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庄子《齐物论》1:南郭隐机与天籁,和齐物论有什么关系?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读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最重要的篇章,但也比较难读,希望我的解读能给你以新的启发。

1、南郭隐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开始修行,仰头向天,缓缓地呼气,形体萎顿、了无生气的样子,好像灵魂脱离了自己的身体。

南郭子綦,楚国人,是楚昭王的庶弟。住在城郭南端,因此而得名,做过楚庄王的司马,也是一个道德高深的修道之人。

隐机是什么意思?隐机通常都解释为依靠几案的意思,这个解读或许是正确的,但总觉得在这个语境下不太贴切,靠几而坐,像是一种随意的坐法。而从后面的“形似槁木,心如死灰”来看,隐机更像是一种把生机敛藏起来的坐忘之法。所以这里仍使用“隐机”原词。

这一句还有一个“荅”字,我觉得通常的解释不太精确,这里也参考后面的“形似槁木”,所以解读为“形体萎顿、了无生气的样子”。

颜成子游感觉情况有异,赶紧上前侍奉,说:“怎么会这样呢?诚然能使形体像槁木一样,难道也能使心像死灰吗?老师您今天隐机的境界,已经不是以往隐机的境界了吧?”

颜成子游,姓颜名偃,字子游,谥成,是子綦的弟子。

这一句的“立”字,通常都解释为“站立在旁”,我觉得也不符合常理。老师修行,弟子应该不会站在旁边侍奉,一是影响老师坐忘,二是老在旁边站着也累呀。并且结合整句的环境,其实应该是因为老师今天的情况和以往不同,弟子发现不对了,赶紧上前看看是怎么回事。所以,这里的“立”字,应该是立即,马上的意思。

这个颜成子游也非常了不起,不但发现老师隐机的异常,还发现老师的境界提升了,“心如死灰”难道也能从外在看出来?关键颜成子游还特别会问问题,问了之后就被老师表扬了。

子綦说:“偃,你能问这个问题,太了不起了!你知道吗?今天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你听过人籁,却没有注意听过地籁;地籁你还是能听到的,天籁你却不可能听到!”

偃,就是颜成子游的名。

老师先表扬了学生,真是问到老师的心坎了。表扬之后,就和学生分享自己这次隐机的收获。

原来,东郭老师这次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并且,老师听到了天籁。

天籁是啥?先说人籁和地籁,人籁就是人吹奏竹乐演奏出来的音乐,人人都爱听,但地籁就不是一般人会注意听的。至于地籁,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地籁就可以听到,而天籁就不是你想听就能听到的了。

真是吊足了胃口,而庄子这里只是开头引题而已。

细读庄子《齐物论》1:南郭隐机与天籁,和齐物论有什么关系?

2、何谓天籁?

子游说:“请问老师这其中的道理。”

原来老师有了新的收获,赶紧向老师请教吧。

子綦说:“大地也有呼吸,大地呼气为风。风不吹则已,一旦吹起来,大地上千万个孔穴都怒吼起来。你难道没有听过大风的声音吗?山陵陡峭高峻的地形,百围大树上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柱,有的像栏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塘,有的像浅池。所发出的声音,或像激流之声,或像飞箭之声,或像叱咤之声,或像嘘之声、或像叫喊之声,或像嚎哭之声、或像山谷的沉吟,或像切切的细语。风吹过时,音声前后相和,如同一场演奏,小风时就像一场小型的和声演奏,大风就像是一场大型的和声演奏,等一场暴风停下来,万千窍孔陡然寂静无声,就像一场演奏曲终落幕。你难道没见过风吹树木摇曳晃动的样子吗?”

这是一段精彩的描述。老师用了细致的比喻,描述一场地籁演奏会的精彩场面。

前面老师说了,人人都喜欢听美的音乐,但人们只知道人吹竹乐的演奏,而不会注意到大地自然的乐声,这是更加自然壮观的演奏,但若仔细留意,也是人人都能听到的。

天地有大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耳朵。这里老师就通过这一段精彩的描述,为弟子打开了一扇感受天地壮美的大门,只要你去听,去看。

子游说:“原来地籁就是风吹过大地上各种窍孔所发出的声音,人籁是演奏竹乐的乐声,那么什么是天籁呢?”

原来如此。子游是个好弟子,老师一说就明白,同时也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明白了地籁和人籁,还有天籁呢?

我也很好奇,因为上面南郭老师说过,天籁你即使注意听也是听不到的。

下面看老师的回答。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这一句很重要,很关键,可以说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只为最后这一句,这是点睛的一句。但这一句也不太容易理解,而且我的解读和以往的解读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我先放上这句的原文,下面我来慢慢解读。

子綦说:“天籁的演奏啊,天地万物各不相同,因此,就要从天地万物的自身特性的角度出发,去聆听其演奏的乐章。既然天地万物的演奏都来自于自身,那么,使他们发声的又是谁呢?”

细读庄子《齐物论》1:南郭隐机与天籁,和齐物论有什么关系?

3、天籁与齐物

先说说我为什么这样解读“天籁”这一句。

我查询了无数这一句的解读,但没有一种解读能让我满意,我觉得都没有体现出“天籁”所应该体现出来的层次。“夫吹万不同”通常都解释为“风吹万千窍孔声音各不相同”,这样的解读似乎很完美,但却造成了诸多的矛盾。

首先,这样解读的“天籁”和“地籁”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了。地籁就是风吹万千窍孔所发出的自然乐声,天籁也是这个意思,就不足以称得上是天籁了。

第二,前文南郭子綦其实说过,地籁你若留意是可以听到的,但天籁你是不可能用耳朵听到的。所以,这里的“吹”不应继续解读为“风吹”,而是泛指音乐的演奏之法。

第三,本文的主旨是齐物,地籁的层次并不足以涵盖天地万物之齐物,而且,只是“风吹”一法,也不足以彰显万物自性的平等。

所以,就有了我以上的解读。“夫吹万不同”这一句,应该断句为“夫吹,万不同”,意思是说,天籁的演奏啊,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由此,就有了后面相应的解读,就是说,万物各有自己的乐章,演奏之法因万物各自的特性而不同,但都傲然独立,甚至你不知道使他们发声的主宰,或许那个主宰就是他们自己,一切源自万物自已本然的特性。

细读庄子《齐物论》1:南郭隐机与天籁,和齐物论有什么关系?

4、吴筠和《高士咏·南郭子綦》

庄子写南郭隐机的故事,本意是引出齐物论的主旨,不过南郭子綦倒因这个故事而大大的出名,“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坐忘境界,令无数人向往。

唐代诗人吴筠创作了一首《高士咏·南郭子綦》的诗歌来盛赞南郭子綦。

《高士咏·南郭子綦》

吴筠

子綦方隐几,

冥寂久灰心。

悟来应颜游,

清义杳何深。

含响尽天籁,

有言同鷇音。

是非不足辩,

安用劳神襟。

吴筠,字贞节,是华州华阴人。年少时就通读经史,尤善属文。考进士落第后,就去嵩山成为了道士。吴筠与当时名士文人李白等交往甚密,唐玄宗闻其高名,就遗使征之,召见于大同殿。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

天宝年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后,吴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茅山,累表不许,乃诏于岳别立道院。安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安禄山攻陷两京,江淮盗贼多起,遂东入会稽,往来于天台、剡中,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间,人多从之。后隐居于杭州大涤洞。大历十三年,吴筠卒,弟子私谥为宗玄先生。

观吴筠的一生,也颇为逍遥避世,应当悟得庄子思想的真谛吧!

细读庄子《齐物论》1:南郭隐机与天籁,和齐物论有什么关系?

END

用心感悟,照见智慧。更多内容,欢迎关注的我账号:@灰藏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