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烏蒙山唱書,只能成為烏蒙山人美好的記憶

四十多年前,在老家雲南鎮雄的農村,每到冬閒季節,村裡人都會圍坐在火塘邊,聽說書人《唱書》。特別是春節期間,農閒季節,親朋好友相互串門,主人家邀請“說書人”來家中說唱一段故事,也算是對客人的另一種款待。於是,在雪夜裡,說書人拿著書卷,踏著薄薄的初雪,跟在主人後頭,來到主人家,在火塘邊坐定,藉著微弱的煤油燈光,面對圍坐火塘的人群,照著書上的文字,扯開嗓子,拉著調子,便唱開了。

默默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烏蒙山唱書,只能成為烏蒙山人美好的記憶


烏蒙山人把這種民間曲藝形式稱為“說書”,但是,由於書中內容多為戲曲唱詞形式寫成,在頌讀時也用了一種固定的曲調,實際上就成了“唱書”。“唱書”內容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或古老傳說,行文風格類似於戲曲唱詞,多為押韻的順口溜。在一本書裡,敘述部分多為五字句、七字句或十字句,書信或祭文或抒情部分則為三三四句式,中間兼有部分唸白。由於唱書多以烏蒙山當地方言口語寫成,無論村人有無文化,皆可聽得明白。據筆者瞭解,烏蒙山唱書主要流行於雲貴川交界地的雲南昭通、貴州畢節、四川瀘州的部分縣市,是烏蒙山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

默默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烏蒙山唱書,只能成為烏蒙山人美好的記憶


烏蒙山唱書較為流行的故事有《金玲記》、《柳蔭記》、《蟒蛇記》、《大孝記》、《三孝記》、《八仙記》、《四下河南》、《三元記》、《白鶴記》、《富貴圖》、《鳳凰記》、《搖錢樹》等。故事內容大多以愛情、孝道、善行為主,屬於傳統道德傳承類書籍,因此,容易得到淳樸的民間群眾認可,也是在精神食糧匱乏的年代裡,烏蒙山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很多唱書開頭千篇一律,幾乎都有“自從盤古分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比如《金玲記》開頭就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幾朝君王多有道,幾朝無道帝王君......”開篇唱詞,然後便是念白“卻說河南有個海子,海中有座玲瓏寺,乃是龍王所居。云云”唸白完後,繼續拉著腔調唱讀敘事唱詞。唱得差不多,又是一小段唸白,唸白起到解釋唱詞的作用。

默默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烏蒙山唱書,只能成為烏蒙山人美好的記憶


烏蒙山唱書源自何時何地,並無可考,但這些唱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和傳統戲曲同講一個故事。筆者以為,這些唱本應該來源於傳統戲曲的改寫,所以,書中的語言形式多為當地方言口語,行文方式卻是戲曲唱詞。以筆者分析,烏蒙山唱書在當地的流傳不晚於清朝,如《大孝記》就有萬順堂刻本,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很多唱本則為內江榮昌堂刻本,以及標註廣東、江西某某堂刻本等等,但多為民間自行復印而成。

如今,隨著電視、網絡的普及,烏蒙山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娛活動也從當年的聽書轉變為看電視和上網了。民間唱書也隨著老一代說書人的離世而後繼無人,烏蒙山農村唱書在烏蒙山區已很難見到。烏蒙山唱書這種民間曲藝正隨著資訊的發達和時間的流失默默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成為烏蒙山人美好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