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如何“磨合”成為羅馬國教?

引言:

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宗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外國人普遍認為中國人是沒有信仰,但是這個結論我並不接受。是與西方的信仰不甚相同而已,中國人的信仰更多的是世俗性的。

像是中國人能去求神拜佛的時候更多的是帶著一種功利性的思想,祈求神來保佑現實的生活。許多西方哲學家也因此來判定中國人存在缺失的情況。可是他們忽略了另一樣東西,那就是中國人對於祖先的信仰。

清明節才剛剛過去不久,這個節日就代表了中國人另外一層精神需求,血脈傳承的信仰,而這個傳統來自於儒家。現在也有很多人把儒家稱為"儒教",認為他就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所信仰的宗教,其實我個人認為在某一處這樣說也沒有錯。

“衝突”與“發展”相伴而生|基督教如何“磨合”成為羅馬國教?

清明祭祖習俗

因為人之所以有一個信仰就是因為你信仰的宗教能夠給你提供安全感,證明在這個社會當中找到歸屬感。儒家在中國幾千年來也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儒家的理念和規範已經徹底的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

無論是清明祭祖這些文化傳統,還是現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都和儒家息息相關。所以我認為儒家稱為“儒教”沒有任何問題。而西方人信仰的宗教現在也成一個多元化的趨勢,但是如果往回追溯的話基督教無疑是大多數人共同的信仰,現在所說的也只不過是在基督教當中分裂出去的一些子體而已。

基督教也並非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在幾千年的流傳當中,基督教也因為各種各樣的環境在改變著自身的形象。而提到西方歷史的話,有一段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那就是羅馬。接下來就讓我們從羅馬的歷史當中看一下基督教都因為羅馬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羅馬把基督教納入了傳統的官僚體系

接下來就讓我們先從一場主教的選舉開始。在公元4世紀60年代後期,有兩座城市需要選擇任命一位新的主教,候選人的姓名在記載中已經語焉不詳了,只知道一共有三位候選人。這三個人都提出來自己的優勢,來供裁判選擇。按照歷史記載,當時的情景有點像現在的演講競聘,候選人需要在公眾場合對市民闡述自己的優勢,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三位都有有什麼優勢。

“衝突”與“發展”相伴而生|基督教如何“磨合”成為羅馬國教?

對公民演講

  • 第1位候選人認為自己理所應當的要成為主教,給因為他是一個貴族,他最能夠理解市民的需求。
  • 第2位候選人則更加直接一點,他直接承諾給市民提供食物補助來換取市民對他的支持。也許是認為自己的優勢比不上前兩位候選人。
  • 第3位候選人直接宣稱,如果他當選就把教堂分發給所有的支持者。

但結果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這三位候選人都沒有得到這個主教的位置,而是讓第4個人了桃子。

其實一開始,裁判對於選擇哪一位候選人來繼任主教的位置,充滿了猶豫。後來裁判對市民闡述了自己選擇約翰神父的理由,大意是:如果選擇一位修士,你們會說他不食人間煙火;如果選擇一位神父,你們會認為他是依靠資歷;如果選擇一位官員,你們又會說我是偏向於和自己相似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選,但是我畢竟還是要選擇一個人。

所以我選擇了約翰神父,他的家族當中出現過很多主教,也出現過很多官員。所以,最終裁判還是選擇了一個世俗而且已經結婚的本地貴族。

“衝突”與“發展”相伴而生|基督教如何“磨合”成為羅馬國教?

紅衣主教

這樣一場選舉,我們現在看起來可能會覺得有些荒唐,選擇一位主教難道不應該以他對上帝的虔誠作為評判標準嗎?從這一點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人們在選舉神職人員的時候,大多參考的也是財富和出身,候選人在競選主教的時候也會向他的選民提供利益,和我們現在競選的政治家並沒有分別。

基督教並沒有改造羅馬,而是羅馬有效的把基督教納入了自己傳統的官僚體系當中。這個時候的基督教只是加入羅馬這個龐大體系當中的一股政治勢力,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公元4百年的羅馬都不是一個純粹的基督教國家。

成為羅馬國教之後,基督教內部還存在著劇烈的派系衝突

在4世紀的時候,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尊奉為國教,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教會發展成了一個龐雜的系統,神職人員多達十幾萬人,甚至可能比行政系統當中官員的數量還多。這個時候的基督教會成為羅馬的政治局勢當中一股強大的勢力,當時的教區主教也成為羅馬精英階層體系當中的一部分。基督教的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可是這個時候的基督教內部卻依舊暗流湧動。

君士坦丁大帝在信仰基督教之後,最驚訝的事情不是基督教的教義,而是基督教內部居然有如此激烈的內部鬥爭。其實這種事情也毫不意外,同樣一本聖經可能因為環境的不同,解讀的角度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所以衝突是在所難免的。就算是君士坦丁大帝,都沒能促進基督教的統一。就讓我們從一場爭論,來看看當時的基督教各個派系之間內部鬥爭有多激烈。

“衝突”與“發展”相伴而生|基督教如何“磨合”成為羅馬國教?

君士坦丁大帝

這場紛爭發生在多納徒派和開其良努派之間,其實雙方究竟爭論的東西並不是不可調和。雙方爭論的焦點就是:如果一個主教在基督教受迫害的時候違背過自己的信仰,他有沒有資格繼續擔任主教。其實這就是一個信仰純粹性的問題,有的人認為信仰是絕對不能違背的,一次犯錯,永不錄用。而有的人認為浪子回頭金不換,一次犯錯並不能完全否定這個人的信仰。

其實這種事情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也能看出來,這場爭論只不過是內部的派系之爭而已,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這場爭論的後果卻是,雙方不僅在語言層面上毫不退讓,甚至還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場衝突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最後是以多納徒派遭到重創退出舞臺才算結束。而這樣的爭論也不止這一起,在這一個世紀當中在羅馬的各個角落此起彼伏。

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相互塑造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當中我們也能發現,基督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成為羅馬國教之後,有著一個和羅馬的傳統觀念起著一個相互塑造,相互重構的過程。其實這也並不新鮮,世界大多的宗教在流傳的過程當中都或多或少的發生了改變。因為世界的洪流浩浩殤殤,幾百年前提出的這套理論和現在的政治體制也許就已經不合拍了,如果你不根據環境發生改變那你這個教派就會被淘汰。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佛教來說,佛教也經歷過這樣一個流轉的改變。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宗教,可是一個宗教進入到另外一個陌生的文明就難免會出現不合拍的狀況,如果佛教不根據中國的國情來進行變化的話,那佛教就不會在中國普及。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佛教一開始女性是不能成佛的。而在中國,信仰宗教的則大多都是女性。如果佛教不進行改變的話,那佛教在中國境內的流傳將會變得非常困難。所以佛教也發生了改變,從一開始女人絕對不能成佛,到後來的女人可以變成男人成佛,到現在的女人也可以成佛,我們可以看出一條清晰的變化軌跡。

“衝突”與“發展”相伴而生|基督教如何“磨合”成為羅馬國教?

耶穌受刑畫像

基督教也是一樣的,基督教一開始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而猶太教是隻有猶太民族才能夠信仰的,這就對於宗教傳播起到了一個剛性限制。

而耶穌則打破了這條限制,讓所有人都可以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救贖。這讓基督教在底層民眾當中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基督教就是這樣,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讓羅馬帝國接受了基督教。

而成為羅馬國教之後基督教就進入到了一個新的變化階段,因為一個宗教的傳播一開始可以依靠底層民眾,但是如果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那就一定要爭取精英階層。所以基督教就發展出了一套更加完整的制度,和廣博的神學,以此來吸引羅馬精英階層的加入。所以我們以後讀歷史的話,一定不能一成不變的來看待一樣事物,我們要從演變的角度,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評價

基督教從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到現在的樣子,是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轉變的,我們從羅馬的歷史當中,觀察了基督教的變化。基督教雖然從一開始只有底層民眾才會信仰的宗教,一躍成為羅馬的國教,但這只是基督教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

而羅馬的精英階層眼並不是把基督教當成唯一的信仰,從那場主教的選舉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開始的基督教只是作為一種政治勢力入場的。當時基督教的主教也大多是由羅馬有權有勢的貴族所壟斷的,而基督教想要打破這個局面的話就必須根據當時的環境發生改變。

所以在公元4世紀成為羅馬國教之後,基督教內部發生了強烈的內部衝突。就是在這樣一場一場的衝突當中,基督教才逐漸的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適應了羅馬社會。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基督教和羅馬帝國之前都被對方所影響著,相互摩擦相互蛻變,基督教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和這一段磨合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這一點在宗教歷史當中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曾經有過這樣一場蛻變。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後,也為適應中國國情發生的改變。所以我們以後讀歷史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不能讓我們固有的觀念對歷史產生偏見,我們要從歷史發展的軌跡當中發現事物演化的邏輯,這樣才能真正讀懂一段歷史。

參考文獻:《羅馬帝國的遺產400-1000》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