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孫子兵法》之謀攻篇解讀與應用

《謀攻篇》的精髓是知彼知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知己知彼”。

是什麼年代把這詞順序念反?孫子兵法經過歷朝歷代,傳播3000年,其實很早就被改了,知己為先,知彼為後。

於是,眾生的思維方式,就此發生改變,先知己再知彼,甚至知己之後,根本不知道“彼”為何物。

某些教義,總是教人“去到彼岸”,就是以為彼岸是個解脫,此岸因為“知”,沒辦法解脫。於是人們心中想到的就是彼岸。

例如今日頭條與我,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就必須知彼知己才有發展。如果我只瞭解自己的寫作風格,不瞭解頭條的發文機制,推文算法,違規判法,那根本沒前景。

就在今天,頭條比我還了解我,發來一條短信,同步在後臺也發了消息,是我註冊頭條三週年。一晃已經三年了,別人的粉絲都以百萬為單位計算,我還以個位數,當然個位增長也不明顯。這就是我知己而不知彼的結果,這三年,確實是寫寫停停。

知彼知己,《孫子兵法》之謀攻篇解讀與應用

短信截圖

謀攻篇解讀,首先引用本篇精華。

孫子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知彼知己,《孫子兵法》之謀攻篇解讀與應用

謀攻篇封面

《謀攻篇》開篇就提到善之善者,也就是用兵如神,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句話,需要人們用10年時間來理解,但只要理解善之善者,就能明白不戰的智慧和境界。

先看“善之善者”。

孫子對將帥有兩個層面:善戰者與善之善者。

善戰者是明智,百戰百勝。

善之善者是高明中的高明,不戰而勝。

百戰百勝在孫子眼裡,那就是基礎。“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追求,如何理解這句話?

第六篇《虛實篇》提到:“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說的是水會避開高處流向低處,水的流向不是固定不變的。把水流這種形態用在兵法中,就是避開敵方實處而去攻擊虛處,不戰而勝,這就是用兵如神。

百戰不勝為什麼是基礎,孫子說的很具體: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謀,就是用謀略,避免戰略。其次伐交,用外交,避免戰爭。

縱觀地球上,就是伐謀和伐交,不用武力相爭。如果再高一個層面,用《道德經》角度來看戰爭,在大自然面前,戰爭只是爭奪財力資源,合力破壞人文秩序,齊心破壞物力資源。而且,戰爭越久,破壞力越強,地球損壞越大。

人類本大自然所生,破壞大自然結果是什麼,不是自我滅絕嗎?

把垃圾倒進大海里,一個海浪又把垃圾打到海灘上。把草原下的煤礦挖完,留下的就是天坑。過度養殖山羊,破壞的就是草坪。我們要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綠山。

所以我用兵法,寫出我解讀兵法,各個角度就想傳遞這三個境界之不戰思維,先勝思維,這樣可以解決97%的問題,3%的問題用速勝來解決。就是用法律快速解決。

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戰”是兵法第一境界,第二境界先勝,第三境界是速勝。“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句話,是整個兵法中最有爭議,分歧最大,分析最多的一句話。兵法一共7400字多字,但這句話卻可以引來七萬字的有效評論。還有人為本論寫出一本著作,論述作戰心理。

用兵如神者本就無法清楚定義,如同孔子見到老子,那種感覺無法言述,只說見到了龍了。龍、神、善之善者、戰人,都是古人對的究極表述,說的太清楚就不神了。而古人用字本來很少,一個字在不同地方代表不同意義。所以理解古文,學習人文,翻譯國學,要多意會。意會之後,智慧高遠。

今天用鍵盤描述,手腕一抖就是一千字,其實作者與讀者之間,已經無法達到知己知彼了。

不戰是道,知彼知己是法術。

有道無術,術可求。

有術無道,止於術。

術可以用,接下來詳細看看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是廟算的前提,可以拆解為四個層面,用中學數字的二象限來畫出來:

知彼知己,《孫子兵法》之謀攻篇解讀與應用

知彼知己二象限

第四象限:不知己不知彼——無知領域。

無知就是不知自己何去何從,不知對手空間是誰。

遇到事情,顯出的是草莽英雄本色。從不思考未來,也不知如何思考。

第三象限:知己不知彼——知己領域。

戰爭時代,很瞭解自己國力、民生、武器,但不瞭解對手的情況。這就是典型的弱國表現,例如三國時期的董卓、袁紹、呂布,自恃兵強馬壯,不去了解對手,還瞧不起對手,結果是什麼?

當時的曹操真是有慧眼,兵力強盛的董卓在他眼裡如一介匹夫,但只有三個團隊的劉備、關羽、張飛,他卻另眼相看。就是因為曹操能知彼。

商業時代,知己不知彼的公司很多,這類將帥只盯著自家產品,一不考慮對手,二不瞭解客戶需求,三不調查市場,更不去預估社會趨勢。所以整天開會、自吹、激勵、自嗨。

這類公司是到不了2021年的。

第二象限:知彼不知己——知彼領域。

戰爭時代,很瞭解對手情況,不瞭解自己的情況,經常錯估自身實力,這樣的將帥君主表現的是過分懦弱。

商業時代,這類公司非常善於琢磨客戶心理,尤其是深圳高級寫字樓裡那些“金融資本”類公司,各種名目的賺錢法則,讓西北老闆過去投資。但公司的員工對自己的產品其實茫然不知,哪怕是口才更好,職位更高的經理,依然是非常篤信自己的產品,只是說產品到“一定週期”就會有回報,如何回報,完全不知。

這類員工,如果知道錢如何變出更多的錢,還會幹這個行業嗎?(P2P接連爆雷,但許多資本運作模式,就是打著各種幌子的P2P)。

第一象限:知彼知己——先知領域。

戰爭時代,凡耳熟能詳的軍事家、戰略家、縱橫家,都是先知。因為先知,所以先勝。先知是先勝的基礎和前提。

商業時代,一提知彼知己,就會想到兩個人。

一人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在讀高中時就先知先覺,要讓每個桌面都擺一臺電腦。這個先知,他成為首富就不奇怪。

另一個人是仙逝的喬布斯先生,他先知先覺,先後淘汰了軟驅、光驅、光盤、紅外線、手機鍵盤等。喬布斯就是明白,未必必然是無線取代有線(數據線)。

為什麼今天筆記本上還有幾個USB接口,就是因為喬布斯早逝,如果他能活在今天,USB早就沒了。為什麼我們也能判斷,用其它方式取代,但是做不到,因為不知己。為了股票,誰願意花錢研發產品?

先知這個精神,這種思維方式,我們都要具備,用今天的科學手段,更好的瞭解對手,更快的瞭解自己。互相知道,團隊也就和諧了,市場也和諧了。

知彼知己做到,就可以知勝。

知勝五要

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這是知勝的五個要素:

一,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知道什麼條件下可以戰,什麼條件下不可以戰,可以取勝。

例如產品上市,要明白什麼時機上市最好,配以什麼服務最好,需要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最好,這樣的“條件”列的越多,取勝的機率越高。

二,識眾寡之用者勝。

用多少兵力應對敵人可以取勝。

《謀攻篇》給出一個數字,有十倍的兵力就去包圍他,有五倍的兵力就進攻他,有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他,兵力相當就去抗擊,兵力較少避免正面交鋒,兵力弱小就撤離。

孫子說的就是以強勝多,以多勝少,並不是以少勝多。

今天,商業謀攻,並不是需要人海戰術,銷量與人數無關,利潤與渠道無關,5000人的銷售團隊輕鬆被50人的智能App公司擊敗。

三,上下同欲者勝。

全軍上下一心就能取勝。這句是孫子兵法的智慧,也是今天應用最多的兵法。

任何組織,上下同欲,全民一條心,團隊戰無不勝。

四,以虞待不虞者勝。

廟算考慮的就是找到有利條件,規避不利的條件,準備越充分越容易獲勝。

企業競爭,必須充分準備,有方案還要有備案,遇事不慌,處事不驚,心中有兵法。

五,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將帥明智,國君不干預,能取勝。

用今天的案例來詮釋,就是做戰略的,不要輕易去幹預做戰術的。外行人不要操心內行人,許多時候,只有一線人員才真正懂。

例如調香水,對香味最靈敏的人最有發言權,高高在上的人不能輕易去幹預。

例如自媒體公司,不懂的老闆經常和小編說,為什麼別人的文章每天10W+,你的文章每天10+。你解釋說,他們有團隊,他們有推廣,他們有套路。

老闆很知己的說,給你1000塊推廣一下,明天做個10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