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近一百年中國青年的學習

論近一百年中國青年的學習

孫述考

近一百年,從一九一九年至二O二O年,中國青年參加了哪些學習?

首先,我們看一九一九年,“五四”青年運動。這次運動被定為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運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但中國還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國門打開,湧進了歐美新思潮。這些新思潮中,既有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有歐美文化。中國青年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廣白話文。這次運動影響是巨大的,改變了以後的官方文字形式。今天流行的所有白話文教材與書籍全得益於“新文化運動”。但無論“新文化運動”,還是“五四”青年運動始終堅持一條主線,即愛國主義路線。青年是國家的新生力量和未來,這個世界是他們的。“五四”運動,主要是反對帝國主義,這次運動的意義,在於五四青年愛國思想的覺醒。

中國青年第二次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學習,在日本侵華時期。在國破家亡之際,無論白區的愛國青年,還是延安愛國青年,為挽救民族,把學習與救國結合起來,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詩篇。現在流行的一些著名的現代小說、雜文、劇本、愛國歌曲,始終迴盪著當年覺醒的一代青年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壯志豪情!

中國青年第三次大學習在解放初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運動”以及文革時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農村農民再教育。這段歷史時期,以國家對外、對內政策為主線,廣大青年,結合國家形勢,積極參加學習,這種學習更多地是社會學習與政治學習。廣大知識青年始終在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這種思想一方面在“抗美援朝”時期,弘揚反帝愛國思想,在“文革”時期,反資反修。總而言之,青年們一直在堅持一條“又紅又專”的路線,把愛國思想具化到一條反對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的道路上來。同時,把愛國精神落實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當時的口號即“抓革命,促生產”,青年人與時代共舞。愛國思想成為一條不變的主題。

“文革”結束後,中國在經濟領域,在建國後三十年打下的堅實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穩固軍事國防、開放的外交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青年們的學習與“改革開放”結合起來。可以說,後四十年,中國青年在改革開放這一改革大潮中,不斷學習新思想、新文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改革開放中去,為改革開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這一百年,是波瀾壯闊的一百年,是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一百年。是從一個剛剛推翻封建體制,建立中華民國的襁褓中,一路走來,反封建、反帝國主義,建立社會主義新國度。在新中國建國七十年來,又繼續反資本主義、反修正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結合出現的新問題,在後二十年,中國又進入反腐敗的政治運動中。從這些青年成長起來的領導階層,成了這些運動的推動力量。

總之,不管哪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愛國主義結合在一起。愛國主義思想成為歷史、近百年和今後國家與民族發展的一條永恆的主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