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文:孫洪奎)我的花園建的還不錯,朋友們給了它很多的讚譽。許許多多的人以為我是個有知識的人,又是個閱歷豐富的人,這一切都應該是在我的深謀遠慮下,運籌帷幄,一步一步按規劃或計劃實施而來。其實,我告訴大家,英歌石植物園,它是個意外的產物,它能走到今天,超出了我曾經的預想,甚至可以說我做花園中的幾乎所有的重大事情都是超出我最初的預想的,當然也包括那些幾乎每天都遇到的,需要做的小事情。

什麼是意外,就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甚至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事情,最後它卻出現了。我現在把我建園十八年所經歷的主要的大事情捋一遍,我相信你一定會同意我的觀點和結論:英歌石植物園,是一個意外的產物。

1、我選英歌石這塊地最初想幹什麼?

2001年初大棚房(小產權房)在大連剛剛興起,我也買了一幢,位於大連辛寨子,當時我興奮的不得了。高興一陣子後,我覺得他們這個房子一排一排的不好看,大棚也很難看,不像別墅,檔次有點低,我以為如果在山裡、鄉下做會更好,我做一定會比他們做的好。我開始選地,2002年我選了一年多的地,大連周邊的溝溝叉叉差不多被我走了個遍,最終選擇了名字叫英歌石這塊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在我現在的花園裡搞二百幢別墅,型式各異,每家都有一個6000平米左右的大院,那會多讓人喜歡。)

地選好後,我找到旅順口區領導,領導說,蓋小產權房違法,不行。那咋辦呀,改做苗圃吧,兼做農業旅遊。2003年和2004年我買了幾萬棵樹種上了。搞旅遊,我就得把我的苗圃搞成園林式苗圃,我就訂了幾本雜誌,正好上面登載了幾篇介紹世界著名植物園的文章,還附帶著植物園的照片。植物園漂亮,就幹植物園了。2004年底我又決定把苗圃改做植物園。

這是不是個很大的意外?之前我是真的不知道什麼叫植物園,也沒去過植物園。

2、我現在種的植物和之前想種的不一樣。

2002年我搞下英歌石這塊地,想象著最好能做成北京香山那種一大片紅葉。我在長白山林區當過三年林業工人,知道秋天紅葉的美,把各種槭樹弄來,什麼五角槭、雞爪槭、擰勁槭,搞它一大片,一萬棵,那是何等壯觀呀!結果我發現,在大連,由於氣候的原因,這些槭樹到了秋天,葉只變黃,很少變紅,虧我沒弄一萬棵而只是種了幾百棵,否則我死定了。這件事不是僅僅我不知道,很多搞園林多年的人也沒有注意到,大連前幾年搞了大量美國紅楓也不行。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北京香山紅葉

2003年我種了7500棵雪松。為什麼?當時一棵五六米高,胸徑20釐米的雪松能賣到五千到一萬元,現在呢,兩三千塊錢,還賣不出去。

2004年我種了上千棵桃樹,賣苗的人說,紅葉桃好,既能看花,又能看葉。好吧,就紅葉桃。2016年我發現,紅葉桃不行,花期太短,只有一週;葉雖然有點紅,沒有人為了看桃葉來植物園。所以,2018年我又把這近千棵紅葉桃砍掉,換上了其他花更好看,花期更長的桃樹。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我的桃花園

我想到了我要搞桃花園、牡丹園、月季園、槭樹園,但我現在最出彩的,是老百姓最喜歡的鬱金香園、芝櫻園、花蔥園,都是我最初不曾想到過的。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我的鬱金香園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我的芝櫻園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我的花蔥園

2005年我搞了個牡丹園,2012年又做了改造。我以為我能做成比菏澤牡丹園還好的牡丹園。但是為了改良土壤,我給土壤里加了大量沒有腐熟的牛糞,帶進了大量的蟲子,咬死了大量的牡丹。我為了讓牡丹長的快,上了化肥,由於工人責任心差,我的管理水平又低,化肥上的離根太近,又燒死了大量牡丹。我的牡丹園至今不成氣候,也超出了我的設想。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我的牡丹園

3、沒專家指導不行,全靠專家也不行。

我這個人很自信,剛開始時我以為只要我勤於學習、思考,不用請專家我自己就行。結果呢,2010年北京林業大學尹豪老師來園後跟我說,孫總,你把活幹反了,應該先做地形,把路規劃好,然後再種植物。我以為我行,結果我卻犯了個大大的錯誤,耽誤了六七年的功夫。

這事以後我不自信了。我信專家了,我以為請了專家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了。2011年我請來了日本著名園林設計師稻田純一,2013年又請來了英國資深園藝師大衛·帕特森。我以為這回肯定行了。他們的到來,讓我的植物園,從設計,到園藝管理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也讓我的腦洞大開,眼界大開。但是後來我又發現,專家們往往只從技術的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他們並不瞭解中國老百姓喜歡什麼,市場需要什麼,也經常會陷入無的放矢。完全的依靠專家也不行。現在仍有許多老闆認為請一個好的設計師就一切都OK了,這是個誤區,很大的誤區。

4、從一般的植物園,到英式花園,再到花田式花園。

2004年我確定了建植物園的方向後,我參觀了幾個國內的植物園,我尤以瀋陽植物園為學習榜樣。

2008與2012年我去了英國兩次,我又喜歡上了英國的花園,我尤以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為榜樣,疏林草地,花境式的花園。我能把大衛·帕特森請來幫我工作,本身就是個意外。在我看來,英國的愛丁堡植物園那是仙境,大衛那樣的園藝大師,是神一般的人物,我怎麼可能請得動他呢,他來了,從2003年至今已經八年了。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英國愛丁堡植物園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英國愛丁堡植物園

結果呢,大衛來了八年,沒幫我做一塊花境,英歌石植物園也沒成為英式花園,只是輪廓上有點像,我卻與大衛共同創立了一種新的花園模式,叫做花田式的花園,即具有花田與花園特點的花園模式。大衛是在我的逼迫下很不情願做的。為什麼會是這樣?我也是被市場逼迫,為了滿足老百姓對一大片花、鮮豔的花,大朵的花的審美需求做的。我做的是公共花園,我要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也因此我的花園才有生存的理由。這些道理我以前是不懂的。我原來以為,我喜歡的,專家喜歡的,老百姓就一定喜歡,現在看,不是那回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5、水、停車場、道路。

沒有水乾不了植物園,所以我租這塊地時把離園有幾百米的一口機井一同租了過來。但是我沒想到大連居然會這麼旱,我種的草坪與一年生草花居然需要那麼多水,我沒想到我會把花園做的這麼美,而美的花園一定需要許多水。我做夢也不會想到,為了水,我還打了人,60多歲了還進拘留所呆了15天。

還有我的一直被遊客詬病的停車場問題。我當然知道一個景區一定要有停車場。所以2013年經政府協調,三寰集團幫我修了一個停車場,我哪裡知道人家三寰集團會幹了個牧場,把停車場收回去了。我也知道還是最好自己修個停車場,但是有土地的問題,資金的問題。我曾寄託如果我把花園做好了(就像現在這樣),政府一定能幫我修個停車場,但是政府現在都去抓大事了,也沒錢了,我這點小事沒人管了。這也是我無法預料的。

旅順中路2007年改造後變得太好了,我當時十分高興,這回行了,來植物園方便了。我哪裡會想到沒有停車場,再加上道路狹窄,“五一”期間一天兩三萬遊客會把旅順中路塞的水洩不通。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五一”期間旅順中旅被塞的水洩不通

6、經營收入。

國內外的植物園基本都是虧損的,靠政府補貼維持生存,這個之前我是知道的。但我堅信,我能做到收支平衡。這個我基本做到了,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學習榜樣瀋陽植物園、湖南植物園收入逐年增長的趨勢並沒有在我的植物園出現,而是在經歷了2014、2015、2016三年上升期後,突然下降,跌幅達百分之三十幾。

2017年的下跌我分析有三個原因,一是這一年我做的有點差;二是整個經濟形勢不好;三是到了視覺疲勞期。之前,我只想到了我會做的一年比一年好,整個經濟也會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好就不會有疲勞。

好吧,經2017年,2018年的疲勞期,2019年我搞了中荷球根花卉博覽會,種出了高水平的鬱金香、芝櫻,我的收入又有了小幅回升,但還是沒有達到2016年的水平。我原來以為會遠超2016年的。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2019年鬱金香園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2019年鬱金香園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2019年芝櫻園

孫洪奎:我建花園十八年,經歷了多少意外?

2019年芝櫻園

我灰心了。我的員工問我,孫總,2020年會怎樣,我說,別問我,我不知道,大家努力就是了。

經過十八年的建設,開園後的逐步提升,現在的英歌石植物園比2014年開園時已經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了,說個不確切比喻就是數量、質量有了幾倍的增長,但是結果呢,2020年的經濟下滑在2017年我是預料到了,但我沒預料到的是又來了新冠疫情。我的經營收入照2019年比又下降了近百分之四十。據說,英歌石還是狀況最好的旅遊企業。

以上我說了我建花園中經歷的主要的預料之外的事情。仔細想想,我現在做到的就兩件事是我曾經預料的,即我能用十五到二十年建一個植物園,我能做到收支平衡,其他的事都好像是在意料之外。

我說這件事就是想向大家說明一個道理,這個世界太複雜,太變化莫測,我們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太多,過去的事,我們知道的不多,未來的事,我們知道的就更少。出乎我們掌握的知識、理論、經驗的事情太多了,比比亦是,不是這樣嗎?不要太相信自己,理論,專家,我們的理論,我們的專家,還有我們自己,對於未來的預測,規劃,設想,往往是玄想與遐想,猜想與臆斷。只有幹了,你才知道對與錯,實踐的過程,就是一個“校準”的過程。無數次的實踐證明,客觀的世界與理論世界,想象中的世界、推理出來的世界,經常是不一樣的。

對意外發生的事情,我們要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對意外的成功,我們不要太得意,對意外的失敗我們不能太沮喪。我們大多生活在意外之中,意外之事才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這才是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真正邏輯。

責任編輯:肖立志MX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