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殷滿倉:拾秋

渭南文壇|殷滿倉:拾秋

大凡七十年代前生人,大都有三夏大忙拾麥穗的經歷,可鮮少有拾秋的經歷。那年月,還沒而今唯升學率的事,農村的學校很人性化,一年至少有四個假期:寒假暑假自不待說,還有為三夏大忙放的忙假,有因深秋搶收搶種的秋假。小時候想不明白,同樣的地,同樣的人,同樣的勞力,地裡產出的糧食為啥老不夠吃。待年歲稍大些才知道,是大鍋飯禁錮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所致。

秋風起來不久,生產隊成片成片的苞谷高粱和黃豆黑豆便黃了熟了幹了。很快,大片大片的秋莊稼就被收穫。因而假期裡孩子們除了給牲口割草,另一項有意義的大事就是拾秋了。農村人惜惶,常為能否吃飽肚子發愁,再者顆粒歸倉本就是農村人祖祖輩輩的良好傳統與傳承。

印象中的秋假多是陰雨連綿。社員們把苞谷棒子辦回,會用小钁頭把整地的苞谷稈放倒,為的是等稍幹些份量輕了拉回或當柴燒,或粉碎後潑上水發酵積肥。在苞谷稈放倒尚未騰地拉回這段時間,我們會結伴而行,下地撿拾沒收乾淨遺留在地裡的苞谷棒。

天空飄撒著斜斜的秋雨,寒涼的秋風中,頭頂用白化肥袋子摺疊而成的雨衣,挎上草籠,半挽起老粗布的褲腿,三五小夥伴便光著腳丫,一路打鬧前往村西南的百十畝苞谷地而去。想想還真是挺佩服當初的自已和小夥伴們,那時我們的腳掌咋就這般皮實經扎,從不怕路上的磚頭瓦渣、滿地的吉黎和莊稼茬呢?

渭南文壇|殷滿倉:拾秋

眼前是一望無際早被雨水浸溼的秸稈。在地頭,小夥伴們一字排開,沾滿泥水的雙腳開始在秸稈半腰處一寸寸往前踩探,憑著腳掌的感覺找尋橫倒在地遺漏的苞谷棒子。時不時就有了東西硌腳。苞谷棒!一聲吶喊,迫不及待彎腰從苞谷稈上把勞動果實搶下來,三下兩下拔了已幹紫的苞谷鬍子,再三下兩下剝了外皮,往往一根黃格燦燦的苞谷棒子就呈現眼前,雨天的田野便爆發出一陣歡呼。

這兒一個!呀,我發現一個!我又發現一個!不大會 ,秋雨中的田間便被此起彼伏興奮的驚呼聲充斥。不經意間,眼見著大的小的,飽滿的乾癟的,用光腳踩探出的苞谷棒子讓個個草籠過半。拾到興奮處,有人乾脆把身上披的化肥袋子雨衣一把扯掉,任憑雨水和汗水溼打了衣褲。

苞谷可以光腳踩探,但是苞谷地樑上套種的豇豆這招就不靈了。那年月豇豆種的少,秋收後家裡分不上三斤五斤的,因而紅豆沫糊可是讓人眼饞口饞的好飯食。做飯時,奶奶大火把水燒開,放一把豇豆進去,再添瓢涼水,然後用勺子舀起,高高地倒進鍋裡,十次八次反覆後,鍋裡的開水便奇妙地成了紅色。把攪好的麵糊倒進鍋去,一鍋讓人垂涎欲滴的紅豆沫糊就好了。

豇豆不比苞谷,熟了幹了,沒人收穫它一直會在秸稈上。豇豆不同,成熟後沒及時摘回,三兩天後豆莢便會炸裂,豆子便一粒粒珍珠樣散落地下。滿地的苞谷稈被搶拉一空,小夥伴們的目光便盯在了地裡撒落的豇豆了。還是雨天,披上化肥袋子折成的雨衣,光腳。只是手裡的容器換成了大搪瓷缸子或者搪瓷盆。

渭南文壇|殷滿倉:拾秋

說拾豆子不確切,叫撿豆子再恰當不過。因為江豆是在苞谷地樑上套種,種的少本就有限,乾透後炸裂的江豆就更為少了。於是,小夥伴們便個個目光如炬,彎下腰貓步前行,一如撿拾珍珠,發現一顆,用拇指食指輕輕夾起,然後小心地放進搪瓷缸子,聽得那一聲脆響。遇到那處有了三十顆二十顆的豆粒,小夥伴便瘋了般大呼小叫,於是,搪瓷缸便大珠小珠落玉盤般響成一片。村東有片黃豆地。黃豆收割後,孩子們定會去撿拾黃豆的。不過,撿拾黃豆的器物是草籠和搪瓷缸齊全。帶稈豆莢要拾,地裡炸裂的豆粒要撿。有天下午,和弟弟挎著拾滿草籠的黃豆秸稈回家,突然,距黃豆地不遠的排鹼渠壩旁一堆黃土吸引住我的目光。土堆足能拉半架子車。土撥鼠打的洞!弟弟一聲驚呼。

一語驚醒夢中人。土撥鼠肯定是要打洞儲存糧食的。哥倆飛快地從家裡拿來鐵鍬,開始了開挖鼠洞的勞作。鼠道曲裡拐彎,個把小時後,深一米多、長丈餘的鼠洞中豐碩的戰利品呈現在眼前。萬沒想到,鼠洞地下竟是如此複雜的一項工程:有可供逃跑的後門,有大臥室小臥室,有廁所,有大倉庫小倉庫。那天,我們從鼠洞的倉庫中竟然挖出四五十斤的黃豆。人說愛回憶是老了的象徵。這兩年,我寫了多篇年少時生活學習的經歷。只要哪日想寫點青蔥少年時的文字,腦子就會浮現出一幕幕場景,清晰而富有彈性,鮮活而富有溫度。

拾秋,拾的是大地對人類的饋贈,拾的是祖祖輩輩對顆粒歸倉的優良品質,拾的是兒時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而今,我已五十有六,心態是出奇地平靜。我在想,老就老吧,只要心智腦智年輕即可,有衝動了,想寫了就寫,有感悟了,想渲洩了就寫。把兒時的歡樂,兒時的無憂無慮,兒時對生活的熱愛毫無掩飾地變成文字。不管願看的人幾何,如能引起同齡人的一點感觸就好。當然,如再能引起個別年輕人的感悟就再好不過了。

【作者簡介】殷滿倉,高級記者,作家。中國廣播劇最佳編劇,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宣部第十四屆五個一評委,絲路之聲廣播劇創研基地主任,中廣聯合會有聲閱讀西安創研中心主任。浙江傳媒學院、渭南師範學院客座教授。多部作品列為陝西重大文化精品項目,獲“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獎金獎。出版有《心靈的歷程》《心靈的震顫》《人在旅途》《心靈的抉擇》《紅紅的枸杞子》《生命的沉響》《花開的聲音》《小滿》《滿倉進城》等作品集。

*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