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哭是一種自然的情緒流露,卻是讓很多父母難以忍受的情緒。

賈政就是其中典型。

寶玉因為“調戲”金釧被王夫人發現,打罵金釧一頓攆了出去,那個年代,丫鬟被主人攆出去,基本就是難有活路的,於是金釧便賭氣投井死了。寶玉得知這個消息,正垂頭喪氣間,便撞見了父親。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剛轉過屏門,不想對面來了一人正往裡走,可巧兒撞了個滿懷。只聽那人喝了一聲“站住!”寶玉唬了一跳,抬頭一看,不是別人,卻是他父親,不覺的倒抽了一口氣,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賈政道:“好端端的,你垂頭喪氣作些什麼?方才雨村來了要見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來,既出來了,全無一點慷慨揮灑談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臉上一團思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咳聲嘆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無故這樣,卻是為何?”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賈政數落寶玉的這番話,細品很有意思:“好端端的,垂頭喪氣作什麼?”首先否定了“垂頭喪氣”的合理性,好端端的,又沒什麼事情發生,幹嘛愁眉苦臉?當然這話也是邏輯錯誤的,父母認為的沒事發生,就一定代表沒事發生在孩子身上嗎?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後面說到:“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無故這樣。”家裡要錢有錢,要名有名,沒缺過你吃穿,沒吃過一點苦,要什麼有什麼,你還有哪些不滿足?怎麼還唉聲嘆氣,對誰還不滿意?對你還不夠好嗎?

情緒,也可以被規定嗎?

情緒低落,也是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的,不然,會被視為對身邊人的不滿。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該笑都是有規矩的,在不該哭的時候,即使內心有十二萬分的委屈,都要忍著。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情緒是一個最難被“規定”的事務,我們的教育卻偏要去規定它。

孩子在該開心的時候不開心,板著一張臉,一定是會被教訓的“板著一張臉給誰看?還有什麼不滿?我們對你還不好嗎?”“整天板著臉,誰會喜歡跟你這樣的人交朋友?”於是,真的有孩子一直戴著“開心”的面具生活,再難受都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現。

對於情緒,我們首先習慣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內心感受,而是把感受放在臉上之後別人的看法。為了別人舒服,我們可以委屈自己,也要求我們的孩子委屈自己。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無法面對負面情緒

看到負面情緒就制止:“哭什麼哭!”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部分家長都不知道怎麼面對和接受孩子的悲傷,孩子哭會讓他們不知所措,煩躁不安。大部分家長在他們小時候沒有過哀傷情緒被安撫的體驗,多子女的生活環境,讓上上一輩的父母忙碌而沉默,幾乎沒有關注孩子的時候。

當這些孩子成為父母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悲傷,特別是大一點的孩子的悲傷,更是無所適從。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一個媽媽曾告訴我,她試過讓上幼兒園的兒子連續哭兩個小時,一停下來就打。原因是孩子在幼兒園總是哭,每次看到孩子哭,她都煩躁異常,於是就想幹脆就讓孩子一次性哭個夠。回到家,就讓孩子一個人坐著,哭,並且要哭出聲,哭不出來就打,不能停,停下來也打。我至今都當時孩子內心走過了些怎樣的體驗,想想有些汗毛倒豎。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看到負面情緒,無法安撫,於是便乾脆制止、否定,無論孩子是否是將情緒嚥下去,反正“眼不見為淨”。


對於負面事物的習慣迴避

一次元宵節,大家一起猜燈謎,賈政為討賈母歡喜,也參與其中,他一溜看下去寶玉等所作的燈謎,不自在起來:

賈政心內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響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盤,是打動亂如麻。探春所作風箏,乃飄飄浮蕩之物。惜春所作海燈,一發清淨孤獨。今乃上元佳節,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為戲耶?”心內愈思愈悶,因在賈母之前,不敢形於色,只得仍勉強往下看去。

從《紅樓夢》研究的層面,我們知道這些燈謎都其實暗含著人物的命運在其中,有意思的是賈政的評價和思考。“上元佳節,如何皆作不祥之物為戲耶?”燈謎雖是玩意兒,也不能說負面的話,做負面的東西,一定要吉利,說好話。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這個風俗其實至今仍保留著。

對負面的狀況、負面的事務,我們採取的都是迴避、防禦的態度,可以知道,可以感受,甚至可以做,就是不能說。

很多厭學孩子的家長跟我說:“從來沒想過我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真的接受不了。”憑什麼你的孩子就不能厭學呢?這其實是又一不合現實的期待。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希望的都是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一步不錯,沒有麻煩,沒有挫折。或者即使有挫折,也事先幫孩子規避掉,替他鋪平一切的道路。


你哭什麼哭,還有哪些不滿足!

我們不相信自己應對困難的能力,也不相信孩子應對困難的能力。

然而,困難卻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視而不見,而真正不出現或減少。

無論是負面情緒還是負面實踐,增強應對能力才是王道。就像因為害怕被水淹死而搬到山上去住,遠不如學會游泳來得直接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