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麼最貴?”
“人才”
——《天下無賊》
“我若貪生怕死,何來讓你們去英勇奮鬥。”2017年 2 月,73歲的任正非在與華為員工座談時說道,“我鼓勵你們奮鬥,我自己會踐行。”
在2017年的74天時間裡,73 歲的任正非率領華為高管團隊,密集拜訪了 6 個省份。算下來,平均每隔 12 天。3年後,76歲的任正非依舊走在一線,三天親臨三所高校,並在訪問復旦大學時表示:“未來我們拼什麼,就是拼教育、拼人才。”
任正非:“我心臟年齡不到 20 歲”
2017年,任正非在訪問6省時,被問及個人問題,他回答道:“現在的退休制度有些一刀切,60 多歲的人精力還很充沛,都要退下來,是很大的浪費。”
任正非說,他有一次問夫人和女兒,我是什麼時候成熟的?她們說,58 歲,“當然,也不能一直幹下去。當自己腦子、思維不適應了,應當趕緊下臺。”
任正非說,自己“身體狀況很好”,“美國醫生檢查後,說我的心臟年齡是 10 歲;北京一家醫院檢查後說不到20歲。”
任正非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在本該頤享天年的歲數卻依舊為華為奔波。相比其他商界大佬前呼後擁,任正非卻顯得格格不入。2019年,75歲的任正非被拍到獨身一人在機場排隊過安檢通道,滿世界飛,他承受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體力和腦力的雙重壓力。
《時代週刊》曾高度評價他:“任正非是一個為了觀念而戰鬥的硬漢。“
大動作!76歲再度出發,三天親臨三所高校
2020年7月29日,76歲高齡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帶隊訪問了上海交通大學。並與相關領導在在交大閔行校區轉化醫學中心會晤。
任正非表示,當前科學技術發展非常之快,希望大學像“燈塔”,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希望華為與交大有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雙方合力為國家關鍵領域、世界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的突破做出貢獻。
7月30日,任正非來到了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他在復旦大學說:
“未來我們拼什麼,就是拼教育、拼人才。”
這正印證了他曾說的那句話:“什麼是華為的英雄,是誰推動了華為的前進。不是一二個企業家創造了歷史,而是70%以上的優秀員工,互動著推動了華為的前進,他們就是真正的英雄。”
任正非在交流中說:
“你們做得很高,我們的應用很低。我們希望可以把工業化與你們的成果結合起來。”
“很高興在復旦看到願意坐冷板凳的人。”
7月31日,任正非一行訪問了東南大學,任正非頻頻與專家們交流互動,他把前沿科學比作“黑屋子”,把大學教授比作一顆顆珍珠。他希望大學都能成為燈塔,照亮大學生們的前行之路。教師努力去做火花,點亮孩子們的科研之路。
任正非表示,要珍視每一個孩子,因為不知道哪個孩子會點燃世界的火花。他說,“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來到東南大學,發現這裡有很多教授甘坐冷板凳,這就是中國的希望。
“中國5000年曆史留下了寶貴的耕讀文化,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讀書。希望在二三十年之後,中國能成為一個創新中心。”
任正非三天訪問三所高校傳遞出的一個重要的信息只有四個字:教育、人才。
為何任正非會如此重視人才?《天下無賊》裡曾一針見血地說道:“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請柳傳志、馮侖等大佬為母校題校訓
任正非有多重視教育、人才?
他曾在採訪時說:“芯片問題,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砸物理學家。我們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形成這種組合在前進。因此,我們國家要和西方競技,唯有踏踏實實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時間振興教育”
他曾多次公開表示: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再窮也不能窮老師,再窮也要對未來投資。如果我們的教育像日本、北歐、德國一樣,我們國家還擔心什麼和美國競爭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的教師待遇不高,優秀的人都不願意去當老師,那隻會馬太效應,越來越差。”
“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一次,馮侖、柳傳志等大佬受任正非邀請,來到北京的一個衚衕裡。馮侖並不知道是什麼事,於是他問柳傳志:“柳總,今兒這是什麼活動啊?”結果柳傳志也不知道,“老任說來我就來了”。
當時現場有有教育部領導、還有文化人。這是個非常奇怪的組合。大佬們並不知道任正非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任正非來後,開始說:“今天請大家來呢,就是為一件事”,眾人以為是了不得的大事。
結果沒想到,他是請朋友們來幫忙想校訓。
原來,任正非母校在貴州都勻,叫都勻一中,成立於1905年,百年老校。任正非的父親任摩遜也曾在這個學校當過校長。作為從都勻一中走出去的大企業家,任正非自然想為母校出力,於是在校長開口請他捐款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捐錢可以“
但當任正非問母校的校長,“學校的校訓是什麼?為什麼要辦學校?怎樣辦學校?辦成什麼樣的學校?” ,校長卻支支吾吾,答不出來。
任正非便說“那我不能給你錢!”,繼而說道:“你要說不清楚,我來幫你說清楚,我找朋友來幫你說清楚,然後你們都認可,就按這樣做,我就支持你。”
當時參與擬訂校訓的萬通董事長馮侖在文章中感嘆道: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企業家,請眾多朋友花這麼多精力就為了研究校學校的辦學宗旨、校訓,要賦予這個學校一個靈魂,明確學校發展的遠景和方向,同時再給一筆錢,讓管理者按照這個方向把學校辦好。”
最終眾人一起群力群策、集思廣益,為學校甄選了六字校訓:立志,崇實,擔當。
馮侖在《我心目中的任正非》中寫道:“我還沒有看見過一個人,哪怕大學校長,大教育長,在一個校訓上花這麼大精力。”
2019年1月17日,任正非在接受《面對面》專訪中呼籲:
“把教育做好,國家才有未來。因此,要提高老師的待遇,再窮也不能窮教師,要讓優秀的人才願意去當老師,讓優秀的孩子願意學師範,這樣就可以實現“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
早在1996年,任正非就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六位教授撰寫《華為基本法》的時候,就創造性地提出了“知”本主義的觀點,即以知識為本的主義,可見他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任正非認為:“‘知’本永遠是高於資本的,這就是我們在人才上的理念,我認為人才是決定一切因素的關鍵。”
“未來20-30年,人類一定要爆發巨大的革命。如果我們投資教育,從現在抓農村基礎教育,20-30年後,農村的孩子都是碩士博士,在國家在創新領域拼搏,這是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這才是未來。”這是任正非的理想。
為了強大我國的教育,任正非還個人出資,請中央黨校、中國基礎教育課題組的專家做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狀況調查,分析鄉村的貧困學生的學習途徑,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出臺提供調查樣本。
任正非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未來,教師們擔負著給花朵澆水。我們都不給花朵澆水,沒有使命感,花枯萎了,不就一個喬布斯少掉了嗎?”
如今,華為每年投入研發資金600多億元,近60%是花在人的身上,因為人永遠比儀器更有價值,人是活的,儀器是死的。所以,在任正非看來:“人是最值錢的,他寧可浪費一些儀器,只有認識到人的價值,才是一家最有價值的公司。”
華為之所以能成為民營企業領頭羊,成為國際化企業,正是任正非對人才的渴求,也正是他憑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獨到的眼光,宏大的格局。#任正非3天去了3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