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張藝謀曾經拍攝過一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由鞏俐、周潤發和周杰倫等人飾演。這部電影儘管被人長期吐槽,但依然有值得稱道之處,比如它的名字就很考究,取自唐詩《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或許你並不知曉這首詩的作者,他的文采也根本無法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大家相提並論。但是,他同樣聲名赫赫,還成為了唐朝的掘墓人,他就是黃巢。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他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席捲了閩浙贛等南方大部分地區,給予了唐王朝以致命的一擊,歷時二十五年才被朝廷平定,幾乎成為壓垮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黃巢雖然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但他本人出身於富裕的鹽商家庭,對抗朝廷並不是飢寒交迫下的無奈之舉,而是由於屢試不第後對社會產生的憤恨和不滿。他的這種情緒,從以上的《不第後賦菊》就可以窺得一二。看來,郭德綱的口頭禪“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並非毫無道理。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當時,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雖然恢復了穩定,但卻再也不復往昔的盛世局面,藩鎮割據、邊患不斷、貪腐橫行……。

在這種背景下,唐朝國內已經是民不聊生,加之接連不斷的水旱災害,終於導致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農民起義。在這些農民起義中,以王仙芝為首的義軍成為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一支。

已經五十多歲的富裕鹽販黃巢,懷揣著對社會的仇恨,對功名利祿的渴望,毅然選擇叛亂造反,投靠了王仙芝的農民起義軍。

隨著起義規模的迅速擴大,王仙芝的劣根性顯露了出來。在唐僖宗李儇的拉攏下,他竟然私下答應了朝廷“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冊封,準備接受李唐的招安。

消息傳出,起義軍內部沸騰了,以黃巢為首的將領紛紛指責王仙芝鼠目寸光和背信棄義。為了防止隊伍分裂,王仙芝只得硬著頭皮繼續與朝廷進行對抗。

由於義軍內部的裂痕已經產生,黃巢只得和王仙芝分道揚鑣。王仙芝率軍向西進發,而黃巢則率兵向東南進軍。分兵後,王仙芝遭到了朝廷的圍剿並全軍覆沒,據

《資治通鑑》記載:

招討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於申州東,所殺萬人,招降散遣者亦萬人。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而黃巢卻乘此良機積極壯大,成為當時最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逐步統一了富饒的東南各地,還以號稱六十萬的大軍殺奔長安。

唐僖宗本就是昏君,除了吃喝玩樂以外,一件正事都不會幹。眼見黃巢氣勢洶洶地殺來,他只得效仿

“安史之亂”時的唐玄宗李隆基,也選擇逃往成都避難。

國都長安被黃巢攻破後,他終於實現了當年在《不第後賦菊》中的豪言壯語,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耀武揚威地回到了當年屢屢碰壁的傷心之地。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已經長期忍受唐朝苛政的長安百姓,紛紛湧上街頭歡迎起義軍的到來。而當時的黃巢也治軍嚴明,命令士兵不得搶掠百姓,據《舊唐書》

記載:

黃巢整眾而行,不剽財貨。

881年,黃巢在長安登基稱帝建立政權,定國號為“大齊”,建元“金統”,史稱大齊政權。截止此時,黃巢的人生是非常成功的,與數百年後的另一位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非常的相似。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原名叫朱重八,元末時安徽鳳陽一個赤貧的農民。他參加農民起義後,先後依託於郭子興、韓林兒等人,終於成為了一路統帥。

之後,在反元的旗幟下,朱元璋繼續發展壯大,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農民割據勢力,基本統一了江南各地。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1368年,朱元璋在江蘇應天登基稱帝,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改年號為洪武,史稱“洪武大帝”,實現了自己的一代偉業。

而黃巢,他在成為大齊的開國皇帝后,完全迷失了自我,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整日縱情於酒色犬馬中,毫不顧忌尚未滅亡的李唐朝廷。

在上行下效中,起義軍開始在長安燒殺淫掠。無論是李唐的宗親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紛紛遭殃受難,據《新唐書·逆臣》記載:

富家皆跣而驅,賊酋閱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捕得官吏悉斬之,火廬舍不可貲,宗室侯王屠之無類矣。

對此,唐朝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由此不難發現,黃巢統治下的長安已經成為了人間地獄,遠比李氏統治時期更加悲慘。難怪,後世會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

就在黃巢肆虐長安之時,李唐朝廷自然也不會主動退出歷史的舞臺,開始不斷糾集各路人馬反攻,誓言奪回長安城。

鳳翔隴右節度使鄭畋積極響應並傳檄天下,要求各地藩鎮進行勤王,合力討伐黃巢的亂軍。在如此浩大的聲勢下,黃巢自然不敢硬拼,只得被迫撤離了長安。

黃巢撤離長安後,李唐朝廷出現了輕敵驕縱的情緒,使得農民軍趁亂二次攻入了長安。這次,黃巢對於社會的仇視達到了空前,不僅縱兵搶掠,甚至還血洗長安。據《舊唐書·黃巢傳》記載:

賊怒坊市百姓迎王師,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壯,殺戮殆盡,流血成渠。

經過此次浩劫,長安被屠殺的普通百姓將近十萬人之多。

面對四面八方而至的唐軍,黃巢的殘軍已經岌岌可危,只得又一次撤出長安逃往河南。途中,黃巢軍在圍追堵截下缺衣少食,軍心潰散,竟然出現了令人髮指的“人吃人”現象。據《舊唐書·黃巢傳》記載:

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在朱溫和李克用等唐軍將領的攻擊下,黃巢的敗軍在山東兗州一帶被剿滅,他本人也兵敗身亡。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黃巢和朱元璋二人,都領導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個失敗了,大齊政權不過就是曇花一現而已,在歷史上幾無影響力;一個卻成功了,大明王朝立國二百七十六年,傳承十六帝。

對比以上兩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格局的大小。朱元璋雄心勃勃,以奪取天下為己任,尊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而黃巢卻心胸狹窄,以發洩私怨為主要目的,面對尚有餘力的李唐政權,他在佔領一隅後便急不可待登基稱帝。

同樣是農民起義,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從黃巢和朱元璋的不同人生結局,可以證明一句話的正確性——格局決定命運!

歡迎點擊關注“文史不假”,多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