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新市:“思张堂”以及张葆常牧师

新市基督教历史可谓是星耀夜空,明月当照。这个星耀,应该是新市方圆几十里的周边同类村镇,无一能超越它具备的这项文化成就。这个明月,则是新市走出了基督教界伟人级的名人两位,成为了国家的神学大师。本篇则想叙述新市旧时代的教堂——“思张堂”及新市基督教历史上重要人物张葆常牧师。张葆常牧师是一位新市古镇历史上不寻常的人物,由于本人手中资料有限,关于“思张堂”与张葆常牧师的内容可鉴史料少之又少,这一物一人,却是构成新市基督教历史的重要础石,所以这段历史,作为研究新市历史文化的人来说,也是无法绕开的一项重要课题内容。


张葆常牧师不是本地人,他到新市来,是受基督教总部组织的统一遣派而来到新市,担任新市耶稣教堂牧师,开展一系列的传教活动。我县已故文史爱好者蔡剑飞先生所撰的《德清宗教小史》中,有一段话提到了张葆常先生的生平简史: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中华基督教总会杭州教区在新市镇东栅明月桥设立讲堂。九年(公元1870年),分别成立分堂,次年(公元1871年)正式成立新市堂会。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张葆常牧师(绍兴人)到新市教堂主持教务,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自立堂会。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教会创办私立之江小学,校长张葆常兼,校址在教堂旁。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左右,张牧师亡故。


这段文字中,“中华基督教总会杭州教区”可能有误,据上海闸北堂秦小林牧师证实,1866年,应该是长老会宁绍分会、杭州区会,中华基督教总会是1927年成立的。这里说了张葆常先生是绍兴人,他是十九世纪末来到新市,受上级派遣指令而来到新市接任杭州天水教堂属下的新市堂会牧师一职。所谓堂会,是基督教长老会组织的体系名称,它的上一级称之为区会,下面的耶稣堂,称之为堂会;下一级的分堂,称之为公会。这里值得关注的是,“清同治三十二年自立堂会”,这应该是指张葆常先生响应俞国桢牧师提出的基督教“三自”独立教会的精神,自立堂会,不再受美长老会的直接领导,完全脱离国外的宗教势力。


说到新市基督教往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7年,这是比张葆常牧师来新市时期,更早于四十多年前的新市,就已经开始有了基督教火种了,它经历了几代牧师的努力,耶稣教与天主教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时发展。这其中包括了中国著名基督教爱国领袖俞国桢牧师的苦心经营,而让新市成为浙北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摇篮,前辈奋勇点燃圣火,照亮了基督教民族化发展的道路。


据二十世纪初著名教会史学家湖州籍学者的王治心先生所著的《中国基督教史纲》(一九四0年出版)一书中,谈及到新市早期从事基督教推广教会活动的情况:


在浙江方面有应斯理教士于一八**年(应为一八六四年)到宁波,渐渐推广到绍兴与杭州,而以杭州为浙江区的中心,应氏卜居杭州的大井巷。继续来杭的西教士,有郝理美,吴思敦,贝恩德,司徒尔,以及蓝周葛女士,创办女学医院及推广德清新市、衢州等教区,华教士如陈达三、桑坚棠、刘德森、周茂公先后按立为牧师。


由上可见,新市的基督教教会已经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长老会率先发动创办。后来由俞国桢牧师接任,由于资料的缺失,从十九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历代教堂牧师都未详尽载录,深为遗憾。一直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张葆常牧师的到来,才使得基督教文化在新市民众中间开始形成重大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张葆常牧师不仅能优秀传教,扩大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他给新市引入了教育模式,使全民获得教育机会的普惠性赢得了可能,不分贫穷,教育机会均等。如此重大的贡献,让这位牧师的名字在新市历史文化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席位。

就是这位基督教牧师,在二十世纪初,为新市百姓引进了一座纯西化教育模式的学校——之江小学堂。曾经在这座学校里就学过的高裕存先生所撰的回忆文章中提及,当年“新市私立之江小学堂”占地六亩,学校除了宣传基督教思想任务外,主要是抓教育质量,全面西化地引入国外新知识、新理念、新科学,重视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知识培育和素质提升,如语文、数学、外语,还有科学和卫生、体育等方面知识。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学相长的自由空气,对新市社会影响极大,一反本地传统“纯国学教育”模式,受到本地乡绅及有识之士的一致称颂。所以招生入学学生数量巨大,学校一再扩建礼堂、寝室、食堂,吸收大量住校生,在校学生200余名,教职员9人。抗战期间,该校受到影响而停办,抗战结束后便又恢复办学。直到解放后,几经改换拆并,最后并入新市第一完全小学。


这座“新市私立之江小学堂”办学历时达四十多年,苦心经营,追求高质量,在一个小镇上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国家建设人才,开创了古镇新教育之风。身为校长的张葆常牧师,是一位知识渊博又办事开明的学者型领导,他努力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知识型、思想型、健康型的有用之人,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把外面更多的知识和科学成果引入进来,让大家充分享受法治与现代文明生活。上世纪上叶,从新市走出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很多知识型人才,都来自这所学校的培养。

张葆常牧师对新市历史文化的贡献功勋卓著,既在传教事业上坚持走爱国主义道路,积极呼应“中国耶稣教自立会”首届主席俞国桢牧师的“三自”传教思想,主张“自立、自养、自传”,绝不受西教会管辖。在这基础上,张牧师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在明月桥附近建造教堂,自立堂会,下设韶村、钟管、白彪三个分堂。又在普及教育平民化的推进上,敢于积极探索新路子,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为新市的后续发展铺展道路,厚德载物,功不可没,这是一位需要后辈们深刻记住的一位不寻常的贤士。


由于张葆常牧师的出色贡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张葆常后代将原张葆常牧师亲手所建的教堂进行改建,命名教堂为“思张堂”,寓意深刻。让教堂成为一种纪念名人先贤的形式,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基督教牧师的名字,后辈们沐恩浩荡,深感前人的荫翳之德。这座“思张堂”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雨,在上世纪的1963年被全部拆除,其中原因也为众所皆知。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虽然看不到“思张堂”踪影了,但老一辈的口口相传中,依然能经常听到这位不寻常的先贤——张葆常牧师的名字。他的巨大贡献天地永存,人们充满敬重与怀念,他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浙北新市:“思张堂”以及张葆常牧师

浙北新市古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