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過於乖巧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所以毅然決然離世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出了問題,最該先反省的,其實是大人。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指出,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有叛逆傾向的,才是正常的。相反,那些中國家長大力提倡的“好孩子”,在本該叛逆的年紀,只是一昧聽從父母,沒有完成自我建構的話,將會造成兩個惡果:

要麼叛逆期推遲,要麼缺乏生命力。情況嚴重的話,就會走向抑鬱或是自殺。

很多過於乖巧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所以毅然決然離世

01 繆可馨的悲劇

繆可馨,是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一個五年級的小女孩。在2020年6月4日下午3點14分,在兩節語文課後,她衝出教室,爬上欄杆。15秒之後,她沒有抓住欄杆,從四樓掉到一樓。

繆可馨的爸爸說,看過監控,繆可馨當時氣沖沖地跑出來,衝出教室然後翻欄杆是一氣呵成的。她的個子比較矮,只有1米4。欄杆是分成兩層的,有80釐米高的水泥牆,上面還有大概30釐米的鋁合金,整體1米1的樣子。

從四樓到重重墜地,不過兩三秒。小可馨拋下了她短短的一生,拋下了她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盼,拋下生她養她的父母,拋下了每天到點去校門口接她的奶奶。

一個身心健康,活潑有趣,成績優異的小女孩毅然決然的衝向另一個世界,不管是不是因為被評“負能量”的作文亦或是其他我們不知的原因,都足夠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

很多過於乖巧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所以毅然決然離世

02 中國學生的自殺率逐年攀升

我想,在當代社會下,很多人都存在過輕生的念頭,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喘不過氣,好在很多時候,我們都能明白活著的意義,因為身邊的人,看透人生的價值,及時扼制錯誤的想法。但也有那麼一些人,沒辦法說服自己,選擇了衝動的方式。

據與某位網友溝通,說他求學階段也有過自殺的念頭,是因為初中升入優秀高中後名次差距太大,曾經學校裡的尖子生,被老師們重點培養,在高中成為了墊底的,巨大的落差和不堪入目的成績讓他一次次崩潰。後來因為和母親通了電話,在鼓勵之下自強,靠自己的努力達到了班級的中上游。

很多過於乖巧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所以毅然決然離世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學生的自殺率一直在逐年攀升。關於中國學生的自殺率,以下有幾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第二組數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第三組數據:中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第四組數據: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僅佔(23.7%)。

第五組數據:全國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6-32.0%。高校約有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15%屬於一般心理問題,需要學校、親友進行疏導;3.5%有心理障礙,出現失眠、消瘦等症狀;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現實與幻覺。數據來源:“北醫兒童發展中心”

不管是中北大學大二學生作弊被抓之後跳樓輕生,還是繆可馨,有人會說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太過脆弱,太不懂得感懷父母養育之恩,太不懂事,但是,我們更應該從家庭教育和外界原因去思考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

03 太多的乖孩子,未必人格健全、獨立、自主

回到開頭說的話,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出了問題,最該先反省的,其實是大人。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關係都可以分成兩部分,即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個人領域包括配偶、親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會領域包括同事、同學、朋友等。社會中的規則是權利,家中的規則是珍惜。

很多過於乖巧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所以毅然決然離世

那些性格外向活潑、叛逆恣意的孩子,是不可能會得抑鬱症的。得抑鬱症的,往往是那些聽話的好孩子。
評判一個孩子是否陷入抑鬱症,有“三少”標準,即話少、行動少、情緒少。
像祁東縣自殺的那個高中學生,就在家中一向很少說話,跟父母溝通寥寥,只是徑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面對父母的責罵或是親人的任何言語,他也都常常沉默以對,話不多說。為什麼這個孩子會在家庭中這樣沉默?面對高考,學習壓力已然很大;青春期的種種莫名情緒,也來勢洶洶。在這樣的時刻,家,本該是一個溫暖的歸宿,給他以依靠,予他以呵護,但這個本該明媚如春光的地方,卻也變成了一個令人感壓抑的黑窖。也許,這個孩子也曾試圖跟親人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但每每溝通過後,他的感受依舊不為他們尊重和理解,慢慢地,他就失望了,再也不說了。
慢慢地,他可能也會開始懷疑自己,不斷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認為或許真的是自己有問題,自己生來就不中用,不如人......

於是,他開始困守在自己的城堡裡,徹底地活成了一座孤島。
他開始覺得,沒有溝通,就不會帶來衝撞和矛盾,不會帶來失望,更不會帶來更多傷害。站在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的他,就這麼茫然無措地隻身面對這個世界。

很多過於乖巧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所以毅然決然離世

他的心裡堆積著越來越多的情緒、壓力和痛苦,直到有一天,在自己已然身心俱疲的時刻,親人的當面責罵,便成為了壓倒他心靈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高樓上踏出那一步時,他感受到的,盡是這個世界的冷漠與殘酷......


這個孩子已然死去。
但他的死,卻還是沒有喚醒中國的很多家長。這些家長,他們至今都不明白“教育孩子,首先要傾聽、尊重和理解孩子感受”的重要性。他們依然高舉著“乖孩子”的大旗,不時地抱怨著自己的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那麼不懂事兒......他們不知道,事實上,乖孩子,才是一個人格不健全、不獨立、不自主的孩子。

很多過於乖巧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所以毅然決然離世

如果能在陽光下綻放,誰也不願在黑夜裡枯萎。
如果家長們能學會正確教育孩子,社會人們能多一點善意和溫暖,我們的孩子,也不會選擇在風華正茂的年紀,以決絕而慘烈的方式,向這個世界告別。
他們在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剎那,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