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鮑毓明性侵“養女”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社會對兒童性侵案的廣泛關注。

財新網和南風窗,兩大媒體從不同立場報道了這一事件,讓事情的真相更加撲朔迷離。

究竟這一事件是《狩獵》式的兒童詭辯,還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最高檢已介入調查,相信烏雲散盡、陽光普照的時刻即將來臨。

在事件沒有發展到蓋棺定論的階段,我無意就這一事件本身的任何一方去臆測和評論。

今天我想談論的是:

性侵未成年人以及利用權勢性侵女性,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傷害。


01 在兩性關係中,應該用絕對正確的觀念去對待未成年人

澎湃新聞近期向社會公開了幾段鮑毓明和李星星的通話錄音。

鮑毓明與李星星的電話錄音

從錄音中,我很難想象,這些話是出自一個14歲花季少女之口。

這些話有點像是遭到遺棄的中年婦女,在向出軌移情的丈夫的聲討。

聽之,讓我覺得有點腥羶和惡臭。

14歲的少女,本應該在高中的課堂上埋頭於沉悶無趣的應試教育,和同桌、室友或者是放學一起回家的小夥伴,抱怨:這些高中老師佈置的作業有多傻逼,一邊抱怨一邊再投入到“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聖賢書中。

但是李星星卻換了一個賽道。

她過早地將自己置身於小情小愛的糾葛,何況她的這種情感是矛盾、自我彷徨,是註定將走向毀滅而無法回頭的。

我不想揣測鮑毓明對這個女孩做了什麼,也不想理解“洛麗塔”對中年男子的致命吸引力。

我認同的是,公序良俗。

未成年人,是三觀不穩定的,是缺少判斷的。是需要我們成年人,以大人的身份和絕對正確的立場去對待的。

我不贊同,某些所謂的藝術作品裡出現的兒童色情,也很反感“洛麗塔”式的形象出現在電影或者書籍中,成為一種藝術作品。

我希望的,不僅僅是性侵未成年少女的案件絕跡於世。

我更希望的是,不論未成年少女出於何種目的,在主動嘗試性勾引的時候,成年男性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傷害的發生。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02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鮑毓明事件,讓我想起了2017年在臺灣社會引起巨大波瀾的“房思琪事件”。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遺作,也是她本人的自傳體小說。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林奕含在高中國文課外補習班,遭到了知名補習班老師的誘姦,並與其保持了長達4年的畸形性關係。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訪談

這個採訪是林奕含自殺前8天的一個採訪。

看完整個採訪之後,你會發現,她的整個精神狀態是非常迷惑的。

她一邊在肯定自己的作品是一種藝術創作,一邊又覺得藝術創作是一種巧言令色。是這種文學藝術辜負了她和她筆下的“房思琪們”。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奕含在訪談中,說“她的書寫不是優雅的書寫,而是墮落的書寫。”

我援引書中的幾句原文,讓大家感受一下,什麼是奕含自述的“墮落的書寫”。


“想了這幾天,我想出唯一的解決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要愛上他。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思想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東西!我是從前的我的贗品。我要愛老師,否則我太痛苦了。”

從小說中的文字和作者的採訪中,我們能夠推測,小說中的女主角房思琪,或者說是作者本人林奕含,在遭到性侵前,對於誘姦犯老師李國華或者是李國華的現實原型,是帶有一些仰慕的。

國文老師的才華,是日積月累沉澱下來的口吐蓮花,是顯而易見的。

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成年的文藝少女,在聽到那些優美的中國傳統詩句,從講臺上方的國文老師口中誦讀出來的時候,是多麼讓人眼睛放光、嘴角含笑的畫面

以至於在她們受到誘姦和性侵之後,甚至會不斷地懷疑自己“我不僅僅是喜歡老師,我應該要愛上他”,不然這樣的關係會“折磨、摧毀我的一生”,“太痛苦了”。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作者林奕含在遭遇幼年性侵後,不得不依靠精神治療,來緩解心理的巨大傷痛。

她的精神科醫師說“

她是經歷越戰、經歷集中營、經歷核爆的人”,可以想見林奕含此後的生活,是日漸煎熬、走投無路的。

以至於,她會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這樣的性侵事件,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在不斷髮生,

作者在經受了這些之後,已經將生命付諸與了這個慘痛的故事。

但是現實社會中的“李國華們”,依然存活於世。

依然有美麗、脆弱又不帶刺的花朵,等著“李國華們”去採摘和蹂躪。

想來,就是讓人絕望又無力的事實。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03 寒蟬效應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臺灣曾經有一部電影《寒蟬效應》,講述的是,大學教授利用職權之便,性侵女研究生白白,導致女學生無意識輕生,產生“斯德哥爾摩症狀”的故事。

這個故事和房思琪的故事有一些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女大學生已經成年。但是依然,

迫於學校裡導師手握學生畢業大權的巨大位置錯位,遭到了性侵害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寒蟬效應,本是一個新聞學和法律領域的名詞。

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

電影在這裡引用這個成語,作為名字,我想指的應該是,權力方利用控制權和話語權,對依附者進行操控,並左右輿論。

信仰的崩塌——淺談“兒童”性侵案

高校老師性侵女大學生,已經是現今社會見怪不怪的新聞了。

所有的知識都帶著聖光,但傳播知識的載體,是神是人還是鬼,我們如何能判斷?

又如何為樂土設置柵欄和門檻呢?


04 信仰的崩塌與重建

雖然中國人沒有普遍的宗教信仰,但是不能否認每個人都有熱愛、有喜好,這樣的生活才有憧憬、有未來。

我們都在為夢想活著,也可以說是為了心中的信仰和信念感活著,他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我們讀書,是為了吸收百家之長,培養自己的立場。

我們賺錢,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物質生活和消費享樂。

我們工作,是為了給社會創造價值。

我們談愛,是為了擺脫孤獨和空虛。


我們終身忙碌,都是為了驗證自己心中的所信所愛,或者說是信仰。

但是總是有些時刻,會讓人動搖信心。或是輕微,或是震撼。

在我們看來:

作家林奕含的信仰崩塌,是震撼的。她是真正熱愛文學的人,卻遭到了文學老師的性侵。

女研究生白白的信仰崩塌,是震撼的。她是真正熱愛音樂的人,卻遭到了音樂教授的性侵。


我們會覺得她們這些人的信仰崩塌,是大樓的頹然倒地,是難以重建的。

但是也許,她們在經受這些的時候,一開始受到侵害,傷害也是悄然不自知的。

一些裂縫出現,慢慢地開始動搖到信仰和生存的根基。

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自我欺騙,將這些裂縫修修補補。

我想這應該就是為什麼像林奕含和白白這類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舉報性侵又維護加害者,反反覆覆讓案情變得複雜的原因。

如果熱愛的大樓、信仰的大廈,轟然倒塌了,那麼接下來倒下的人一定是受害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