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科技創新要佔領科學高地 也要開拓新的應用高地-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聚焦給總書記寫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盛夏的陽光傾瀉了一屋。這是清華大學物理系四樓一間辦公室,屋子不大,書櫃裡、桌子上擺得滿滿當當,地上也摞著好幾摞半人多高的資料,就連沙發旁方几上擺著的褐黑色方石,也標刻著物理曲線圖。

  記者走進這間辦公室時,已臨近中午。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物理學家薛其坤正在跟電話那頭的合作者討論學術問題,一個個深奧的物理學名詞被拋出,語速飛快、聲音高昂。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科技創新要佔領科學高地 也要開拓新的應用高地

薛其坤(左二)在工作中 資料照片

  薛其坤一直在跟時間賽跑。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又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他是清華園裡有名的“711”院士,30多年的科學征途上,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十二三個小時。

  前不久,作為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之一接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後,這位從不停歇的科學家越發加快了腳步:“科技人員要勇於選擇面向關鍵核心技術的問題,學會打硬仗,最終實現重大應用目標導向的原創性基礎研究的突破。”

  “總書記的回信,我反覆讀了很多遍,最打動我的是四個字——創新自信。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特別的囑託。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在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下取得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但要建成科教強國、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需跋山涉水。”在薛其坤看來,我們正處在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愈進愈難、愈進愈險,但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科學研究也是如此。面對這樣的形勢,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堅定創新自信,不畏艱險,樹立宏大目標、敢於克服困難,真正把智慧轉化成創新實踐。”

  7年前,為了降低電子器件能耗,薛其坤帶領團隊在實驗室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被認為將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體管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如今,對如何取得更多“從0到1”的重要科學突破,他有著更深切地體認。

  “科技創新既要佔領科學高地,也要開拓新的應用高地。”作為一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薛其坤尤其看重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近些年,他還在越來越多的場合呼籲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這都是總書記在回信中著重強調的。

  “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強力支持重大應用目標導向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強力支持能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和自主發展的基礎研究。發現室溫超導,發現太陽能轉化效率超過Si但價格與Si相近的太陽能電池,發現硬度比擬金剛石、延展性比擬鋼鐵的材料……這些發現不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也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還可能引導全新技術和工具的發明。”薛其坤說。

  應用價值越大,對應的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往往越具有挑戰性,原創性也越強,顛覆性意義也越大。循著這個方向,薛其坤正帶領團隊向兩個科學難題攻堅:“一是提高量子反常效應的觀測溫度。我們之前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是在接近零下273攝氏度中完成的,要想真正實現應用,就需要把溫度大幅度往上提升,這非常艱難,團隊正在從這個方向上進行新的實驗。二是高溫超導機理,這是凝聚態物理的一個重大科學難題,也是這些年我們一直堅持的方向。”

  這些年,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餘,薛其坤也有了越來越多元的身份:主管科研的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除了原來簡單的“吃飯、睡覺、搞科研”外,越來越多的“其他事務”擠上了日程表。有人擔心會影響到科研,但在薛其坤看來,從另一個角度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作用。

  “到了我們這個年齡,積累了一些科研經驗、管理經驗。把做科研、培養人才的經驗用到更大範圍,是我在大學層面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工作的重點。”薛其坤告訴記者,如今,科研攻堅方向不變,但自己的科研著力點發生了變化。

  在科研工作上,他從“戰士”變成了“班長”:“原來我每天都戰鬥在實驗室一線,現在我更多地放手培養年輕人,自己也從關注具體問題轉向思考一些大的科研方向。”

  在學生培養上,他從“班長”變成了“排長”。薛其坤的團隊現在有8位年輕教師、40多名學生。每週一次的組會,只要沒有特殊事務,他幾乎都會參加;所有學生在關鍵階段的論文他也要一一看過,對研究方向進行把關。

  除了對科研、教學的關注之外,近年來,他還會出現在一些科學普及的活動中、中學生的課堂上,甚至還在清華的招生宣傳片《從一到無窮》中做了出鏡演員,向更多的人講述學習改變命運的故事。

  “探索科學的過程就好比是打遊戲,每破解一關的難題,解鎖出新的一關,就會滿足好奇心、獲得成就感。”薛其坤說,像自己曾經被“點燃”那樣,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點燃”更多少年的科學夢想。

  變化的背後,也有不變的堅持。

  比如一天兩壺咖啡的生活習慣,比如永遠滿滿登登的日程表,再比如對科學事業一如既往的痴迷。“沒有什麼娛樂,忙完行政事務就迅速切換角色,沉浸在科研中。”“走在路上,我經常在思考問題,把時間高效利用起來。”“我不停地在學習,科學沒有止境,不學習是不行的。”……說起這些,薛其坤覺得再自然不過,特別享受。

  考研考了3次、讀博讀了7年……這些年,關於薛其坤“逆襲”的故事一直被流傳,不斷有人想探求他成功的秘訣。

  勤勉、樂觀、團結,這是擺在薛其坤辦公桌上、由他親手題寫的六個字。薛其坤說,這是自己能走到今天的關鍵,是他帶領團隊最看重的品質,也是他培養學生最想傳導的理念。

  在科研的征途上越攀越高,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七年前,面對記者的這個提問,薛其坤說,他的心願很樸素:“把科研工作一步一步做上去,把學生一個一個培養出來。”

  時隔七年,記者拋出同樣的問題,薛其坤初心不改:“把自身效能發揮到極致,做出最好的科學研究、培養好每一個學生,不負時代不負光陰。”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4日 0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