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到底要賺多少錢才能遠離焦慮?


一個人到底要賺多少錢才能遠離焦慮?

今天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吸引了我,問題是這樣的:

一個人到底要賺多少錢才能遠離焦慮?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錢"跟"焦慮"這兩樣東西,的確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只要跟當下的年輕人接觸過就會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無論他們做什麼職業,收入多少,只要談到錢,他們的焦慮感馬上就會湧現出來。

我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哪怕我想通了焦慮是從何而來的,但依然避免不了焦慮。焦慮,彷彿就跟細菌一樣,和我們是如影隨形的。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老子》裡有一句話——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明白了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焦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知道了焦慮怎麼產生,就可以知道如何遠離焦慮。

直接說結論。

其實焦慮,是通過跟別人的對比而產生的。換句話說,因為覺得不平等,所以導致焦慮。

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家庭十分貧窮,窮到已經達到貧困家庭能在學校吃免費午餐的標準了。

他每次去食堂吃飯都不用帶錢,食堂的管理員認識他。

但有一次,剛好一個新來的管理員當值,不認識這個小孩,問他要1.25美元的餐費,可是小孩身上一分錢都沒有。

從那一刻開始他意識到自己跟其他孩子其實是不一樣的。從此他就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和焦慮,覺得自己穿著破爛,同學們也不愛跟他玩,看不起他,他變得非常沉默寡言。

這個小孩名叫凱斯.佩恩,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專門研究不平等現象的心理學家。

對於這個他分享出來屬於自己的事例,我們要知道,其實在這件事發生的前後,佩恩家庭的經濟條件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佩恩在被管理員要錢之前,還是一個性格樂觀的孩子。但被管理員要錢之後,他僅僅是因為知道了自己跟別人相比是貧窮的,這就對他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導致焦慮。

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實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今天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哪怕是窮人,生活條件其實也不差。

無論是馬雲,還是一個收入剛好處於最低工資的人,一樣都能看到電視,用得起冰箱,空調,電風扇,還有手機……

可能馬雲用的是高級名牌,而窮人用的是拼多多買回來的便宜貨,但作用是一樣的。

可能馬雲的座駕是勞斯萊斯或者邁巴赫,但你的座駕也不差啊,一臺公交車,或者一列地鐵的造價可比勞斯萊斯貴多了……關鍵是作用其實是一樣的,都能很快地去到你要去的目的地。

可是,他們依然非常焦慮和沮喪。

但如果這個城市裡的窮人的處境,是放在四川大涼山,或者貴州深山一條窮鄉僻壤裡,那就是村裡的大戶土豪了,這個時候他們不僅沒有焦慮,反而會覺得非常幸福和富足。

相同的處境,感受卻截然相反。

就正如佩恩所言,貧窮真正有殺傷力的時候,是一個人感覺到自己貧窮的時候。

國際組織樂施會(Oxfam)曾發佈報告稱,全球最富有的62個人,已擁有相當於世界最貧困半數人口(即36億人)的財富總合,並提出"1%人的經濟"現象,即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比其餘99%還要多。

這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甚至其他發達國家,都是客觀事實。美國新學院大學的社會學家瑞秋.謝爾曼採訪了很多美國前1%的富豪,她有兩個發現:

首先是這些人很不願意接受她的採訪,她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了紐約曼哈頓的50個富人家庭接受了採訪。

其次,她發現這些人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富有,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有錢人。

全球最多有錢人的國家是美國,美國最多有錢人的地方是紐約,而紐約最多有錢人的地方就是曼哈頓。但就是這些居住在曼哈頓,普遍年收入在50萬到100萬美金左右,還擁有800萬美金的財產的家庭,都依然只願意承認自己是中產,覺得還有更多比他們有錢的人,至少要擁有自己的私人飛機才算有錢。

哪怕承認自己是屬於那1%,也是屬於這裡面相對很窮的哪一類。他們看著那些非常有錢,極其有錢……(比如現任美國總統那一檔)的人,依然感到很焦慮。

所以,焦慮其實跟事實上是否貧窮無關,跟你感受到自己是否貧窮有關。

那麼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一個人到底要賺多少錢才能遠離焦慮。

答案就是,無論賺多少錢都不能遠離焦慮,因為當你每實現了一個臺階的躍遷,從身價十萬,跳到百萬、千萬、一億、十億……無論跳到什麼級別,都一定能找到比你有錢的人,那麼你的焦慮就永遠不會消除。

這個問題唯一的解法,就是別跟人比,要跟自己比。

無論是資產,還是知識和眼界,只要自己每天、每月、每年都有進步,那就行了。

如何硬要跟別人比的話,什麼時候是個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