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

朋友娜娜,上週發微信問我。


她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正在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很認真做筆記,但感覺比較吃力。

同時她也很關注產品營銷的知識,這也是她的工作內容。

而且她是在大公司,她還不得不更關注職場關係的內容。


但娜娜問我,“是不是掌握了「思考」能力,就會更容易解決其它問題呢?”

她的意思,「思考」更像是一個高速CPU,更換以後,就能讓自己方方面面大幅提高。


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這篇文章就來全面解剖「思考」這個東西。我們來解決三個問題:

1、到底什麼是「思考」?

2、提升「思考」能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3、如何達到「深度思考」?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到底什麼是「思考」?

首先,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思考」?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得想想看,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會用到思考。

其實,99%的場景無非這四種:


1、歸類

就是對已有信息進行分類。

· 你家裡有一堆玩具,每次玩耍以後,你媽媽會讓你把它們裝進不同的箱子裡。比如"毛絨玩具"是一類,”塑料玩具"是一類,"可拼裝的積木"是一類。

· 你最近工作非常忙,於是你用任務管理App,把一堆亂遭遭的事情進行歸類。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2、排序

也就是整理已有信息的順序。

· 你放暑假,爸爸媽媽讓你選擇,是先去動物園還是遊樂園,或是海洋館呢?你會從中做一個排序。

· 買一輛車,你會對車輛的性能、外觀、安全等因素做一個排序。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3、推理

根據已知信息推導出未知信息。

· 你今天找不到鑰匙,你就會思考,我昨天去過什麼地方?在這些地方我可能會把鑰匙放到哪裡?

· 你知道“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這個公理,同時你也知道另外兩個角分別是80°和60°,所以你就能推理出,剩下一個角是40°。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4、假設

就是想象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信息。

· 你下午有面試,中午吃飯時,腦子就會瘋狂思考,“對方會提什麼問題呢?”。“會不會問到職業規劃,會不會問到上一份工作離職原因。”

· 你一直單身,同事給你介紹一個女朋友。在見她的路上,你就一直會假設,“她是一個怎樣的女孩呢?”“如果她問我什麼,我該怎麼回答呢?”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So,什麼是「思考」?

你應該留意到了一個細節,這四種思考方式,其實都是在對「信息」進行處理。

要麼是對已有信息進行歸類,要麼是整理信息之間的順序。

「歸類、排序、推理、假設」這些工具,你從小就會,現在也隨時在使用,並無難度。

那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思考」是一項高深的能力,且需要專門去提升呢?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提升「思考」能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所以你需要深入那麼一點點。

第二個問題,你需要理解,提升「思考」能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你會發現,「歸類、排序、推理、假設」這四個思考工具,它們的用途稍微有一些區別。

把它們放在一張圖中,你就看得非常清楚了。

圖上畫的是一個反比函數,上過小學五年級你就能看懂。

其中,綠色部分代表「已知信息」,紅色部分是代表「未知信息」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一套簡潔的「思考模型」

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信息量充足的時候,你還需要思考什麼。

「思考」,就是不斷補償「未知信息」的過程。

我們分別來看看:


歸類

比如“香蕉、《批判性思維》、史蒂芬·庫裡、網球、旗幟、蘋果派、老虎機、籃球、舊金山、《認知顛覆》、故宮、《理想國》、阿德勒、蘑菇湯”。

把這些信息,呈現在你眼前,這是「已知信息」。

既然有了這麼多信息,為什麼還要補償「未知信息」呢?


其實你還需要一些“事物屬性”,比如“吃的”、“人物”、“運動類”、“地名”等類別。

當然,找到這種“事物屬性”通常很簡單,人類3-4歲就會具備這種能力。

所以歸類是一種入門的,最簡單的思考方式。

想想你在家做整理,或把電腦桌面做一些歸類,都是很輕鬆吧。

排序

和歸類一樣,排序也有充足的「已知信息」,但需要補充的「未知信息」會略高一些。

比如你最近想買手機,HUAWEI P30pro,iPhoneX max,SAMSUNG S10+都是你的備選。

為了最終選擇一款,你需要作一個排序。

要排序,就會有原因。比如”拍照“、”系統“、”屏幕“、”電池“等。

如果按單一維度排序,往往是簡單的,比如“拍照”,那就是P30pro>iPhone>S10+。

但事物的排序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所以你往往會補償很多信息。

再比如你現在有四五個女生備選為女朋友,相信你也會非常困擾,會去了解很多信息來幫助決策。


推理

推理所需要的「信息補償量」就更高了。

比如福爾摩斯在第一次見到助手華生時,瞬間說了一句,“你剛從阿富汗回來。”這讓華生非常驚訝。

福爾摩斯是這樣解釋:

“別人介紹你是一個醫生,我看你有軍人氣勢,那麼你就是一個軍醫;你的臉色很黑,但手腕兒很白,那證明你的皮膚本來是很白的,那你是剛剛從一個陽光很充足的地方回來;你的左臂受了傷,動作看上去有些僵硬。那麼一個英國的軍醫在熱帶的地方歷經艱辛,左臂負過傷,最近英國在什麼地方打仗呢?在阿富汗。所以我認定你是從阿富汗回來的。”

福爾摩斯瞬間觀察並整理了一系列信息,才完成了這次精彩的推理。


很多時候,推理看似從a→b,但實際的過程卻是a→c→h→x→i→e→w→b。

比如老闆問你,下個月市場部投50萬公告費(信息a),到底能否轉化出200萬的收益呢(信息b)?其中也需要你找到各式各類的信息。

推理並不簡單,是一種高級的思考工具。


假設

假設就需要做極大的「未知信息」補償了。

比如愛因斯坦在1905年6月的某一天,坐公交車去專利局上班時,路過伯尼爾鐘樓時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公交車以光速移動,那麼從車上看鐘樓的指針會不會是靜止的呢?”

這就是有關狹義相對論的假設。

做出假設後,他本人做成了大量論據的支撐,20世紀也有太多物理學家或其它科學家也為此做了大量論證。比如1919年的日蝕證明,就證明了光也會發生扭曲。

假設往往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基於你大量的感知經驗。

比如我每寫一篇文章,這個過程同時也需要大量信息作支撐。


So,提升思考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

對「未知信息」進行補償。

多數人認為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行,其實有90%都是因為「信息補償量」不足。

「信息補償量」不足,要麼放棄,要麼我們就會選擇一些可以輕鬆得到的信息(迷信、雞湯、停於皮毛的方法)。

輕鬆去得到的信息,我們就習慣給自己簡單的答案。

習慣簡單給自己答案,很多問題還是沒法解決。

於是又陷入麻煩,去尋找新的信息。


所以,能夠準確獲得信息,其實是個手藝活。

那麼,究竟應該獲取什麼樣的信息呢?

這也是今天需要探討的第三個問題,如何達到「深度思考」?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如何達到「深度思考」?

既然有「深度思考」,肯定就還有「中度」「淺度」的概念。

這也相對應你應該獲取信息的三個方面。

它們究竟是什麼呢?

如下圖,分別來看: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1、感知信息(淺度思考)

· 你突然看到餐桌,放置了“蘋果、香蕉、榴蓮”等水果。你本人,和水果之間,就會建立“很想吃、黃顏色的、味道難聞”等感受,這就是感知信息。

· 父親看到孩子沉迷王者農藥。於是對他產生了“你真是沒救了,太讓我生氣了”這些感受,這也是感知信息。

事實上你每天會面對大大小小上千件事物,95%以上只會用到「感知連接」去進行處理。

人類在最原始時期也是用「感知信息」去和世界建立聯繫的,好處在於能夠極速處理信息:

比如看到甜的東西,大腦就瞬間分泌多巴胺,讓你產生想吃的情緒;看到一條蛇,大腦瞬間判斷有危險,讓你趕緊逃;相親遇到一個人,一眼就覺得不合適。


剛剛我們說到思考能力不足是因為信息補償量不足,並不一定就缺失理性和明確的信息。

更多還是感知連接的不足(缺乏經驗感知)導致:

比如一個完全沒有工作經歷的人,去擔心職業選擇;一個從沒有談戀愛的人,對兩性關係憂心忡忡。

村上春樹曾說,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2、認知信息(中度思考)

雖然憑感知我們可以解決生活大多數問題,但很多問題還是沒法解決的。

這時你就會對「感知信息」進行關於Why的追問,就會產生「認知信息」(知識)了。

比如你問:

“為什麼蘋果是甜的呢?為什麼香蕉是黃顏色的呢?”答案是“機酸和糖的比例,葉黃素”等生物學上的知識。

“為什麼孩子會沉迷遊戲?為什麼孩子會讓我這麼生氣呢?”答案是“成癮性人格,情緒”等心理學的知識。

“為什麼會感覺對方不合適?”答案可能隱藏在“進化心理學”這類知識中。


「感知信息」和「認知信息」最大區別是:

「感知信息」完全是從自己感受情緒出發,去進行信息判別;而「認知連接」則完全和人類感受脫離,從而研究客觀事物本身。

後者實際是對前者的補充。

“小孩打遊戲”,然後你就“對他發火”,這種方式一直解決不了問題啊。這就需要搞清楚心理學,足以長期解決問題了。


3、底層信息(深度思考)

當「認知信息」變得太多怎麼辦?這就需要你動用「底層信息」,也就是啟動深度思考能力了。

比如我們剛剛問到“為什麼蘋果是甜的呢?”

答案是“不同蘋果內機酸和糖分的比例不一樣”。

也是因為“果實受光合作用,澱粉逐漸轉化成糖分,而同時單寧酸和有機酸被限定了,抑制了酸和澀的感覺。”

也是因為“人類的味蕾細胞上的G蛋白偶聯受體,與化學物質相結合,最終形成神經信號,讓大腦形成甜的感受”[1]。


信息太多,反而讓我們失去控制感。

於是人類會想到一個捷近,“為什麼不直接問一次,事物產生的終究原因呢?”

“為什麼蘋果是甜的?”

是因為蘋果這個物種的進化所導致。

“它需要讓自己變甜,這樣才可能讓動物吃掉果肉,吐掉果核,從而幫助蘋果把種子播種到其它地方。”


「底層信息」的好處在於,它繞開了複雜冗餘的信息。直接到達“第一因”,亞里士多德叫做”第一性原理”。

比如你創業搞不定事情了,產品、人事、營銷、融資等各種壓力襲來。

怎麼辦?

回到你創業的第一因——”是不是在幫助用戶解決一個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呢?“


「底層信息」往往是絕對正確的公理,它的功能在於,在你迷茫時,幫你堅定不移看清方向。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啟示

越來越多人重視思考能力提升,甚至是思維模式(底層連接)的提升。

但卻有90%的人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So,這就是這篇文章產生的意義所在。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從另一個視角做個總結:

1、從前我們是從自己出發(感知信息),試圖連接世界,這個過程會用到「歸類、排序、推理、假設」等基本工具。

2、後來搞不定了,就試圖去弄明白事物發生的真正原理(認知信息),這就是大量對「未知信息」作補償的過程。

3、後來還是搞不定,又試圖用一個統一理論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底層信息)。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想想看,你的一生大致是不是這樣:

小時候更多是用感知,學生時代是認知,成為老司機後就偏好用一些看似底層的信息逐漸形成邏輯自洽。

這是一種人生的成長呢?

還是信息量越來越大,我們越來越搞不定自己,而選擇的無奈的結果?


英國大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1959接受BBC採訪時就說,未來人類的趨勢,就是必然會更加理性和充滿焦慮。

“未來人人是哲學家”。

這一天,已經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