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導讀:摸脈是一個極其用心感悟的實踐體會,絕不僅僅是脈理知識的堆砌。要不然中醫院校的學生都是脈診高手了,可惜他們基本什麼也摸不出來。摸脈是中醫的標配,因此許多人就是在裝蒜。當然也有不少人有真功夫的,比較出名的比如張玉林老師的脈法就比較傳神。


切脈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診脈能精確到“以脈斷生死”。

網上有人分享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醫學生畢業後在醫院上班,有一天遇到了她的中醫老師住院,這個老師當年十分看好她,對她要求也很嚴格,所以兩個人的師生關係其實有點類似古代的那種徒弟師父的關係。

老師的病很重,所以她經常去看望,然後有一天老師很匆忙的把她叫到床邊,對她說:“你快來把把我的脈吧,這個脈很稀少的,叫雀啄脈。”她聽完老師的話潸然淚下,眼裡含著淚把了老師的脈。

為什麼老師很匆忙的叫她來把脈?為什麼她聽完老師的話之後潸然淚下?

普通人大多不知是何原因,但是中醫大夫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皆是因為這個脈象“雀啄脈”。雀啄脈是中醫的怪脈之一,其脈象連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故名雀啄脈,該脈象脈來堅硬,斷斷續續,毫無沖和之氣,屬於死脈,代表脾氣已絕,性命危急,古代中醫認為此脈四日必亡。


七絕脈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人有生死,世間萬物皆有規律,誰也躲不掉,但是雖然我們不能逃避生死,卻能預知生死。中醫既然能通過把脈知道婦人是否懷孕,懷孕幾月來判斷生命的誕生;自然也能通過把脈判斷生命的結束。其實像“雀啄脈

”這樣的死脈,中醫還有六種,分別是:釜沸,魚翔,彈石,解索,屋漏,蝦遊;都是非常美的名字,但是他們組合在一起還有一個名字“七絕脈”。

七絕脈的出處已不可考,我讀的書裡元朝的《診家樞要》,明朝的《景嶽全書》《診家正眼》,清朝《醫宗金鑑》都提到過七絕脈。我們現在背誦的七絕脈歌是出自《醫學入門·死脈總訣》,這個歌訣的內容是“雀啄連來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真解索,魚翔似有又似無,蝦遊靜中跳一躍,更有釜沸湧如羹,旦佔夕死不須藥。”歌訣的最後一句話“夕死不須藥”形容病人的情況的確是極度危險。

知道了七絕脈是什麼以及七絕脈的危險性,那麼該怎麼去判斷是不是七絕脈,我們接著看一下七絕脈的脈象。

一曰釜沸,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無入,陰陽氣絕也。


釜沸脈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釜沸即為鍋中的水開了,釜沸脈形在皮肉之間跳動,脈突有突無,浮而無力,陰陽氣絕之脈,陳士鐸《脈訣闡微》雲三四日亡。


二曰魚翔,浮時忽一沉,譬魚翔之似有似無,命絕也。


魚翔脈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魚翔脈形在皮膚之間動,浮浮泛泛,似有似無,如同魚在水中游泳,心律紊亂,命絕之脈,主七八日亡。


三曰彈石,從骨間劈劈而至,如指彈石,腎絕也。


彈石脈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彈石脈形在筋肉之間,重取才得,按上去如彈扣石頭一樣堅硬沉重,腎絕之脈,《醫宗金鑑》雲:四日而亡。


四曰解索,散亂如解繩索,精血竭絕也。


解索脈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解索脈脈如指下有亂繩,散亂無章,沒有次序,是精血竭絕之脈,也是四日而亡。


五曰屋漏,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狀,胃絕也。


屋漏脈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屋漏脈形也在筋肉之間,像房屋漏水一樣,有時脈象波動明顯,有時卻一點動靜沒有,胃絕之脈,《脈訣闡微》雲五日必隕。


六曰蝦遊,沉時忽一浮,如蝦遊然,靜中一動,神魂絕也。


蝦遊脈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蝦遊脈脈形也在皮膚之間,脈隱隱約約靜而不動,忽而一躍即去,神魂絕之脈,《脈訣闡微》雲八日必危。


七曰雀啄,連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絕也。


釜沸脈


你知道古代名醫摸脈有多厲害嗎?七絕脈,既知生亦知死

雀啄脈形在筋肉之間,用手按時脈來堅硬,連續三五下後出現較長時間的一次停歇,斷斷續續,毫無沖和之氣,是脾絕之脈,《醫宗金鑑》雲:四日無救。


以上就是七絕脈的脈象和意義,七絕脈在實際臨床診斷中,尤其是一些病危的病人中是可以見到的。

但是辨別脈象僅僅是診斷過程中的一個方面,我們實際應用中還是要結合望診,聞診,問診才能做出最穩妥的判斷。

至於古人說的七絕脈幾日而死,只是說明七絕脈的出現代表病人的狀況非常危險,並不是說一定是幾日而死(尤其是現在西醫的干預,不確定性更加大)。至於七絕脈的“夕死不須藥”也是提醒我們病情緊急,病情雖然緊急,但是我們萬萬不能因此而放棄,醫學的本質就是迎難而上,早日發現然後積極配合治療,結果會大不一樣的。


點擊“瞭解更多”學習中醫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