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在甘肅省蘭州市的一個縣城裡,有座隴上名山——興隆山。這裡樹木蔥鬱,鳥語花香,方圓百里沒有一處能與之媲美。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興隆山下的一座橋,名曰“雲龍橋”。


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今天自駕路過興隆山,和山下老人聊天,得知了一個傳說,讓我對這座山又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不只是美景,更有文化的內涵。

相傳在明清,有個道士名叫悟元子,雲遊到興隆山,被這裡的美景所吸引,便定居於此,養性修仙。自西秦以來,歷朝歷代都有善士修建廟宇,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可是後來屢遭戰亂,興隆山毀於一旦。只留空山一座,峽谷裡原來有座臥橋,也被水沖毀了,只剩橋墩,悟元子見到此狀,勵志想要把這裡重新再建起來,也算是功勞一件。


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悟元子有個徒弟,叫唐童,曾經在瘟疫中被悟元子所救,得以長大成人,便入門跟隨師父雲遊四海。來到興隆山後,跟隨師父修復古剎,行醫治病,採集山貨,募捐資金,同師父一起為興隆山的繁榮勞苦奔波。

一天,師父化緣回來,見到河水暴漲,當地百姓淌水過河,柴火、藥框被水沖走。悟元子心中不忍,便和唐童幫助打撈,又給了錢財讓百姓回家買糧。唐童和師父過河之後,坐在河邊穿鞋。唐童便將修橋的想法告訴師父,但是師父囊中羞澀啊。這是唐童看見不遠處有顆大樹,粗壯無比。高興的喊叫師父:“師父,有橋了!砍到這棵樹,順勢倒在對岸,不是一座現成的橋嗎?”


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修整後,兩人便一起砍樹,但是這棵樹不好砍,砍了半夜,樹幹竟然完好無損。師徒二人很納悶,便脫去外衣,一起連著砍起來,一鼓作氣。汗水直流,手都磨破了,氣力消耗殆盡,眼看差一點就能砍斷,可是都沒有了力氣。這時居住在興隆山“二仙洞”的秦李二仙路過,便順勢往樹上推了一把,便颳起一股狂風,一聲巨響,這個樹便不偏不斜的倒在西山腳下,成了一座獨木橋。據說就是這棵青樹倒在西峰後,滿樹的樹籽落地發芽,繁衍成林的。這裡的秋景獨具特色,每逢霜降,葉紅如染,據說那是悟元子師徒的血汗浸染之故。

二仙看到悟元子立志光耀聖地,建樹功果,不好越俎代庖!傳他三條秘訣,在累倒的悟元子旁寫下字條:“驅旱秘訣”、“驅雹秘訣”、“驅瘟秘訣”三條經咒。

那時,宛川一帶十年九旱,雹禍成災,悟元子師徒自便謹遵仙旨,遇旱及時行雨,遇瘟及時散藥,遇雹及時化雲。於是旱災消跡,瘟病絕蹤,雹禍不興,宛川一帶,風調雨順,萬民樂業,五穀連年豐收。百姓無不感恩戴德,紛紛為興建興隆山捐糧捐錢,出伕出工。峽谷裡,也架起了一座木拱橋,雕龍鐫鳳,描金著彩,更是華麗無比,氣勢不凡。悟元子以迎拜善土之意,取名叫“迎善橋”。


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這年農曆六月六日,百姓都來山會,熱鬧非凡。可是突然天氣變了,傾盆大雨,人們紛紛躲避,有個產婦被擠在橋上小產了,血液染紅了橋樑, 悟元子便趕緊施救,把產婦抬到一座廟院,最終救活了產婦。這場大雨引發了山洪,沖毀了迎善橋,百姓嘆息。從此,就有些“血光衝了神橋招致大禍降臨”、佛殿不該收留產婦之類的流言蜚語傳開。悟元子輕信了這些留言,便無心在東峰修行,在西峰的半山腰鑿了個石洞,專項的編寫醫書,抄寫經文,不管其它事情。徒弟看到師父如此,只能把東峰的事情承擔下來,打掃庭院,砍樹擔柴,迎送香客,做飯送茶。每天奔波於兩峰之間,毫無怨言。

有一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玉皇大帝在靈霄殿召見下界各方灶君,聽取人間善事。有宛川灶君奏道:“興隆山修士悟元子行善濟世,萬民稱頌,堪稱仙家弟子。”那些在興隆山承享煙火的諸神也稱讚道:“悟元子苦志修練,善果昭著,可列入仙班。”玉帝聽後,為查證悟元子道行,便派八仙班首呂洞賓前去度化。呂洞賓領了玉帝之旨,來到興隆山按落雲頭,變為一個八旬開外的老婆婆一路乞討而來。


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這天唐童中北關門休息,突然有人呼救。他趕忙跑下山施救,看到一個落水的老婆婆,便救到房內歇息,他做了飯菜,把爐火生起來,給老婆婆餵飯吃。師父等不到唐童送飯,拜年來到東山看看怎麼回事,看到此情此景,上前查看。看到老婆婆滿頭瘡痂,滿臉流膿,衣服襤褸,不由一陣噁心,叱喝道童:我山乃供奉神靈之地,怎麼能容留汙穢之人。忘了以前的教訓了嗎,快快打發走吧。便轉身離去。

這時,門口又有人來敲門,唐童心想,怎麼大雨天這麼多人,邊去開門,門口有個女子聲稱是來找祖母的,遇到風雨,無處找尋,請師傅開恩收留一日。女子亭亭玉立,容顏俏麗,楚楚動人。唐童帶她來見老婆婆,可是床上竟然空無一人。於是女子便認定唐童有意誆騙,唐童有口難辨。唐童執意去找老婆婆,最後女子又說,父母雙亡,如果師父不嫌棄,兩人一起歡度光陰,一起生活。唐童嚴厲的說道:任憑貌似天仙,我只視為骷髏,我拜於空門,便塵念不生,請姑娘走吧。話剛說完,便看見一朵閃光的蓮花,上面端坐著一位道者,唐童知是神仙下凡,便連忙跪拜。原來這就是呂洞賓,老婆婆和女子都是他變化來試探唐童的。呂洞賓告訴唐童,底子一心向道,道行已成,五月端午節午時便是化仙之時,請切記!說罷,給唐童一支三寸麥稜,說它可以當路走,當橋渡,當雲乘。唐童趕忙道謝,此事已不見了呂洞賓。


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端午那天,唐童脫了凡體,踩著一縷香菸升到雲空,想到即要離開興隆山,但是他特別留戀,看到河水流淌,想起他們三番幾次的想修建橋樑,都被洪水沖毀。便決然取出呂洞賓給他的那支麥稜,變作了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水沖毀。

起初,人們稱它叫“麥稜橋”後來取“棲雲”、“興龍”二山之意,後改稱為“雲龍橋”。


呂洞賓選仙班,甘肅一山道童入列,此橋立了大功


現在,當我們去興隆山時,第一個映入眼簾的,總是這座雲龍橋。我的興隆山之行,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故事,只是看風景不會領略此處的真諦,只是路過,便看不到此地的內涵。關注我,和我一起邊走邊聊,看最美 的風景,聽浪漫的故事!#頭條帶你遊甘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