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聲免疫法”致嬰兒窒息,母親通過監控目擊全過程,卻無動於衷

這些天,網上一段視頻讓網友心碎,3個月大的嬰兒在被訓練“哭聲免疫”的過程中,意外自己翻身,腿被床欄卡住,身體無法支撐頭部力量,臉部朝下被床褥悶死。

孩子用盡求生的力量掙扎、嘶喊,但是她的母親依然沒有過來看一眼,反而在群聊裡發視頻詢問專家,“要不要看一眼?”為什麼母親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反而去相信毫無關係的群友?

看這個視頻的時候,我一度看不下去,孩子開始一次次的努力抬起頭,無力的哭幾聲,然後又“咚”地一聲磕在床板上,用力又缺氧的喘息幾下,再使勁抬起頭,再“咚”地一聲磕回去,無數次啊,無數次!

嬰兒的大腦對氧氣的需求非常敏感,缺氧超過4分鐘就會造成腦死亡。在她掙扎求救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她的媽媽在幹什麼呢?

在看著監控和她的群友聊天!整整一個小時啊,就不能自己進來看一眼嗎?為這個孩子感到惋惜,下次投胎不要再找這種粗心的媽媽。

同時,“哭聲免疫”“哭聲控制”再一次被口誅筆伐,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延遲滿足”的文章中,提到過,嬰兒的哭聲就是他的語言,他絕不會無緣無故的哭。


“哭聲免疫法”致嬰兒窒息,母親通過監控目擊全過程,卻無動於衷

“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不再哭鬧,讓家長省力的標準乖寶寶,但是提出這個觀點的創始人,卻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後驚人的真相!

“哭聲免疫法”創始人毀了自家祖孫三代!

提出這個觀點的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他的理念是,如何嬰兒哭了就採用冷處理,放任他一直哭,不要管他,不要抱不要哄,一直等他哭完鬧完再抱。

據說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再過分依賴父母,這個方法曾經風靡一時,因為見效快,媽媽省時省力,很多家長實踐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但是,“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他自己的家庭到底被訓練成什麼樣呢?

妻子沉默易怒,酗酒,大兒子傳承他的衣缽,是一名精神分析家,但是卻在30歲時選擇自己結束生命,女兒嗜酒如命,多次自尋短見,小兒子是一名流浪漢,依靠救濟過活。

他的孩子曾說:“這個父親非常冷漠,沒有同情心,無法溝通,甚至摧毀了他們家庭的感情基礎。”

童年的情感匱乏,造成了子女們的悲劇,你認為悲劇到此為止了嗎?並沒有!

原生家庭之殤同樣延續到了華生的第三代,她的外孫女因為從小目睹了母親酗酒,自虐,導致她也酒精成癮,並多次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種管教方法,可以說是一毀毀三代。那些被“哭聲免疫法”修正過的孩子,長大以後,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這種讓家長冷漠、冷血的方法真的還有人在用嗎?


“哭聲免疫法”致嬰兒窒息,母親通過監控目擊全過程,卻無動於衷

一哭就抱,真的會寵壞孩子嗎?你應該瞭解一下“全能自戀期”這個概念。

“全能自戀”是嬰兒早期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基礎。在這個時期的嬰兒,自己和世界是融為一體的,甚少感知外面的世界,好像還在母親的子宮裡一樣。

母親通過積極回應和陪伴,維持了這個時期的持續,這個時期的嬰兒“全能自戀”必須得到充分滿足,如果不能,他的世界就會崩塌,陷入非常可怕的無助之中。

當母親掐著表,延遲迴應嬰兒的需求時,嬰兒就會像承受地獄一般的煎熬。想象一下,沒有大人的幫助,他動也不能動,哭也沒人應,外面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連一隻螞蟻都對付不了,他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

在最早期的時候,沒有這麼多育兒知識可以指導一個母親怎樣去做一個合格的母親,所有的母親幾乎都是憑直覺去照顧自己的孩子,哭了就抱,餓了就喂,拉了尿了換尿布,只要孩子哭了,哪怕母親在房間的另一頭也會立刻衝過去抱起自己的孩子。

嬰兒覺得自己一動念頭,母親就會滿足他的需求。母親圍繞嬰兒的意願來運轉的模式,讓他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彷彿在告訴他:我是最完美的,我可以掌控我的世界。

當然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嬰兒的“全能自戀”不會得到完全滿足,但是足夠好的照顧,依然可以讓嬰兒覺得:“我基本可以掌控我的世界”,那麼即使有一些不能滿足的需求,嬰兒也可以承受。

正是這種“全能自戀”的意識形態,使嬰兒建立起了最初的安全感和對世界基本的信任。


“哭聲免疫法”致嬰兒窒息,母親通過監控目擊全過程,卻無動於衷

家長長期不回應,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哭聲免疫”的危害。

我們都聽過有名的“鯊魚測試”,科學家把鯊魚放進一隻魚缸,中間放上防撞玻璃,另一邊放一些熱帶魚。最開始的時候,鯊魚每天會拼命的不斷撞那些玻璃,想要吃那些小魚,奈何都是徒勞。

雖然鯊魚每天也有食物,但是它依然想要嚐嚐美麗的熱帶魚的滋味。鯊魚嘗試了每一個角落,每次都拼盡全力,撞得渾身出血,傷痕累累,仍然沒有善罷甘休。

有幾次玻璃撞出了裂痕,科學家馬上又會加上一層更厚的玻璃,持續一段時間以後,鯊魚就不在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色彩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在意了,甚至當科學家把玻璃拿走,熱帶魚在他身邊遊過,它也無動於衷。

這個實驗中的鯊魚就像是經歷“哭聲免疫”的嬰兒對母愛的渴望,當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望以後,也就不會產生希望了,崇尚“哭聲免疫”的家長不會是想看到孩子看到你時,呆滯的眼神吧?

01

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女兒剛出生的時候,因為一些原因在icu裡待了七天,後來接回家以後,瘦的皮包骨頭。餓了、拉了、尿了、從來不哭,有天晚上我聽到她肚子咕嚕嚕叫了,她也沒有哭。

後來是我和婆婆,但凡她醒著就抱著她,和她說話,慢慢的晚上才會哭了。有時候晚上鬧覺,我就整夜抱著她,搖晃著,從房間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當時心裡想的就是:“大不了,我今天晚上不睡了。”

現在有了二寶,我依然是這樣,醒了就抱,餓了就喂,絲毫不覺得累,因為我知道孩子和你最親密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或許將來的某一天,他就突然長大,離開你的懷抱了。所以我不明白這些早早訓練孩子睡整覺的父母初衷是什麼?

哭是嬰兒的語言,當她不吵不鬧,過於安靜的時候,其實已經出現了不小的問題,孩子不再向你表達她的需求,壓制自己內心所想。

“哭聲免疫法”致嬰兒窒息,母親通過監控目擊全過程,卻無動於衷


02

家長對孩子的需求長期不做回應會對寶寶產生那些危害呢?

1.極度缺乏安全感

寶寶剛剛降臨到這個世界,一切的事物對他來說都是陌生的,只有母親的關懷能讓他安心,當他的需求通過哭鬧錶達出來,家長卻沒有及時滿足,孩子會覺得失望、難過,內心缺乏安全感。

哭泣是孩子表達內心的需求,怕把孩子寵壞而不抱,無疑是在透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2.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實驗證明,缺乏接觸會導致寶寶減少或停止分泌生長激素,大腦發育較慢,精細動作能力較差。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認為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脅,首先要活得下去,才能長得好。

3.容易依賴他人,不夠獨立

“哭聲免疫”的初衷是通過訓練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其實結果恰恰相反,需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孩子的安全感反而降低,別人的一點善意就能俘獲孩子的好感。

“哭聲免疫法”致嬰兒窒息,母親通過監控目擊全過程,卻無動於衷

養育孩子需要用愛,而非套路

做父母的都是自然上崗,成為父母前從未接受過一堂培訓,從未經歷過一次合格考試,沒有人告訴過他們這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只能自己摸索,而摸索過程的基礎就是對於子女的愛。

1.身份的轉變。

隔代撫養是現在很普遍的社會現狀,但是父母決不能因此做起“甩手掌故”,下班之後只顧自己玩樂,整天埋頭玩手機也不肯多關注孩子一點。

既然決定生出下一代,就要有所犧牲,有所覺悟,對自己負責,對子女負責。

2.甄別“專家”育兒理念。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育兒理論即使在大多數孩子身上適用,也不一定完全適用你的孩子。

你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與孩子不斷磨合,尋找最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育兒專家們的故事,只能給你點播,給你啟示,不能完全套用。

3.養育孩子需要愛的供養,而非愛的馴養。

收起那套“我這是為他好”的藉口,不要把孩子當做情緒的出口。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考慮自己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通過“訓話”的方式,孩子能接受嗎?

《銀河補習班》中,有句經典臺詞,“不要說是為他好,你為自己好,怎麼不每天對著鏡子痛罵自己倆小時?”


“哭聲免疫法”致嬰兒窒息,母親通過監控目擊全過程,卻無動於衷


結束語

母親養育孩子,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當孩子哭了、笑了、不要猶豫,遵從自己內心去照看你的孩子。任何違背本能的行為,都會造成人性的逆轉。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是孩子在成長,父母也在成長。當我們養育第一個孩子時,時常捉襟見肘,但養育第二個孩子時,就得心應手的多了。

總之,教育的過程正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的過程。而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父母,愛和自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我是青松,致力於傳播家庭教育理念,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所感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