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就要到了,你的購物車清空了嗎?

雙十一就要到了,你的購物車清空了嗎?

生活中有兩個悲劇。

一個是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

另一個則是你的慾望得到了滿足。


作者:達令

雙十一就快到了,從線上到線下,商家忙著推出花樣百出的促銷活動,我們普通大眾更是忙著在海量的信息裡對比著想要找到最大的優惠折扣。

“雙十一放價,限量5000件。”

“零點搶購,限時五折。”

“明星也愛用,最低價折扣,錯過等十年。”

在海量文案的面前,理智徹底敗給了慾望。

我們的購物車裡東西越來越多,只等著雙十一午夜到來時刻的瘋狂搶購。

為什麼雙十一活動總是能夠獲得空前的成功?

這場商業活動的背後,藏著心理學和腦科學知識。

《錯覺的法則》裡提到了一個普遍存在的思維偏誤——不得已理論。

商家通過各種打動人心的文案、或者是體驗活動,讓人產生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最後做出自己原本並不打算做的事情。


雙十一就要到了,你的購物車清空了嗎?

前些年,我家附近出現了一家賣保健品和按摩設備的小店。幾乎每天早上,小店還沒開門,外面就排滿了長隊。

那些兒女不在家的老年人是常客,他們在店裡享受著經營者無微不至的關懷。這個店的老闆娘常常會組織活動,讓老人們高興的同時,也給他們一些額外的活動禮品。

那些在旁人看來價格高昂,並且放在家裡佔地的按摩機器居然順利地賣了出去。

最讓人意外的是,買了機器的老人並不在家用機器,依然是繼續每天早早地去排隊等小店開門。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不得已理論”。老人們享受了別人提供的免費服務,心理上產生一種不好意思不買東西的錯覺,最後花錢買了一個自己並不那麼需要的東西閒置。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消費是理智的,我們因為需要某樣東西才會去購買。

實際上,我們被大腦欺騙了。

失去某種東西的危險要比獲得某種東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們快速行動。

——《清醒思考的藝術》

雙十一活動恰恰就是抓住了這一點,“一年一次”、“年度最低價”,在這些文案的侵襲之下,我們在海量的商品中間蒐羅,生怕自己錯過了這次年度最低價。

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我們買回了一堆東西,等到情緒冷卻下來,收到貨物的時候,才發現那些東西真正需要的只在少數。

雙十一就要到了,你的購物車清空了嗎?

每年都提醒自己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雙手,不要在盲目購物,為什麼一到雙十一,還是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轍?

不得已理論最核心的一點是:調動人的大腦,讓人處於愉悅狀態中,情緒亢奮下產生一種不得已的錯覺。

大腦中的杏仁體掌管著我們的情緒,當我們接收到某種刺激的時候,杏仁體可以將情緒快速劃分為愉快和不愉快兩種。愉悅的情緒下,大腦會分泌出多巴胺,讓人處於興奮狀態。

想想看,我們能夠花更少的錢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難道不是一次愉快的體驗嗎?在幻想著自己收到心愛之物的興奮狀態下,誰還能想起自己的荷包是滿的還是癟的?

我們以為自己能夠在雙十一期間得到實惠,最後才發現在神經興奮的驅使下,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預算,反而把自己困進了一場消費困境中。

史蒂夫喬布斯說過這樣一段話:人們都認為,所謂的“專注”是指對應該專注的東西說“YES”,其實不然,應該是對除必要之外的許多優秀的東西說“NO”。選擇務必慎重。對於做了和沒做的事情,我同樣感到自豪。

他所說的專注,講得是事業,但是放在生活中同樣適用。

對於雙十一購物,想要自己不那麼遺憾,少一點後悔,就得保持必要的專注。

給自己開列一份清單,把必須的物品寫上去,然後跟著清單去購物。

現在的營銷文案和方式多了去了,眼花繚亂分分鐘能夠讓人敗下陣來,乖乖掏荷包付錢。所以,最好不要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去逛,不然你會發現自己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低估了商家的營銷手段。

戲劇家說: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則是你的慾望得到了滿足。

不管是滿足還是不滿足,這所有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大腦的錯覺。

雙十一就要到了,你的購物車清空了嗎?

寫在後面:最近在辦公室忙裡偷閒看《錯覺的法則——識破大腦詭計的思維管理法》,同事看了嘖嘖稱讚,這種高深的書你怎麼看得下去。

她顯然被這本書的標題給唬住了,以為是一本嚴肅的專業腦科學書籍。

在我看來,這本書是腦科學和成功學的合體,當我們用腦科學和心理學去解釋身邊的某些現象的時候,會發現原來知識和生活聯繫起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雙十一就要到了,謹以此書提醒大家所有的“必須”和“不得已”不過是我們大腦中的一場錯覺而已,購物之前多關心一下自己的荷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