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蓮花座銀大日如來

通高15釐米 座高4.5釐米 重651.7克

  置於安放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之上。模鑄鏨刻成型,除露出肌膚本體部分外,通體皆鎏金。菩薩高髻,戴花鬘寶冠,寶繒垂肩,上身袒露,胸飾瓔珞,臂腕皆戴釧,火焰背光,跏趺坐於圓形束腰仰俯蓮座上。

  從造型上看當即密教崇奉的最上根本佛像即大日如來,現菩薩形,有名毗盧遮那佛,金剛界曼荼羅與胎藏界曼荼羅共同之中心主尊,象徵絕對真理的佛身。《大日經疏》雲:“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眾生善根,乃至世間事業由之成辦。”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毗那夜迦五足朵帶銅香爐

通高42釐米 口徑24.5釐米 重8470克

  該香爐為典型密教香具,鏤空爐蓋頂飾跪於仰蓮蕾上的毗那夜迦像,雙手合捧一寶珠。香爐通體表面鎏金,鋪首銜獸五蹄足。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飾毗那夜迦像的銅香爐。

  密教毗那夜迦意譯雲常隨魔、障礙神,源於印度教溼婆之子象鼻天神,佛教引為護法善神,其圖像較早見於北朝佛教石窟,中晚唐密教圖像盛行,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如意輪觀音經變圖像中所見尤多。毗那夜迦像飾於香爐頂蓋喻香薰障礙、祛除邪魔故也。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

直徑12.8釐米 鏈長24.5釐米 重54.7克

  該香囊鏤空呈球體狀,上下半球對稱以子目扣相扣合。香囊外壁上下鎏金鏨飾雙峰團花紋,冠飾四蜂團花,香囊底飾折枝團花,內置缽狀香盂及平衡環,這種巧妙的工藝設計使隨身持帶時能始終保持平衡狀態。

  香囊是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重要佛教供養或世俗持帶之香具,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等均有出土,海外多家博物館亦有類似器物收藏,多裝飾花鳥紋。法門寺地宮出土《物賬碑》中稱之為“香囊”,糾正了以前所謂“香球”、“燻球”稱呼。又據《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中載“初座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由此可知唐所謂香囊即此類金銀質地鏤空香具而非絲質香包。這是迄今發現體量最大、質量最精的一枚唐代香囊。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如意柄銀手爐

通長44釐米 爐口外徑11釐米 通高8.6釐米 重415.5克

  此類手爐始於南北朝時期,是佛教行香供養的重要器物,又稱“行爐”、“鵲尾爐”。爐呈高圈足杯狀,柄為如意雲紋曲折狀。長柄鏨刻銘文:“鹹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銀白成手爐一枚並香寶子共重十二兩五錢。打造都知臣武敬容。判官高品臣劉虔詣、副使高品臣高世厚、使臣吳弘慤。”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伎樂香寶子

口徑5.6釐米 腹深5.8釐米 圈足徑6.3釐米 高11.7釐米 重158.5克

  該香寶子採用鈑金成型,紋飾平鏨鎏金。寶子蓋面鏨刻兩鴛鴦與飛禽,腹壁呈內弧,中部鏨刻伎樂三身,似吹篳篥與胡騰舞、胡旋舞,底襯蔓草紋。底飾蓮瓣,圈足飾卷荷紋。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高士人物紋香寶子

口徑13.2釐米 腹深11.4釐米 圈足徑12.6釐米 通高24.7釐米 重883.5克

  該香寶子為鈑金成型,花紋平鏨模衝,紋飾鎏金。腹壁四壺門內分鏨仙人對弈、顏回問路以及孝子故事等人物故事。器身紋飾自上而下飾瑞獸、蔓草、仰蓮瓣以及鴻雁、鴛鴦、鸚鵡等。底部飾卷荷,外露似摩羯魚頭。

寶子是與香爐配對成套的佛前供養香具,為盛香容具,其常規組合為一爐兩香寶子。此類香具供養始於南北朝時期,多見於佛教造像、絹畫與壁畫等圖像中,實物罕見。《物賬碑》中所載“香爐一副並臺蓋朵帶,共重三百八十兩;香寶子二枚,共重卅五兩”即指此物。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燻爐及銀爐臺

燻爐高29.5釐米 爐臺高21釐米 臺直徑43釐米

  錘揲成型,附件澆鑄,紋飾鎏金。仰蓮瓣託寶珠蓋鈕,蓋身蓮臺上各有口銜瑞草的神龜。五獨角天龍獸足,雙足間以銷釘套接綬帶盤結的朵帶。爐臺底面鏨文:“鹹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香爐是佛教香花供養的重要法具之一,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燻爐、爐臺成組配套尚屬首次。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佛像紋雲頭銀如意

通長51釐米 柄寬2.9釐米 雲頭寬16釐米 重762.5克

  如意是佛教講經、論議、傳戒或法會之際菩薩或法師所持之法器,猶如官吏所持之笏。唐文殊菩薩以及諸多僧人圖像均見持如意形象,有金銀銅以及竹木等多種質地。頭部如意正中鏨刻跏趺坐佛像,左右兩側鏨刻單膝跪於蓮臺上的供養童子,或雙手合十或捧盤供養。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雙獅紋菱花形圈足銀盒

口徑16.8釐米 足徑13.9釐米 通高12釐米

該銀盒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呈四瓣菱花形,盒面鏨刻雙獅戲纏枝花紋,屬吸收中亞金銀器構圖特色,開宋元流行雙獅紋飾之先。盒蓋內底墨書“內庫”兩字。圈足外底鏨刻文字曰:“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盒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臣李騭進。”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碾子

槽長27.4釐米 寬4.4釐米 槽深3.4釐米 高7.1釐米 重1168克 碾軸長21.6釐米 輪徑8.9釐米 重524克

  法門寺地宮出土金銀茶具是研究唐代茶道藝術的重大發現。這是一套茶碾子,錘揲鏨刻成型,紋飾鎏金。底座鏨刻銘文:“鹹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並蓋,共重廿九兩,匠臣邵元,審作官臣李師存,判官高品臣 吳弘慤,使臣能順。”可知此為唐僖宗供奉之物。唐代陶瓷器重見有多套茶碾子。

  飲茶之風盛行於唐代僧院,禪院茶風尤甚,密教也不例外。茶是坐禪觀想、修行三密的必備飲品和供品。佛教史料中皇帝賜茶與密教僧人的記載頗多,如代宗賜茶“二百串”與不空大興善寺文殊閣道場;又德宗賜包括惠果在內的內道場持念僧每人茶十串等。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鎏金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

通高27.9釐米 檯面直徑16.1釐米 重574克

  該銀鹽臺是設計精巧的茶具用器,鏨飾蓮荷、摩羯與寶珠紋。蓋呈卷荷狀,檯面雙層蓮瓣紋。蓮座支架上鏨文:“鹹通九年文思院造銀塗金鹽臺一隻,並蓋共重一十二兩四錢,判官司臣吳弘慤,使臣能順。”這是文思院專為飲茶打造的鹽臺。唐人茶道多需添鹽。據“茶聖”唐陸羽《茶經·五之煮》中雲:“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法門寺與唐代密教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