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大先生》:有鄉音的地方就有秦腔 | 城事悅讀

《子夜歌》有句:“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易俗社創始人李桐軒用此句比喻戲曲像吃飯、唱歌一樣平常,它來自民間,蓬勃於民間,有人的地方就有戲曲,有鄉音的地方就有秦腔。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易俗大先生》:有鄉音的地方就有秦腔 | 城事悅讀


本期嘉賓

餘靜


餘靜,資深媒體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創辦華商報《讀書週刊》,曾擔任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媒體評委。出版長篇小說《墨色》;散文作品入選“花樣女人叢書”《新富新貴新時尚》;散文多見諸報端,主要作品有《城牆根下的興隆巷》、《:藝術與信仰的對峙》、《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等


本期嘉賓餘靜,帶著她的新作品《易俗大先生》做客《城事悅讀》。
她帶著許多疑問在創作,
秦腔,還有人聽還有人看嗎?
如今秦腔式微,該怎樣與時代結合才能煥發新的光彩?
……
她在創作中得到答案,
在西安有一群老先生,他們經歷了戰爭、匪亂、運動……在歷史風雲的變遷中仍堅持著傳承秦腔。


這本關於秦腔的書,不僅是給業內人士看的書,他的讀者群也許從不看戲、不聽秦腔,但是他們需要了解,在中國西安有這樣一個秦腔劇社,一百多年來以振興傳統戲劇為己任,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易俗大先生》

《易俗大先生》:有鄉音的地方就有秦腔 | 城事悅讀

《易俗大先生》:有鄉音的地方就有秦腔 | 城事悅讀

西安易俗社,中國百年劇社,與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劇院並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
本書以易俗社創立之初功勳人物的故事為脈絡,串聯起時代變遷中的個體命運、經典作品及歷史事件,再現易俗百年風雲。
在本書創作過程中,作者多方尋訪易俗社功勳人物的後人、學生及老藝人,做了大量深入的採訪工作,面對紛繁複雜的素材,抽絲剝繭,以當下和歷史時空交錯的方式,串聯起每個人物、經典作品及歷史事件,再現易俗百年風雲。

《易俗大先生》:有鄉音的地方就有秦腔 | 城事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