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最近一段时间,2003年出生日本乒乓球队小将张本智和逐渐成为了乒坛的焦点,他不但多次突破了国乒的马龙、张继科、樊振东以及欧洲的波尔、萨姆索诺夫等单打世界冠军,而且还在15岁的时候斩获了总决赛的男单冠军、世界排名进前三,的确是后生可畏。

而说起张本智和的球,大家一般都会想到一个“快”字。的确,张本智和的打法特点就是站近台以快打慢,尤其反手加速非常明显,但相对来说正手的弧圈球实力以及中远台的相持对抗还有些下风。

在观看了张本智和的多场比赛后,一些球迷朋友和我产生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他现在的打球风格和冲劲像极了一位37岁老将刚出道时候的情况——那时候此人也不可谓不威风八面,连国乒后来的奥运冠军选手、有“智多星”外号的马琳都曾被他打成11-0的悬殊分差。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然而受国际乒联改革影响,这位运动员的成绩一直都是不上不下,三十岁以后才拿到了双打的世界冠军。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实力就不行了,因为就在不久前的匈牙利公开赛上,国乒世界排名第一选手都差点被他给拉下马,的确是宝刀不老。

他是谁?

中国台湾队名将、世乒赛男双冠军得主庄智渊是也!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乒乓球运动员的常见职业生涯轨迹,大多是20岁前崭露头角,28岁前拿到人生最有分量的几个冠军,之后便逐渐走下坡路,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退役。当然,像张本智和那种特别早熟以及格林卡那种特别晚熟的情况也有,但毕竟是少数。

所以一般运动员都是刚出道的时候身体最好但缺乏经验,晚期是经验丰富但伤病太多,不过也有一些人会出现一种奇特的情况,那就是两头重、中间轻,在身体和经验最完美结合的青壮年时期成绩反而不突出,倒是早期和后期的表现更出彩。

庄智渊的情况就是如此。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庄智渊出生于1981年,与波尔同岁,大于王皓——后两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均拿到过单打的世界冠军。但在刚出道的时候(21世纪初),他俩曾和庄智渊一起被并称为乒坛三大新星,可见庄智渊当年的人气有多高。

从打法上看的话,波尔是注重旋转的运动员,王皓则是以直拍横打惊艳世界,而庄智渊的风格与多年后的张本智和属于一个流派,以快著称。尤其反手近台多板相持,庄智渊的速度之快令许多直拍选手都望而兴叹。

不过呢,新千年出头时候的乒乓球技术和现在是有很大区别的。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今天乒坛的主流反手技术,可以说是无拧拉不成型。尤其在赛璐璐球+无机胶水的年代,一个拧拉几乎就破掉了所有的前三板套路。近年来因为新塑料球改革的缘故,拧拉的旋转下降了很多,所以重要性有所降低,但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上手得分手段。

而庄智渊崭露头角的那会儿,因为大家还在刷有机胶水,所以球速比现在快很多,这就给运动员在拧拉时候的旋转预判以及动作还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所以我们现在回头看波尔、王皓、庄智渊等人的反手技术,在台内的话大多仍然是先搓摆控制等出台再拉弧圈,偶尔会使用一种“翻挑”的技术,形似拧拉但拍面相对更立起来,实际上等同于是挑打,其制造出来的上旋旋转与今天所谓的“霸王拧”不可同日而语。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其实自捷克选手科贝尔开始在比赛中大规模使用侧拧技术以来,乒坛的各路豪杰们无不想将强烈上旋球引入反手的进攻体系当中,只可惜在正手包打天下的年代,反手的地位只可能是助攻,因而拧拉技术迟迟得不到长远发展。

但事实证明,新的技战术理念必然会冲击旧的体系,当年波尔可以说已经将半只脚踏进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拧拉打法体系大门,而王皓更是在2006年开始率先取得了突破,至于庄智渊的话反手起板能力同样非常出色,所以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对许多名将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002年是庄智渊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辉煌点,当时他在公开赛上打过马琳11-0,在总决赛上击败孔令辉、王皓等人夺冠,亚运会也杀入了决赛并在第一局给王励勤制造了巨大威胁,虽然最后屈居亚军,但也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然而从2003年开始,庄智渊的成绩便开始泯然众人矣,不但没有和波尔、王皓一样成为单打世界冠军,甚至连一次奖牌都没拿到,平时的小比赛成绩也非常一般,和王励勤、马琳、王皓、波尔、萨姆索诺夫、柳承敏、吴尚垠等人比起来已明显“掉队”了。

导致庄智渊出现这种成绩滑坡的原因我觉得来自两方面,其中最根本的第一点是其技术相对更适应38mm小球时代——庄智渊的近台速度强于一般横拍,相持对拉又好过一般的直拍,可以说是孔令辉、刘国正等人的加速版本,或许稳定性没那么高,但突然加速的威胁的确大很多。

而且庄智渊不光是技术到家,战术思维也非常给力,和马琳打的时候压反手、调正手,斜线直线变化非常灵活,台内控制也不虚对手,这样的球很符合有机、小球时代的主流风格。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但是进入40mm大球时代后,庄智渊的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论前三板的爆冲威胁,他不如马琳;论相持的板板加力,他不如王励勤;论球的旋转,他不如波尔;论反手的质量和出其不意,他不如王皓……

更重要的是,事实证明大球时代男乒的顶级选手一定都要具备一定的退台周旋能力,所有在单打登顶的选手没有不能中远台多板对抗的,即便是马琳、施拉格,虽然对拉的时候下风,但他们属于让对手“不死也掉皮”的主,放高球、防守反击也能扛很多板,至少能消耗对方体力。

反观庄智渊、陈玘、郝帅等人的话,近台威风八面,退台后球的质量就是肉眼可见的捉襟见肘,所以他们虽然都有世界冠军头衔,但距离单打的最高领奖台的确还有一段距离。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除了技术方面的“生不逢时”外,我们也仍然要客观理性评价庄智渊2002年前后状态神勇的客观原因——当时因为是国际乒联40mm大球、无遮挡发球、11分制三大改革并行的最动荡期,在大家都有些保守的情况下,名将容易被冲击,小将容易冒头。

再说庄智渊是速度型打法,年轻气盛的时候最容易出成绩,打得对手摸不清头脑。但随着改革影响的逐渐衰减,乒坛格局开始恢复相对正常化发展的时候,大家对庄智渊也比较熟悉了,这时候他想再出成绩就难了。

但有意思的是,近几年来国际乒联的几次改革又恰恰对庄智渊这种打法起到了“回春”的作用,甚至还让他在31岁的时候杀入了奥运会的半决赛,32岁的时候与队友一起拿到了世乒赛的男双冠军,即便现在也仍然精力旺盛敢和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叫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原来,国际乒联在2008年开始实行了无机胶水的改革,这使得反手优秀的选手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庄智渊本是反手好的运动员,自然就得利了;随后,国际乒联又推行了赛璐璐材料乒乓球改为新材料塑料球的改革,导致近台速度快的选手如鱼得水,于是庄智渊又得利了。

但越是如此,老庄的职业生涯就越让人感到遗憾,因为2002~2008年正是他21~27岁的时候——他要早生几年,在小球时代可能会顺手点;晚生几年,在无机时代也可能舒服一些。偏偏最黄金打球年龄的时候赶上了正手近中远台大力量全面暴击打法横行的时代,真是可惜啊!

不过人生就是如此,努力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机遇,而这些机遇对个人而言可能事关重大,但对整个人类群体来说却也只不过是各种各样的概率值而已:碰到了就碰到了,没碰到的话那也没办法。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何况庄智渊也是幸运至极的,2013年世乒赛他与陈建安的双打金牌里虽然有努力的成分,但也有命运的垂青,当时国乒正在推行“养狼计划”,所以在双打领域有所战略收缩,没有组成特别厉害的队伍征战,这个因素对于庄智渊和陈建安的夺冠起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最终还是将名字留在了世乒赛的冠军奖杯上,这已经是无数人可望不可即的成就了,不是吗?

只是乒乓球到底还是以单打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庄智渊肯定更想在单打的赛场上建功立业的。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截止本文发表之日,国际乒联官网可查到庄智渊已经在国际比赛中2负1胜张本智和:唯一的胜利,在他35岁而张本智和13岁的时候,之后老庄便是两连败。不知当庄智渊在一个月前看到张本智和拿到自己同样曾经获得过的总决赛男单冠军时,会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假如我再年轻哪怕10岁,这个冠军是否还会属于他?

只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少年成名、却在32岁才拿到世界冠军的这位乒坛名将,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