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在北京城的修建歷史上,有著許多的橋樑,比如最不像橋的天壇丹陛橋、比如元代大運河漕運始點的後門橋、比如最大的園林橋頤和園十七孔橋、比如最漂亮的群橋金水橋,當然還有許多的橋,要不那會還有老歌唱的,北京的橋數也數不清。今天想聊得就是當年曾經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分別是盧溝橋、八里橋、朝宗橋和馬駒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名聲最大的橋:盧溝橋

作為北京市現存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在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建成,金章宗為橋定名為“廣利”,因為這座橋橫跨永定河,金朝的時候叫做蘆溝河,所以叫做“蘆溝橋”,盧溝橋與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合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盧溝橋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橋上的石獅子,據統計在盧溝橋兩側石雕護欄的望柱上共雕刻了大約500個石獅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從這些石獅子的形態上我們可以試著來分辨出是哪個朝代修的,其中:金元時期修的獅子頭大身子細長,同時這個事情的石獅子嘴都是翹著的、腿還特別短;而明代的獅子則身軀有點粗短,一般的造型都是腳下面踩著東西,根據公母分別是踩著小獅子或者踩著繡球。到了清代,小獅子都跑脖子上面坐著去了,眼睛拉長,眯縫著眼,總的感覺石獅子成大貓了。至於到了清末民初安上去的獅子,雕工就顯得粗糙了許多,獅子頭上的捲髮就剩了一圈了(以前都是九圈十圈),五官雕刻的更是隨意多了。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另外,盧溝橋也是每年八月十五北京城賞月的最佳之地,盧溝曉月從盧溝橋建成之日起,就成為了“燕京八景”之一。乾隆也為其題字證明,如今乾隆御筆的“盧溝曉月”碑就在橋東頭立著,而橋西頭則立著康熙帝下令修建的記錄重修盧溝橋的石碑。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歷史的見證者:八里橋

每天往返於通州與市裡的人們一定對八里橋這個地方非常熟悉,這座八里橋就是當年拱衛北京四大古橋中東邊的那一座。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八里橋又名永通橋,因為距離通州八里而得名。八里橋修建於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年),當年修好後英宗親賜橋名為“永通橋”,這也是北京第一座被皇帝賜名的橋。八里橋是一座花崗岩砌造的典型的直拱橋。為了方便當年大運河上往來的漕運船隻通過,橋身中間修建了一個大跨度的橋拱,也就有了八里橋不落桅的比喻。另外為了防止船隻的碰撞以及洪水對於橋樑的衝擊,橋墩修建成了船型,前端有分水尖,另外還在橋墩和橋拱的水位線處加固了一圈腰鐵。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八里橋除了是當年北京城漕運的重要通道外,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取道八里橋進攻北京城。雖然守橋的三萬清兵浴血奮戰,終因冷兵器的大刀長矛抵不過炮火的攻擊,全部戰死殉國,從而也導致北京城失守,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恥辱的一幕——火燒圓明園。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2019年底,全新的八里橋建成通車,飽經風霜的老橋正式退休,開始了屬於自己的頤養天年的生活。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明朝樣板工程:朝宗橋

自駕前往十三陵玩的時候,都會路過沙河這個地方,這裡的兩座大橋也被常來常往的人們所熟悉。其中沙河南大橋是新修的鋼筋水泥橋,而沙河南大橋正是這裡要提的朝宗橋,是一座修建於明朝的七洞石橋。當年明朝遷都北京,把皇帝的陵墓放在了京北昌平的天壽山,為了方便往返,就在沙河上修建了南北兩座橋,其中北面的叫朝宗橋、南邊的叫做安濟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朝宗橋全長130米,寬13米,高7.5米,為七孔聯拱結構,大橋北端東側有明萬曆四年(1576年)立的螭首方座漢白玉石碑一座,陰陽碑額俱篆書“大明”兩字,兩面碑身刻有“朝宗橋”三個大字,是為了紀念當年勤勤懇懇規規矩矩造橋,但是遭到競爭對手構陷而遭殺害的忠臣趙朝宗所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在朝宗橋的附近,還有一座明朝的行宮鞏華城。鞏華城修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當時是朱棣遷都後的一處行宮,後來這裡就成為了明朝皇帝北伐、狩獵的一處休息的地方。如今的鞏華城高大雄偉的城垣早已不復存在,只是在破敗不堪的殘垣上依然矗立著四座巨大的城樓臺。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早已不見蹤影:馬駒橋

記得幾年前在安貞橋上班的時候,有一個同事住在馬駒橋,對於他每天起早貪黑的從那麼老遠的地方來上班甚是感慨。午飯間聊天中得知,原來馬駒橋這個地方真有橋,可惜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拆了。他告訴我,那個年代的時候,馬駒橋底下的涼水河還是清的,他父親那會還會去橋底下抓螃蟹呢。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他嘴裡說的馬駒橋,正好就是拱衛北京,位於北京東南的馬駒橋。如果單論最早的馬駒橋估計要上溯到唐朝的時候。那個年代,大運河流經涼水河,那個時候這裡是豐盛的草場,放養大量的軍馬。當時軍馬場邊上的村子正好位於涼水河岸邊,為了方便出行,居民就在河上搭了一座木橋,起名就叫了馬駒橋。


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一直到了明英宗年間,皇上帶頭眾籌在涼水河上修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橋,皇帝親賜宏仁橋,但是老百姓還是習慣叫做馬駒橋,附近的鎮子也就有了今天的名字馬駒橋鎮。再後來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把橋做了修正,原來的九孔變為了七孔,還在馬駒橋南邊修建了兩座橋亭,並在裡面樹立了兩塊乾隆親筆撰寫的修橋記了。可惜的是,如前文所述在上世紀的1964年,馬駒橋被拆掉改建了水泥大橋,橋亭也被拆毀,兩塊御筆的殘碑後來被運到了通州區的西海子公園葫蘆湖邊,有在通州的朋友可以幫忙去看看,這兩塊殘碑是否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