紛至沓來的觀光客,查驗進出車輛和人員、做好村內防疫宣傳……事不大,卻瑣碎。
在許民村,“進村”叫做“上山”,因為這平均海拔200米,山裡頭,灣裡灣。
幾乎每一天,葉全獎都會從寧海城區驅車十幾公里“上山”,到村裡坐鎮。連續作戰,痛風發作,他卻瞞住了眾人,痛到受不了了,才到其他鄉鎮衛生院打點滴。
再後來,葉全獎整個腳的關節紅腫到變形,連牛仔褲都套不進。可他照樣開車“上山”,離合器、剎車器照樣踩。
“這真的是毅力。”外出經商的村民葉小暢說,即使一瘸一拐,葉全獎還是寬慰大家說沒事,把鞋子脫掉打赤腳就不疼了。
葉書記的身體底子不好,幾乎全村人都知道。大概9年前,葉全獎就因心臟問題做過一次大手術,體重掉了三分之一,瘦到脫了相。
醫生當時就建議他,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但他就是閒不下來,一心都撲在村子上。”大兒子葉華鋒說。
防疫復工期間,葉全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一度,他的心跳一分鐘160多下,但去上海複查的行程卻一拖再拖。
本週一,葉全獎拗不住家人去上海看病,但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又看到他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村子裡。
“他說,村裡最近事太多,自己吃點藥就好……”葉府陸沒有往下講,只是緊緊攥著手上的甬行碼。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
二
10時55分,石屋古村。
石屋、石巷、石牆、石路、石拱……這裡是寧波市內現有建築群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51歲的村長葉秀蓬記得,就在石頭鋪就的巷道里,自己坐在石頭凳上,第一次聽葉全獎談起“石頭村”。
那是2008年,5個自然村合併的許民村第一次換屆選舉,葉全獎是村黨支部書記的候選人之一。
“我們要創造一個‘石頭村’,讓這滿山的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葉全獎意氣風發,信心滿滿。
要知道,這可是個出了名的窮村,山裡的農產品手提肩扛4個多小時才能到集市叫賣。因為口袋太癟,出門在外連頭都抬不起來。
“能把我們這個窮地方,從山溝溝裡帶出去?”葉秀蓬覺得,眼前這個人比一般人看得遠。
但新官上任後,葉全獎卻舉步維艱。
他打算將祠堂變成異地重建古色古香的建築,卻遭到了80%葉氏族人的反對:這是大家湊錢修的,整個村子也就這麼個鋼筋水泥的新做派,為什麼要重新造?
“以前是‘農村包圍城市’,以後要變成‘城市包圍農村’。”葉全獎的話,一開始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在住了一輩子石頭房的村民眼中,只有鋼筋水泥代表著現代文明,代表著更好生活。被大山禁錮住思想的他們,並不清楚鄉村振興的真正內涵。
開展村莊環境整治,要消滅一個個隨意丟棄在路上的菸頭。一下子改不過習慣的村民,一路跟在葉全獎後頭謾罵。葉全獎笑笑,也不惱。
開發花海流轉土地,原先的墳墓要集中遷移。個別村民拉橫幅、敲大鑼,天天和葉全獎對著幹,甚至劃花他的車子威脅。葉全獎依舊笑笑,不發火。
“即使心裡有委屈,他也從沒生過氣。他總說,我是村民選出來的,要懷著公心為村裡做事情。”葉秀蓬說。
堅硬樸質的石頭,被漫山的蒼翠和盛開的繁花溫柔包裹,生命透過縫隙尋求出路。
三
12時20分,房車基地。
“十天前葉書記就是坐在這個位置,村莊的新規劃,我們一聊就是4個小時。”得知噩耗後,寧波安茉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宏一宿沒睡。
7年前,周宏曾受邀來這考察,卻因尚未改造的村莊破敗沒落轉身離開。去年夏天,他再一次來到許民村卻大吃一驚,眼前的小山村已完成華麗蝶變。
“葉書記老了很多,頭髮也掉了很多,但只要一談起‘他的許家山’,還是滿臉興奮,跟個年輕人一樣。”周宏說。
當即,他決定投資,他相信的不僅是這塊土地,更是眼前這個人。
此次疫情中,受到衝擊最大的莫過於文旅產業。眼看辛辛苦苦打造的景點、項目因疫情停業停工,周宏很心急。
3月6日復工那天,葉全獎來了,還拉來礦泉水、消毒液還有口罩。他寬慰周宏不要心急,有困難,有他在。
一方面抓疫情防控,一方面全力推進項目的洽談落地,讓冬天損失的能在這個春天補回來。
規劃的玻璃棧道要儘快落實、從山腳到山頂的夜間燈帶要銜接各部門、山頂小火車項目要儘快推進、想辦法爭取一部分工會療養資源……葉書記儼然成了急性子,好像總有什麼在後頭追著,讓他快一點,再快一點。
“項目推進最怕就是落地,但葉書記讓我們很放心。他親力親為跑部門、跑資金、抓進度,到處奔波,讓企業可以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周宏說。
“爬山,可欣賞古村;玻璃棧道,可欣賞梯田;不同的季節還有不同文旅項目,放風箏、啤酒節、採摘樂……”無數次,兩人面對面坐著,暢聊未來,說要把“石頭村”升級為“世外桃源”。
“正是大展拳腳的時候,我知道他心中有雄心壯志。”周宏頓了頓,嘆了口氣,“過去碰到困難,總會下意識找書記,現在回頭想想,也許是增加他的負擔了吧……”
四
13時15分,遊客集散中心。
這裡是葉全獎在許民村的家。
2011年,擔心遊客沒地吃飯,也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他帶頭開辦農家樂;之後,看到村裡農家樂火起來了,他又主動把自己家的關了,將這裡改造成村裡的遊客集散中心。
此刻,這裡是簡單設立的靈堂。雖說受疫情影響,喪事從簡。但送來的花圈和鮮花,還是擺滿了庭院,還有些人遠道而來或慕名而來,希望見葉全獎的最後一面。
73歲的王善爐一直靠賣茶葉為生,但村裡的茶葉品種不好,價格總賣不高。葉全獎讓他到安吉去學習,更新了優質茶種,現在最好的茶葉一斤可以賣1000多元。
“70後”葉培養是2016年辭職回村開農家樂的。他記得小時候,父輩們的生活太苦,只能外出討生活;現在,村子發展了,即使在家門口,照樣可以賺錢謀生。
“葉書記勉勵我們,‘旅遊開發,前途很大’。這8個字,我牢牢記在心裡。”現在,葉培養22歲的兒子也在學廚師,今後可以繼承父親的衣缽,不用再離鄉背井。
生薑、番薯、土豆、土酒……村民只要在家門口擺個攤,就能售罄,人均年收入至少是2007年的10倍。
“葉書記給許民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院子裡,前來弔唁的村民三五成群,絮絮叨叨說著心中的葉書記。
他會因談成個新項目,凌晨3、4點興奮得打電話;他會關心村民吃沒吃飯,卻對孩子的學習並不上心;他會把車子開得飛快,就為了提高工作效率……
他總是說,現在村子硬件有了,名氣也有了,就是軟件不夠,業態不夠,還需要再多做一點;他總是說,只要村民錢包鼓起來,自己就高興;他總是說,自己身體還吃得消……
十多年如一日,葉全獎的付出和汗水,一點一滴都留在了這片土地上,浸潤出一個更加生機勃勃的美麗鄉村。
曾經默默無聞的空心村,終於和“石頭村”緊緊連在一起,每年吸引全國各地遊客6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