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守望——評《安徽古樹名木》

說起人與樹的動人篇章,腦海裡首先跳出來的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項脊軒志》的結尾: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平淡得如同嘮家常,卻給人一種震動人心的感動。

這份感動能穿越時空,歷千百劫而不衰,樹已然成了故人的化身、思念的寄託。望著亭亭如蓋的枇杷樹,項脊軒主人在悲痛中能得以一些慰藉,也會感嘆時光流逝之速吧。

同樣是主人手植的還有桐城姚鼐手植銀杏。這是一株樹齡為260餘年的名木,樹姿雄偉秀麗,生長在桐城中學校園內東北隅的惜抱軒旁,而這裡曾是清代桐城派文學大家姚鼐居住過的地方。

姚鼐出身翰墨世家。姚氏十世遷入桐城縣城,先後居天尺樓、雁軒、樹德堂、初復堂。姚鼐八歲那年(1738)由樹德堂徙居初復堂,後建惜抱軒書屋,居讀日久,植銀杏樹以紀。

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頗負盛名,為桐城派文學理論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和劉大魁的學術思想,使其發展成為桐城文派理論的完整體系,把桐城派文學理論推向一個高峰。‍

如今,桐城中學為古樹勒石立碑,碑文正楷陰刻:“本校東隅,原為桐城派文學大師姚惜抱先生故居。姚先生自公元1738年來居於此,至1955年劃歸本校改建教學樓,姚先生及其後裔計居217年,此銀杏樹乃姚氏園中故物。建欄保護,以供觀賞,如睹前賢之風範,因刻石紀念。一九八六年秋,桐城中學志。”

一屆屆桐中的學子每每駐足古銀杏前,瞻仰其姿,定會如沐先賢遺風,倍加努力向學。樹給予人的,又何止為觀賞呢?

穿越時空的守望——評《安徽古樹名木》

作為我國特有的樹種,圓柏不僅姿態優雅,壽高千古,且南北適生,分佈廣泛,在安徽就有500年以上一級古樹和名木80多株。最為知名的當屬宿州“閔柏”,位於宿州市埇橋區閔祠院內。相傳為孔子門生閔子騫手植,遂被譽為“閔柏”

閔子騫名損,春秋時魯國人(後移居宋國相邑東,即今宿州),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間。”鞭打蘆花的故事,流傳至今。閔子騫領會孔子的教誨,就在他的出生地種下了柏樹和銀杏這兩棵樹,被後人稱為“孝子樹”

後人念閔子騫德高,建“閔祠”,在歷代屢圮屢建的過程中,遺留下這株圓柏。據專家推測,其實際樹齡約800年。老樹幹圓混不裂,兩大側幹高挺,樹冠濃蔭,生長健壯。它能歷經風雨戰亂,離不開閔氏後人的用心呵護,它將繼續見證著中華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

穿越時空的守望——評《安徽古樹名木》

古樹給後人以豐厚的文化遺產,也與所在村莊和居民休慼與共,相依共存。

相傳,項氏祖先從原徽州婺源(現屬江西省)遷居休寧縣祖源村落腳時,在所謂天門開闊、地戶緊閉的來龍山脈上廣植南方紅豆杉等佳木,並依地勢建廊庭小橋,修建先賢廟、佛殿等,以平添鎖鑰之櫃,構成祖源村獨特壯觀的水口園林,祈示“龍脈”對山村的護佑。

項氏在祖源村繁衍生息了39代。歷經戰火和災荒,僅留下村口與村尾的3株南方紅豆杉巍然鼎足而立,俯視山村歲月流年。其中一株南方紅豆杉位於“龍首”,樹齡約1000年,立地海拔685米,被尊為神樹,受人善加養護。

祖源村坐落於來龍山山腰盆地,茂林修竹,古木蓊鬱,是國家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正是南方紅豆杉千年古樹使徽州先民建設穩定美麗家園的傳統代代相傳,為後人留下了植樹護林、生態優先的厚重歷史活標本。

穿越時空的守望——評《安徽古樹名木》

古往今來,多少古樹渡盡劫難而長生於世,與世世代代人精心護養密不可分。古木澤被一方厚土,惠及山鄉生靈;人類敬重它們如神靈,使它們免受人為的破壞,在其經歷災難後悉心修護。人與樹和諧共生,相依相存。這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值得我們將這份樸素的傳統永久流傳。

穿越時空的守望——評《安徽古樹名木》

《安徽古樹名木》

安徽省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氣候溫和適宜,生態多樣,樹木繁多,據2015年全省第三次古樹名木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共有古樹34766株,名木148株,這些古樹名木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研究價值。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樹名木,全面展示我省古樹名木在歷史文化、生態保護、科學研究和觀賞美學等方面的特殊價值,使全社會更加重視古樹名木工作,安徽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對全省古樹名木進行認真的檢測、登記、拍照、建立檔案 ,並細緻整理。

穿越時空的守望——評《安徽古樹名木》

《安徽古樹名木》 安徽省林業廳 編 黃山書社 出版

《安徽古樹名木》即在此基礎上,精選安徽省一級古樹和名木390株,涉及34科69屬84種,編纂而成,其中,一級古樹304株,名木86株。

本書力求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安徽古樹名木的豐富內涵和價值,圖片精美、文字簡練,具有較好的出版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