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小夥伴們在世界讀書日推薦給大家的一份書單。一直與書為伴的編輯們,個人的閱讀好惡是什麼,閱讀趣味又是怎樣的?這份書單或許可以窺見一二,也希望能給讀者們一些閱讀參考。之後,我們還將會定期更新,為大家推薦更多有思想的好書。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資本與意識形態》

【法】托馬斯·皮凱蒂/著 【美】亞瑟·戈德哈默/譯,哈佛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

推薦人:丁雄飛

推薦理由:

“每個人類社會都必須證明它的不平等是合理的。”這是六年前因為《21世紀資本論》一躍成為全球學術明星的托馬斯·皮凱蒂,在他一千多頁的新著裡寫下的第一句話。不同於用經濟理論和數學模型(資本回報率大於經濟增長率)呈現資本主義不平等的前作,《資本與意識形態》是一本結合了當代經驗主義經濟分析和傳統政治經濟學,受惠於法國長時段學派的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史。通過檢視歷史上各個時代的不平等政權,皮凱蒂想要告訴我們,不平等並非自然事實,而是政治選擇。尤其在今天西方的優績制超級資本主義社會,婆羅門左翼和商人右翼結盟,不平等危機深重。皮凱蒂把他為當下開出的藥方稱為“參與式社會主義”:對富人的收入和遺產激進徵稅,以此來承擔全民基本收入,同時在企業內部促使資方同勞方分享權力。主流經濟學家自然覺得這是一派胡言、天方夜譚,馬克思主義者也會認為皮凱蒂對“意識形態”的使用,乃至對社會主義和民主的想象都問題重重——誰是皮凱蒂的行動者?儘管如此,在方生方死的2020年閱讀這本大書,或者僅僅瀏覽皮凱蒂在個人社交媒體賬號公佈的、他因新冠疫情而取消的紐約大學課程——“不平等政制:一部全球史”的課件,我們都會獲益良多,雖然皮凱蒂終究不可能成為21世紀的革命導師。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桑貝在紐約》

【法】讓-雅克·桑貝/著、繪 任凌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5月

推薦人:方曉燕

推薦理由:

作為法國的國寶級插畫大師,讓-雅克·桑貝為很多人所知,卻是因為他為《紐約客》雜誌畫了100多個封面,因此從這本收錄了這些封面插畫的《桑貝在紐約》進入他的插畫世界當是個很不錯的選擇。書中還收錄了他與朋友、記者馬克·勒卡爾龐蒂耶關於紐約的對談,桑貝說:“那種身處高樓大廈之間,感覺自己很渺小的感覺,不會讓我有壓迫感,那就是生活啊,我倒是一直覺得很意外,人們好像總是意識不到自己其實是很渺小的。”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看不見的愛》

【法】埃裡克-埃馬紐埃爾·施米特/著 徐曉雁/譯,中信出版集團·中信大方,2019年9月

推薦人:龔思量

推薦理由:

本書由施米特的五篇短篇小說組成,五個故事皆是圍繞著“愛”這一主題來展開,而作者依靠其精彩的構思凸顯出了“愛”的神秘莫測、變化多端。正如同許多讀者表示的那樣,施米特高超的寫作技巧讓人想起了歐·亨利與莫泊桑等大師。更加有趣的是,擁有法國高等師範學院哲學博士學位的施米特在本書的五個小故事中討論了愛的背叛與忠誠、愛情的社會認同性、愛與身份、愛的相互性等一系列問題。在小說《狗》中,施米特更是巧妙地化用了列維納斯的概念,讓主人公表示從特殊的被愛對象的目光中重新找回了上帝。在後記中,施米特針對本書最後一篇小說《幽靈孩子》寫道:“很明顯,我們這個時代不堪忍受痛苦。我們可以在忍受痛苦的同時仍然感到幸福嗎?對於這個問題,今天大多數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如果我們回頭再次閱讀本書的《布魯塞爾的兩位先生》以及《狗》兩篇小說,或許可以體會到正是那看不見的、難以名狀的、甚至給人以痛苦的愛才成為了我們生活的支撐和幸福的源頭。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播種人:平成時代編輯實錄》

【日】馬場公彥/著 趙斌瑋、幸丹丹/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

推薦人:顧明

推薦理由:

本書作者馬場公彥是日本巖波書店的前總編輯,書名中的“播種人”源自巖波書店的社標,而這社標又取自法國畫家米勒的《播種者》,寓意“思想文化的傳播者”。讀《播種人》的過程中,你會深刻體會到一個日本老牌出版社對於這一寓意的堅持。

全書分為三部分,有宏觀方面的日本出版業概況、中日出版業的交流,有微觀方面的個人出版生涯回顧。宏觀方面,作者查閱了很多、很新的數據資料,分析了日本出版業的整體趨勢,尤其是電子閱讀、智能手機時代,他結合自己在巖波書店的工作經歷,闡釋了對傳統出版業轉型的思考。此外,作者也回顧了只做經典的文庫本、旨在提高大眾教養的新書等,這些由巖波書店帶起的日本出版業特有的潮流。

微觀方面,生於戰後的馬場公彥,也介紹了他進入出版社後與中薗英助等作家的交往,但作為一名學術圖書編輯,他的興趣更多在於戰後日本與亞洲關係、中日關係的重塑,他給讀者講述了他負責的《現代亞洲的肖像》、《亞洲新世紀》以及東亞通史等的編輯經過。

年過六旬的馬場公彥,在巖波書店任職的最後幾年還在為應對數字時代推動成立新事業部。他並不認為數字閱讀是洪水猛獸,相反,他看到讀者的閱讀行為和出版產業的構造在發生改變,但圖書並沒有消失,經過了150年的日本出版歷史,有些是不變、也是不可改變的,那就是:“身為一個持續創造出版物並將已出版圖書在內容、數據兩方面進行更新的內容製造商,必須堅持不懈地經營”。為了不丟失作為出版人的自尊與自信,他時常問自己諸如“你瞭解你出版社的出版物嗎”之類的問題,無愧於“播種人”這一寓意。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斷代》

郭強生/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2018年6月

這是近幾年所讀小說中最令我驚豔的一本。臺灣地區作家總能在小說書寫上,突破傳統講故事的苑囿,而找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從早前的朱氏二姐妹、張大春,到駱以軍,再到這位郭強生。和蔣曉雲類似,郭強生也是長期離開文壇(去做劇場了)後再度迴歸,即獲得多方讚譽——《斷代》一出版,便被評論家們拿來跟白先勇的《孽子》相提並論了。小說情節複雜,時間線跳躍,作者在多個時空裡來回穿梭,不停地轉換敘述視角,主線故事之外還旁生出諸多的支線,但讀到最後你會發現,一個關鍵人物串聯起了整個故事。而回看整本書,作者似有為臺灣地區同志文化立傳的意圖,但最終卻還是在描摹這世間為愛與世俗所困的人。郭強生的文字鬼魅,更添故事的悲涼;書中妙言警句不斷(我看的是電子版,閱讀器隔幾頁就會有提示:此句被多少多少人標記),是個人在朱天文《荒人手記》後讀到的最好的書寫同志的文學作品。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與神作戰:古代世界的無神論》

【英】蒂姆·惠特馬什/著 陳愉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2月

推薦人:黃曉峰

推薦理由:

尚未讀完,但是比較有意思。只是書名有點誇張,因為全書主要討論的是古代希臘的無神論者,探究他們的思想、抗爭以及所受的壓迫。

開頭部分描述古希臘無神論者所受的遭遇,作為中國讀者,頗有時空錯位之感,比如作者感慨:“我們默許一場語源兒戲:僅僅根據無神論者(atheos)在語源上是缺乏(a-)對神(theos)的感應的人,就把他們從人群中挑選出來。在這裡,是否具備神感儼然成為一種識別標準。”(第5頁)“歷史久遠的無神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權問題,即是否應當承認無神論者在現實生活中理應和其他人一樣得到尊重和包容,並且可以不受打攪地度過他們的人生。”(第6頁)

在第8章“對無神論的審判”中,作者介紹了多個因為持無神論主張而被審判的案例,不過也許是材料理解分歧的原因,總覺得這幾位無神論的言論並沒那麼旗幟鮮明,但還是被判有罪且流放甚至處死。

相反,作為從小就接受辯證唯物主義學習的中國讀者,對王充和範縝這兩位無神論鬥士,大約都耳熟能詳,他們兩位瀆神的言論如此直截了當,甚至跟皇上及其智囊團對噴,最後也沒啥事。而清代有些信奉宋學、不信鬼神的儒生,也不過被紀曉嵐之流調侃幾句而已。

無論古今,中國才是無神論者的天堂吧。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萊昂內往事》

【意】塞爾吉奧·萊昂內、【法】諾埃爾·森索洛/著 李洋/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0年1月

推薦人:韓少華

推薦理由:

吃了美味的蛋,就想認識一下那隻下蛋的雞。抱著這種心態去讀的這本訪談錄。

兩位對話者分別是意大利導演萊昂內和法國影評人森索洛。萊昂內起初因為“鏢客三部曲”名聲大震,然而優秀的全球票房最初並沒有給他帶來相應的美譽,惟有法國《電影手冊》雜誌不遺餘力地力推其“通心粉”風格的西部片。森索洛即《電影手冊》的資深撰稿人。

萊昂內開始拍攝西部片的時代,西部片幾乎已經走到末路,甚至連他自己在“鏢客三部曲”之後,也以一部“西部往事”來終結“西部時代”。

一箇舊的時代的逝去,與另一個新的時代的降臨相互伴隨。對萊昂內自己來說,是“鏢客三部曲”與“往事三部曲”的承上啟下,對今日的觀看者來說,則或許就是眼睜睜看著身處其中的這個正在逝去的時代在舊日影片中的光臨。鐵路替代了馬車,資本推開了牛仔,一個新的時代正在膠片中成型,而這個時代已然在新冠之下再次被驗證已經正在離我們遠去。

從訪談錄中能看出,萊昂內和森索洛幾乎無話不談,不僅關於其電影、也關於其生活,不止坦承其思想、乃至吐露其情感。部分內容可能甚至有故意誇大事實之嫌。

在這本書正文最後一章,萊昂內透露了其夭折的電影《列寧格勒保衛戰》的第一個鏡頭的計劃:在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的樂音中,人群逐漸聚集……這其實並不存在的事物,是多麼令人神往。閱讀讓人得以從時代中解脫,其樂趣或許也在於此。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致命流感:百年治療史》

【美】傑瑞米·布朗/著 王晨瑜/譯,社科文獻出版社·方寸,2020年3月

推薦人:彭珊珊

推薦理由:

來自專業人士的科普。作者是一名軍醫和急診科醫生,目前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急救護理研究辦公室負責人。英文原版問世於2018年,也就是1918年大流感爆發100週年之際。作者覆盤了一個世紀以來人類應對流感的努力。無論是去北極挖出1918年的屍體復活流感病毒,還是互聯網時代利用數據預測流感趨勢,人類的探索從未停止。儘管,我們至今沒有找到真正有效的藥物。

在新冠疫情的刺激下,近期有不少疫病史著作出版或再版。這些作品各有側重,本書的重點在於流感的應對手段(“治療史”)。作為急診科醫生的作者在敘事節奏上也緊湊明快,時常冷不丁甩出一些醫學冷知識,但通俗易懂,適合休閒閱讀。

1918年大流感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全球經濟到人類壽命、從各國秘密物資儲備到醫療商業……其中一些後果在幾十年後才顯現出來。許多疫病史研究者寫過類似的話——我們都知道過去的疫情會在未來重演,只是不知它在何時到來。如今,大流行已經發生,接下來的劇本會怎麼寫?思考過去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使日十年:1932-1942年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C.格魯的日記及公私文件摘錄》

【美】約瑟夫·C.格魯/著 沙青青/譯,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3月

1932-1942年美國駐日大使的日記及公私文件摘錄。對研究者而言,是理解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日關係、乃至中日關係的重要資料;對大眾讀者而言,則可以看到一位“話嘮”大使關於近代日本政治、社會的生動記錄。

本書英文版出版於1944年,商務印書館1983年曾出版中山大學已故歷史學者蔣相澤先生的中譯本(有刪節),此次重譯是由青年學者沙青青在1944年初版的基礎上做更完整的翻譯。初版保留了格魯對美國國內政治人物的批評(主要是孤立主義者),但這些內容在後來的英文版本中曾被刪去,此次新譯也將其復原。

本書最大價值在於為觀察當時日本局勢提供獨特的外部視角,可與日本國內的觀察互為參照。新譯本對諸多涉及日本近現代史的人物、事件做了註釋,幫助讀者瞭解記錄背後的歷史脈絡。例如格魯提到他參加日本宮廷聚會時,有一位“李親王”找他搭話;註釋說明這位李親王其實是朝鮮王朝末代王世子李垠,他被伊藤博文接到日本留學,曾在名義上獲得日本皇族身份。

格魯發表日記時經過挑選和摘編,出版意在為美國當局處理戰後局勢提供參考,閱讀時應心中有數。但這六百頁日記和資料仍蘊含相當大的信息量,對關鍵事件如美日談判過程、關鍵人物如近衛文麿等,都有詳細的記錄。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記憶之場》

【法】皮埃爾·諾拉/著 黃豔紅 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

推薦人:伍勤

推薦理由:

新史學“記憶研究”的奠基之作《記憶之場》近日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我在2016年第一次讀到這本書,始終難以理解它的主編、法國曆史學家皮埃爾·諾拉提出的“歷史在加速消失”。然而處在2020年這一由災難構築的歷史時刻,這句話卻反覆纏繞著我,它的內涵在這個複雜的歷史現場愈發清晰起來。“記憶研究”提醒我們,當歷史的見證人消失時,歷史與記憶就不再渾然一體。事件在離開了它所發生的現場後,重新被人們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媒介呈現出來,而經過再現的事件與歷史真實永遠有一定距離。人的記憶也在不同時空中不斷地被重塑與修正,意義被不斷疊加或刪減,內涵逐漸空洞。然而,在今時此刻,與“歷史事件的通貨膨脹”同時發生的,是記憶承載力的大幅縮短。

《記憶之場》不僅僅為我們打開了從馬賽曲到普魯斯特的關於法蘭西共和國的集體記憶,同時也標記了史學的認識論轉向——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大歷史”走向社會史書寫。它也同時指向未來,警醒著我們:要把歷史從記憶的聖殿中驅趕出來。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

【美】賈雷德·戴蒙德/著 曾楚媛/譯,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

推薦人:熊豐

推薦理由:

但凡在大學裡受過基本的通識教育的人,大致都讀過或者聽說過賈雷德·戴蒙德的那本《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在書裡,賈雷德·戴蒙德討論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小麥和玉米、牛和豬以及現代世界的其他一些基礎作物和牲畜都最早出現在新月沃地,而不是其他地區?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僅有數百人的西班牙征服者又是怎麼征服並統治龐大的印加帝國的?大四時初讀《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那種閱讀的快感和思維的震撼時至今日依舊無法忘懷。

最近出版了戴蒙德的新著《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在本書中,作者先是回顧了自己兒時的一場悲劇——“椰林俱樂部大火”(1942年,波士頓椰林俱樂部突然大火,導致了492人喪生),戴蒙德從自己作為外科醫生的父親口中瞭解到這一悲劇的細節,並且親身體會了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對遇難者家庭和倖存者造成的苦痛和折磨。戴蒙德長期關注這批受害者的餘生:有些無法走出傷痛選擇了自盡,有些終生被痛苦的回憶折磨,還有的則比較好地調整了自己,生活最終重歸正軌。戴蒙德從個體出發,借用了大量心理干預的理念和方法,最終得出了個人從危機中走出所需要的12個因素。之後,他對上述指標進行了微調,進而考察一個國家在面對危機時的應對。戴蒙德對芬蘭、日本、智利、德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歷史進行了細緻的考察,看他們在面對危機時候是如何調整,個體應對危機的經驗是否能給國家以參考。

“宏大敘事”在我們這個時代時常淪為一個貶義詞,但是戴蒙德絕對是宏大敘事的大師,本書堪稱是他對人類歷史的又一次巡禮,作為生理學教授的他又一次在自己的歷史敘事中使用了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方法論和視角。

戴蒙德在本書的最後兩章對世界向何處去進行了自己的預測,但他也絕對無法預料2020年會是如此的兇險和艱難,新冠疫情將全世界都拖入了危機之中,如何應對危機和不確定性,恰恰是我們可以從《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一書中獲得的智慧。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依稀識得故鄉痕:漆家山50年村史》

漆永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推薦人:於淑娟

推薦理由:

作者漆永祥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漆家山就是他的家鄉——“黃土高原上一個貧寒閉塞的小山村”。中文系教授如何為自己的家鄉寫史?出於專業、或也出於個人情感,都是我想讀這本書的理由。

開篇序文中,作者說想用亦文亦史的筆法,來敘記這個“極其普通平凡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山村的過往史”,“用農民的身份與話語,寫父老鄉親的生老病夭、婚喪嫁娶、居舍衣食、耕田打柴、牧牛販馬、敬神祭鬼、年俗節日與悲歡離合”,想給200年後的人寫一部信史,待他們與今日之“正史”對比研究時,可以看到“一個偏僻村落百姓的日常生活,看到不一樣的歷史敘事,看到真正血脈連貫風味濃厚的鄉土氣息”。

書分三卷,上卷記敘了漆家山的自然環境、醫療衛生、農林畜牧、人口移民四個方面的變遷;中卷圍繞文化教育、公共娛樂、婚喪嫁娶、節日方語來寫;下卷是漆家山山民小傳,總十篇,寫了十一個人,有學堂老師、有傳統手藝人(扎紙活的“畫匠”)、有林場工人、有會計,還有殺人兇犯和打工者——無一不是平凡人、平凡事,但平凡人物的悲喜人生更令人動情。也不只是小傳部分,在整部書中,作者總時不時地流露出對家鄉、家鄉人的情味兒,時代變遷之下,對於家鄉世情中“好”的一面或“不好”的一面,總能讀出作者所懷的同情之理解與理解之同情。與一般史書的體例、編纂比較起來,這部村史大概算不上“規矩”——即使作者頗費力氣地統計了1965-2015年漆家山家族戶數人口表;繪製了2015年的村舍民居圖——如作者序中說,這是“嘗試性的纂述”。而作為一部私人撰述的村史,於我這個讀者而言,更感懷於作者坦露的真誠和敘寫出的人情、鄉情、國情。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克爾凱郭爾傳》

【丹麥】尤金姆·加爾夫/著 週一雲/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19年12月

推薦人:臧繼賢

推薦理由:

克爾凱郭爾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短暫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著述。儘管在他去世之後(1855年),他的著作很快被人遺忘,但在20世紀初,它們的價值又被一些德國學者重新發現。《克爾凱郭爾傳》這部重要的傳記時隔近20年被譯成中文出版,應該是讀者的幸事。傳記作者尤金姆·加爾夫(Joakim Garff)本就是克爾凱郭爾研究專家,對丹麥神學、神學與哲學交叉的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在詳細敘述的哲學家生平中恰如其分地介紹其作品和思想,可信度較高。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張汝倫在《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中是這樣評價克爾凱郭爾的:“他關心的始終是將個人生存放在哲學關注的首位。在有血有肉的個人生存面前,理性與邏輯的缺陷與不足昭然若揭……他的哲學讓我們感到的不是真理的滿足,而是對真理的不安,這種不安也許可以是我們擺脫那些往往不太容易擺脫的成見,直面我們自己生命的問題,這也許就是祁克果(克爾凱郭爾)哲學的價值之所在。”哲學系學生在“經受訓練”時,哲學家傳記和哲學原著的閱讀一樣不可或缺。這部傳記應該不會辜負他的讀者。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

宋傑/著,中華書局,2020年3月

推薦人:鄭詩亮

推薦理由:

對宋傑先生所著《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久聞其名,幾個和我一樣喜愛三國史的朋友讀過之後也連聲誇讚,但一直沒有狠下心來開讀,畢竟這是一部厚達1525頁的真正意義上的“大書”,讀之前,需要找找狀態。

疫情期間,枯坐家中,只能讀書消閒。這才發現,《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讀起來一點都不難,不僅不難,簡直就像打遊戲一樣有趣。上冊的“曹魏篇”就是一部曹操發家史,讓我這個從《三國志Ⅳ》開始,每次遊戲開局都選曹操,而且把《三國志曹操傳》打了無數遍的老玩家倍感親切。中冊的“蜀漢篇”我最關注“姜維統軍時期的北伐與兵力部署變化”,喜歡《三國志姜維傳》的讀者,肯定和我的想法一致。下冊的“孫吳篇”我的閱讀重點則放在了“三國戰爭中的夷陵”上,原因無他:因為我是湖北宜昌人。

總之,這部書給了我極大的驚喜,值得向每一位喜歡三國史、軍事史和歷史地理的朋友推薦。硬要挑毛病的話,最大的遺憾就是所附地圖少了點,而且都是黑白的。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詩人十四個》

黃曉丹/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樂府文化,2019年7月

推薦人:朱凡

推薦理由:

去年十一月的一天,偶然在豆瓣看到一篇日記:“這個時候他對湖對岸還是有很多的嚮往,可是他就決定把對岸留在對岸,把未知留在未知。”這個微小說一般的長標題深深地吸引了我,點進去才發現是一席的一期演講,講者是在江南大學教授古代文學的黃曉丹老師,演講正式的名字是“隨時間而來的真理”,來自葉芝的詩,內容則出自她暑假剛剛出版的新書,《詩人十四個》。

古詩詞給大多數人的感覺大概是美則美矣,遙不可及。黃曉丹提供了一條打破時間隔閡的通路。不論古今,人生的終極問題都是相似的,於是便有了理解前人的可能。在演講中,她引用了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對人生煩惱的總結:死亡、孤獨、自由和無意義。僅僅一兩個月後,新冠疫情爆發,從某一個時間點開始,世界彷彿再也無法回到之前的模樣,但人類的煩惱,大概仍舊不外乎上述四種。

黃曉丹說,讀陶淵明的詩能夠撫慰死亡焦慮。陶淵明在《擬輓歌詞》中想象自己的死亡,“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死亡並不足道,因為只是歸入了生命的洪流;在《榮木》中,陶淵明因木槿花的生命短暫想到“人生若寄,憔悴有時”,卻選擇用道德承擔來對抗生命的無意義,“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而開頭那個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維,情節來自《輞川集》裡的一首《南垞》,說的是他有一天划船從北邊的山去南邊的山,卻在船行駛到湖中央時決定停下,“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黃曉丹說這令她非常感動,“去追求理想固然很動人,但是在有些時候決定不去追求那些唾手可及的理想,其實是一種更大的力量”。

在這個人與人的悲歡越發不相通的世界,不如翻開這本滿溢著春光的小書,與大詩人們遙相作伴。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

【美】馬修·德斯蒙德/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8年7月

推薦人:鍾源

推薦理由:

這是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博士時期的實地調研。懷著對底層人民的深切關懷,作者深入密爾沃基專租給窮人的一個拖車營地和貧民社區,用一年多的時間,跟蹤採訪了許多租客、房東,還做了大量問卷調查。通過定性、定量研究相結合,以及作者獨到的觀察力和同理心,為讀者呈現出美國底層人民生活的悲慘圖景。

本書的主角有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有雙腿殘疾的老人,有十九歲的少女,有同性戀護士,任何一次驅逐都會帶來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悲劇。租客需要找到倉庫儲存物品,給孩子辦轉學,打上百個電話找新的房子和尋求補助,四處坐公交看房以至於丟掉現在的工作,導致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至本書結尾,只有一位白人護士依靠家庭暫時脫離了貧困,其他人繼續深陷不斷被“掃地出門”帶來的貧困之中。

馬修·德斯蒙德“要把這本書寫成一個道德批判”,他認為家居(home)是生活意義的載體,像書中租客那樣每個月70%的收入用於交房租是極其不合理的。究其原因,馬修·德斯蒙德認為“人人是業主”是美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佔有者的利益遠遠壓過了居住者的利益。如果“人人有房住”成了主流信條,那麼政策可能就會向居住者傾斜,驅逐可能就不會那麼普遍。

本書對於時下的中國社會也頗有啟示。當家這個起居空間被異化成資產,沒有房子落不了戶口、上不了學、找不到對象,疫情期間租房者不能進入小區,種種現象也是租客被變相地“掃地出門”。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租客個人不努力(貧窮)嗎?恐怕歷史和社會結構性因素更多一些。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六論自發性:自主、尊嚴,以及有意義的工作和遊戲》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 袁子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4月

耶魯大學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的一本關於“自發性”的隨筆集,旨在透過無政府主義的鏡片看待民眾運動、革命、尋常政治和國家歷史,從而獲得一些從其他視角無法獲得的洞見。

以“重新引入具體性、流變和偶然”、“歷史誤讀的政治”兩個章節為例,作者認為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者整理總結出的“歷史”,是一種整潔得具有欺騙性的秩序,它抹殺了很多歷史事件的偶然性。這種清理、簡化、濃縮歷史事件的習慣不只是人類的自然癖性,更是一種具有高度利害關係的政治爭奪。歷史的凝練,人們對於清晰敘事的慾望,精英與機構展示秩序和目的性的需求——這些力量合謀起來,傳遞了一種歷史因果律的虛假畫面。對此,應當非常警惕。

本書中的無政府主義不是意識形態,也無關政治立場,而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模式,可以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現象,如紅綠燈的設置、抄近道形成的小徑、地名的設置、林場或種植園的管理、遊樂園的設計、科學文獻索引體系的意義、養老院與老人間的關係等。通過帶入無政府主義者的非國家視角,斯科特討論了這些現象中蘊含的悖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