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能源服務如何讓城市更智慧?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綜合能源服務如何讓城市更智慧?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呈現“分級建設、多點開花”發展趨勢。從區域分佈來看,呈現出由東部大城市向中西部地區城市推廣的趨勢,由點到面的趨勢日益明顯。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70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其中,250個被納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能源是城市運行的基礎。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如何改變以往城市的能源單一場景、孤立應用狀況?在綜合能源服務日漸受推崇的當下,其與智慧城市又將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在近日舉辦的中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展開了分析討論。

“零碳”導向

打造都市智慧用能生態圈

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智慧能源系統的支撐。在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看來,通過智慧能源系統,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和能源分佈點,形成更加高效的能源利用體系,更好地調度使用不同種類、不同時段的能源,從而形成一種更具經濟效益和低碳高效的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

當前,綜合能源服務正成為我國能源行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與城市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可靠途徑。落基山研究所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婷認為,從供給側的集成到分佈式能源,再到節能服務和智能化雲管理,我國正進入探索以“零碳”為指導的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新時代。

“綜合能源服務企業利用雲、大、物、移、智、鏈技術及先進過程控制技術,對用能設備進行優化監測控制,提供整體優化設計、調試、運營和服務,從而助力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樓宇、智慧家居,最終推動城市實現更安全經濟和更高效低碳的目標。”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員霍沫霖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

以新能源汽車智慧充電為例,“我們研發出一套完備的充電地圖,運用大數據技術,準確掌握電動汽車運行軌跡,高效經濟滿足用戶充電需求。”滴滴小桔能源業務副總經理林枝棠說,希望打造一個覆蓋更全面的“綜合能源地網”,讓充電站不單單是一個冰冷的能源補給站,而是一個都市生活圈。

據介紹,目前,小桔充電已累計鏈接了全國60餘座城市的超過2萬臺快充樁。2019年,小桔充電為55.6萬車主,提供了超過2500萬次的充電服務。

在以充電為主的生活圈裡,所有滴滴小桔充電的充電站,都能滿足一小時以上的停車減免,用戶在滿足充電需要的同時,還可同步享受用餐、按摩椅、司機休息室,以及洗車、養車、維保服務等。

產城融合

打開綜合能源服務落地新窗口

“以產業為保障,以城市為基礎,產城融合實現雙贏,必將推動我國城市的大力發展。”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指出。

業內專家表示,產城融合是在我國轉型升級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發展思路,“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合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需要,產城融合將為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帶來極具想象力的創新發展空間,成為綜合能源服務產業落地智慧城市的新“窗口”。

記者瞭解到,目前服務於“產城融合”的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已在多地開始興起。早於2017年,國網天津電科院節能公司就與天津城東供電公司簽署城市能源互聯網建設合作協議,率先建立省級節能公司與地市供電公司合作推廣城市能源互聯網機制,共同推動天津唯一獲批的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北辰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能源服務項目建設,目前綜合能源服務已經成為區內招商引資的一塊靚麗招牌。

今年7月,張北縣人民政府、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與蘇州中來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建1GW“集中式與分佈式相結合”光伏電站,生態小鎮綜合能源項目、融合裝配式低能耗房屋、大數據中心、特色種植養殖、旅遊等,致力打造張北縣光伏智慧生態小鎮示範項目,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我們以‘智慧生態小鎮’為概念,打造了‘三產融合’的概念,即一產農業,二產光伏,三產服務業,將三者結合在一起,不僅讓政府受益,而且也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蘇州中來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宏亮說。

強強聯合

政企協同必不可少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可更有成效地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升老百姓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沈遲說。

那麼,綜合能源服務應如何更好服務“產城融合”?在沈遲看來,政府主導與市場化相結合,雙方打好組合拳必不可少。

有受訪專家建議,城市決策者、研究機構、能源企業相互聯手,強強聯合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以開放、合作、共享的發展理念強化項目落地,以高質量的成果提升社會效益。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做好頂層設計至關重要。“沒有頂層設計的智慧城市設計方案,是有缺憾的。”施耐德電氣副總裁薛毅坦言。但遺憾的是,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規劃方面普遍很欠缺,從而極大地制約了城市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的發展。

對此,薛毅建議,一方面,行業要積極行動起來,通過梳理總結定期發佈相關白皮書,為智慧城市決策者提供參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定義未來的能源系統,使其更好地服務於智慧城市建設。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