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六)——人造神之路

(此處上接文章《所謂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五)——科學統治之法》)

在上一節中,我們簡單探討了關於科學是如何統治世界的話題。

在本節中,我們將對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進行分析。

請注意,本節涉及大量隱喻,在此之前我還是建議你能對之前的章節有所瞭解(特別是第二節),這樣我們之間的溝通就更為容易了(否則你可能不明白文字背後的真實含義)。

所謂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六)——人造神之路

目前,我們已經明白,科學(道)是通過隱藏在“人生”這一法(過程)的背後,對其進行統治(見第五節)。

那麼既然科學教育對我們進行了徹底的洗腦,我們是否還需要學習科學知識呢?

答案是肯定的

禪在民間說法中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對此,想必大家耳熟能詳。但是請注意,這裡我們需要明確的是——

科學與它同理。

所謂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六)——人造神之路

不少人也許認為,自己處於第二重境界當中,甚至還有人以為,自己已經到達了第三重。

事實上,當你還沒有嘗試瞭解科學的內在含義就妄下論斷時,你就依然處在第一重境界。

當你自以為了解了科學的概況,並試圖總結一整套自己的理論系統時,你就達到了第二重境界。

當你明確知道科學的全貌不可說,卻能夠從多重角度不假思索地闡釋科學時,你才達到了第三重境界。

請注意,這裡有一些明顯的標誌:

在第一重境界中,你只能依照別人提供的“術”產生行為。在第二重境界中,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法”通過邏輯思維組織語言給別人講“術”。在第三重境界中,你在心無掛礙不得一法時,卻能舌綻蓮花講出各種“法”來。

如上闡述不是在繞口令,事實上,我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就隱藏在這些字句裡。

當我們認為人生是“道”,思維是“法”,科學是“術”時,我們就處在第一重境界中;

當我們認為人生是“道”,科學是“法”,思維是“術”時,我們就處在第二重境界中;

當我們認為科學是“道”,人生是“法”,思維是“術”時,我們就達到了第三重境界。

這裡也許會有人覺得難以理解(關於道、法、術的相關知識詳見第二節),覺得我誇大了科學的地位。

事實上,當你真正明白科學其實只是當今社會給“道”貼的一個標籤時,我們就不難理解這個問題了。

科學,其實指的不是任何一種學科,當我們在說科學時,事實上是在說新神的名字。

請注意,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從神學中衍生出了哲學,又從哲學中衍生出了現代科學。

然而在當今社會,神學成為宗教學被打包進哲學,而哲學被定義為科學學科之一

這個顛倒的歷史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事實上在過去,神學定義了什麼才是形而上的本質(道),而哲學就是研究本質的過程(法)。

科學的這種新型架構使自己看上去成為一種覆蓋領域極廣的學說,並且號稱必須不斷對理論進行實踐和證偽才是科學精神。然而這種“科學精神”早在2500年前的印度就存在了——

釋迦牟尼也這樣說佛法。

所謂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六)——人造神之路

也就是說,如果你要承認了佛學是宗教學說的一種,你就得承認科學比佛學高明,換而言之,如果你願意誠心禮佛,你就得承認科學在“形而上”的地位。

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不信科學,因為當你想要冷藏食材時,你大概會選擇依據科學理論製造出來的冰箱。如果你不信科學,大概你不會用面前的電腦或手機看這篇文章。

是的,你沒看錯,對科學的信仰,完全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你根本就不會時刻察覺這個事實。

我並沒有在神化科學,是我們使科學成為神話——

科學就是我們共同造出的新神。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歷史上並沒有一個神學被更高的哲學替代,也沒有一個哲學被更高的科學替代。

事實上,我們只是給“道”貼上了不同的標籤而已,神學到科學的權力交替只是舊瓶裝新酒,其本質一般無二

到這裡,我們就應該明白,人生在科學麵前其實異常渺小,它只是科學下的一種“法”(我們可以稱作人生學),科學教育了我們什麼才是“人生”,人們同時給“道”改了一個叫做“科學”的新名。

《道德經》開篇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們通過改名虛構了一個世界進步的故事,而事實上,核心權力從未更迭

所謂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六)——人造神之路

我們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對科學之神的信仰,而其目的是讓科學的神權更加穩固。

請注意,本節所述內容沒有任何對科學不敬的意思,其意圖僅僅是將科學從幕後拉上臺前,以方便我們對它的察覺。

下一節,我們將把議題全面上升至形而上層面的隱喻,對“我們到底學的是什麼”這個文章的終極問題展開最後的討論。

(文章為原創,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