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去》:歷史已去,風流尚存

讀鮑鵬山先生的《風流去》,不禁驚歎於他文風之犀利,見解之獨到。太多的人把歷史當作兒戲,或是不分是非與善惡;或是秉承非黑即白的觀念把名不副實的人捧上神壇;或是,以敝帚自珍的心態大肆鼓吹糟粕,把它們當作“國粹”。而作者超越了這些,以筆為刃,割開血淋淋的歷史給我們看。歷史是血腥而殘忍的,而我們不能因此遮蓋住雙眼來回避。

《風流去》:歷史已去,風流尚存

《風流去》的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在於其嬉笑怒罵之中,把那些媚俗的、庸俗的、低俗的、鄙俗的東西狠狠踩在腳下。作者極力反對人云亦云,反對封建專制,反對違背科學的一切。

顏淵算是我們從小到大認為的道德模範,因為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而作者卻提出質疑——顏淵乖巧,對老師的話“無所不悅”,那麼這恐怕算是一種“便辟”的毛病吧?顏淵對孔子說“老師在,我怎麼敢死”,這恐怕說明他在孔子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吧?

世人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是一段佳話,感司馬相如是風流才子,而作者卻批他是一個“沒有痛感、沒有眼淚的空殼家”,因為他除了對王權匍匐,對人類的痛苦完全沒有敬畏之心。

《風流去》:歷史已去,風流尚存

千百年來,朱買臣為人們所推崇,因為他“胸懷大志、鶴立雞群”,在貧賤之時仍手捧聖賢之書,後來終於富貴了;他妻子竟然不識朱買臣窮且益堅的志氣,不甘於貧賤的生活而拋棄了他,實在是“會稽愚婦”;朱買臣衣錦還鄉之後,找到前妻,把她安排到自己的別墅裡住著,而前妻受不了這刺激,上吊自殺,這實在是“啪啪打臉,大快人心”……

而作者卻從另一角度批判了我們千百年來這一病態的心理。作者指出,朱妻並非嫌貧愛富,因為她近四十才改嫁,改嫁後的人家也同樣窮苦;朱買臣算是孔乙己一類的人,一面渴望富貴,一面自以為狂狷,因此被人恥笑——朱妻是因為不能忍受朱買臣喪失羞恥心而離去的。而千百年來的文化大師道德衛士們,拼命往朱妻的屍首上吐口水……

於是作者憤慨:古今之人,中國傳統之男人,“從女人那裡得到了性快感、道德感、虐待快感、成就感、物慾的滿足,卻沒有從女人那裡得到責任感”;“我們的文化又給了男人絕對的駕馭女人的權力”,於是女人擔負了幾乎所有的道德責任,這樣的觀點,這樣犀利的文風,酣暢淋漓,撕下了中國封建衛道士的偽面具!

《風流去》:歷史已去,風流尚存

《風流去》,第二個特點是它深切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指的不僅僅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士大夫階層對底層百姓的關懷,而更需要“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需要一腔熱血,需要對人類的博愛。就像雨果,能夠不顧自己的國籍,而站在了全人類的高度去批判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惡行徑。

《風流去》寫賈誼,“屈原觸不到賈誼的額,賈誼握不到屈原的手;他們隔著百年的時光,各自孤獨”。作者是在感嘆賈誼,也在感嘆明主賢臣不能相合的時代,更在感嘆千百年來有著賈誼一樣命運的文人。

寫司馬遷,讚揚他“關注著人類天賦中的自由精神、原始的生命激情、道德勇氣下義無反顧的心靈”,提出了偉大史家的定義——“必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悲劇精神”。作者是在感嘆司馬遷,更是在歌頌極權社會下掙扎著的痴情痴性之人。

一整部《風流去》,我看到的大多是苦難:試看商鞅治民——“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於是使民辱、使民弱、使民貧,個體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秦國開疆拓土;試看漢景帝玩弄權術,把晁錯當作削藩的擋箭牌,利用完之後再殺掉他;試看西漢末年,圖讖橫行,社會烏煙瘴氣;試看嵇康死後的末日狂歡,清醒的人被殘酷鎮壓,醉生夢死的貴族們窮奢極欲……帝王們殺殺殺,流氓們粉墨登場叱吒風雲。真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是,不必悲觀。就像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儘管我們的歷史充滿苦難,苦難中總歸是存在著那些“中國的脊樑”。

《風流去》:歷史已去,風流尚存

一部《風流去》,按照時間順序寫了三十六人(或群體),自老子顛倒的世界,至生活在別處的謝靈運。讀完後,頗有些“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滄桑之感。歷史厚重,後人應當做的,不能是人云亦云,不能僅僅是感喟傷懷,以一顆悲憫和理智之心看歷史,才能“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