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世人道我文采风流,却怎知我只想做那个光明磊落的白马游侠

公元231年,魏明帝曹叡读着一封奏疏,若有所思。

”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这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奏疏的作者正是当今天子的亲叔叔曹植,一如既往的文采飞扬,只是再没有了彼时的风花雪月,奏疏通篇充斥的金铁之声,他列举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典故,陈明过分信任异姓而疏远亲族的危害,把矛头指向了在朝中已羽翼渐丰的司马家族。

就在这一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曹叡派出司马懿坐镇长安,抵御蜀军进犯,而司马懿已经不是第一次”受命于危难之间“了。

自文帝曹丕去世,明帝曹叡将被父亲雪藏的司马懿启用,这让人才凋敝的曹魏政权有了新气象。而对于叔叔曹植的态度,曹叡却和父亲曹丕有着惊人的一致。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此叹:

我们本以为的这位风流才子,竟然有着如此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司马懿一家还未有任何迹象造反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对于曹家的危险。

曹植:世人道我文采风流,却怎知我只想做那个光明磊落的白马游侠

对于叔叔的慷慨陈词,曹叡不以为然


可惜的是,曹叡将这封奏疏一丢,一如既往的夸赞着叔父的好文采,而对于曹植在奏疏中的慷慨陈词与句句诤言,又一次被他选择性的忽略了。

笑话,朕不重用深谋远虑的司马懿,难道我要重用喝酒误事的你吗?

这也许是曹叡内心最真实的”读后感“,但不久的将来,他和曹家都要为他的偏见买单。

他心中一直有个游侠梦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植的性格缺陷让他彻底失去了成为曹操继承人的机会,兄长曹丕袭魏王,而后晋阶称帝。

对于这个曾经的竞争对手,曹丕充满着防范,而我们所熟知的桥段,曹植用他的真情与文采,让哥哥放弃了马上除掉他的念头。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演义里,曹植写完《七步诗》后便就淡出了视野。

但事实上,曹丕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位同胞弟弟的防范,甚至将这种防范传递给了儿子;而曹植,也从未放弃过建功立业的想法。

曹植的童年是在军中度过的,大家一定很难想象,这位被小说家描绘成不谙世事的公子哥,是伴随着刀光剑影之中长大的。

曹操为巩固后方,北征乌桓,带上了尚是少年的曹植,就在这次征战途中,曹植看到了边地百姓苦难的生活,生性善良的他难过不已,也同时立下了平定天下,还百姓以安宁的志向。

”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幼年曹植写下了这首写实诗,生动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百姓的悲惨生活,也让人看到了曹植天性善良的内心。

曹植:世人道我文采风流,却怎知我只想做那个光明磊落的白马游侠

才华横溢,掩盖了他的内心真实所想


跟随父亲上过战场的曹植,并非人们印象中那个手无缚鸡之力,一门心思只谈风月的佳公子模样,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马革裹尸。某次宴席,酒过三巡时,曹植拔出腰间长剑,一边舞剑一边吟诵,成就了千古名篇《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借诗中那位身骑白马的少年游侠,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咎由自取,还是时运不齐

然而,生在王侯之家却又保持着至纯心性的后果是致命的。

曹操一生不拘小节,对自己的儿子们的行为保守却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所以曹植做出“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的事情让他大为光火。而在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急传曹植为南部中郎将,驰援曹仁时,他却恰好酒醉不能领命。这让曹操彻底放弃了这位文采过人的儿子。

诚然,曹植有他的性格缺陷,史书上说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但这未免有些太巧了吧!就像你在办公室从早晨忙到下午,想放松一下看看手机,结果恰好被老板看到了。

曹植醉酒难以领命的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但失去父亲耐心的曹植,从此走起了下坡路。

支持曹植的杨修、崔琰等人相继被曹操处死,接下来,连妻子崔氏,也被曹操以穿华美衣服违反节俭规定的罪名逼其自杀。在此之前,曹植与妻子生下的二女一子尽皆夭折。

是咎由自取,还是命运多舛,风流才子迎来了他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他是兄长与侄儿最忌惮的人

曹操去世,曹丕接任魏王,更进一步登基称帝。曹植作为皇亲国戚,也水涨船高的被封了王。

但大哥似乎觉得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在某个地方待久了会惹出事端,所以频繁的为其改换封地。曹植被频繁的徙封一直到侄儿曹叡登基时都没有停止,“十一年三徙都”,反映的是父子俩对曹植的深深忌惮。

曹植:世人道我文采风流,却怎知我只想做那个光明磊落的白马游侠

曹丕继任魏王进而称帝,却从未停止过对弟弟的忌惮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去世,曹植听闻悲痛欲绝,赶赴京城凭吊,但丧礼尚未结束,便得到皇帝旨意,要求他马上离京返回封地。

比起曹彰的死,兄长曹丕对自己的防范更让他心灰意冷,不过他还是遵照旨意踏上了回程的路。

为了打发一路的寂寞,曹植邀请弟弟曹彪结伴同行,哪知道负责遣送他们的官员坚决反对两人搭伴回家,两人只好洒泪分别。

为了此事,曹植愤然写下了《赠白马王彪》: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他通篇呵斥小人当道,阻碍圣听,斥责那名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官员,却对幕后的兄长没有半句怨言。

曹丕去世,侄儿曹叡继任,曹植似乎看出了一线曙光,连被忌惮多年的司马懿都被启用了,自己似乎也可以。

于是曹植当即写下《求自试表》,他用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自况,又介绍了自己曾经跟随太祖征战多年,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

“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近乎央求的陈词却换来的是侄儿对自己文采的赞赏,至于他的请求,被完全忽略掉了。

曹植:世人道我文采风流,却怎知我只想做那个光明磊落的白马游侠

司马懿成为大将军,为曹魏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


司马懿被任命为大将军,为青黄不接的魏国带来了一片新气象,但随之而来的是司马家族的羽翼渐丰,这让站在远处旁观的曹植最先觉察出了危险,于是他写下了本文开篇的《上疏陈审举之义》,提醒侄儿,重用他这样的血亲,警惕异性司马氏的尾大不掉。

然而满篇赤诚之心却被曹叡解读为叔叔对目前待遇不公的抱怨,甚至是对司马懿的嫉妒。

结语

在帝王一如既往地猜忌之下,在司马家族如日中天之时,曹植的呼声如此微弱。

数次迁徙拖垮了曹植的身体,数次的自荐无果又消磨了他的内心,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终于在公元232年去世,终年41岁。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临终命武安侯曹爽、大将军司马懿为托孤大臣。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诱杀曹爽,皇帝彻底沦为司马氏之傀儡,曹魏政权进入灭亡的倒计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