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批准公開作弊,大唐的科舉為何這麼荒唐?

官方批准公開作弊,大唐的科舉為何這麼荒唐?


《科舉與士林風氣》講到一個故事: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地方做官,遇到晚輩張盥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請他向主持科舉考試的知貢舉官“託託關係”。劉禹錫當即寫下《送張盥赴舉詩》,說“爾今持我詩,西見二重臣”,“乞取斗升水,因之雲漢津”。


他直接了當地在說:

乖孩子,你拿著這首詩去找人,我已經打好招呼了,保管你青雲直上,通過科舉。


堂堂朝廷官員、當世文豪,竟公然為親友在科舉中走後門,並寫詩宣傳,以此為榮。這是古人道德的敗壞,還是大唐法制的崩摧?


不!這是大唐的潮流。


唐代科舉重詩賦而輕經文。當時科舉考試分為三場:雜文,即詩文詞賦;帖經,即經文的填空題;試策,即關於時政民生的應用文。唐代科舉草創,制度沒有定型,常有主考官愛惜考生的詩詞優美,見他帖經不合格,便允許他再寫一首詩代替。後來,主考官直接提議:

帖經這種填空題純屬死記硬背,根本不能體現考生的才華,不如在考場放置五經、韻書供考生參考,以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


這樣的建議不僅通過,而且還獲得了當時人們的一致讚揚。


官方批准公開作弊,大唐的科舉為何這麼荒唐?


正式考試已如此,更何況考前考後的“小動作”呢?


考試前,考生流行向達官貴人寄送“行卷”和“省卷”。所謂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的詩文送給高官們審閱;省卷,則是把詩文送給主管科舉考試的禮部主司鑑賞。如果作品得到賞識,貴人們就向主考官推薦,這是禮部評定考生科舉考試成績的重要參考。韓愈曾向主考官推薦10人,其中4人當年考中,另外6人也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先後及第。


最出名的科舉“走後門”或許是朱慶餘和張籍。朱慶餘寫詩表露隱情: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大人,我寫的文章能否得到您的賞識?


張籍回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小朱,你棒棒噠!


張籍的唱和令朱慶餘聲名鵲起,他果然一舉考中。


還有一個名為閻濟美的人,科舉落第後,寫了一首詩表達愁怨,被主考官看到,大呼可惜。第二年他再考,又遇到這位主考官。通過了第一場雜文考試後,閻濟美在第二場犯了難。他對主考官說:我不擅長經文帖試,恐怕會不及格。主考官當場表示,你以《賦天津橋望洛城殘雪詩》為題,寫五言六韻十二句詩,寫得好,便通過。閻濟美想來想去,只寫出四句:

新霽洛城端,千家積雪寒。

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陽殘。


主考官十分讚賞,竟也讓他通過了。


誰料,待考試結束,閻濟美成功上榜,又出了事故。主考官發現他的試卷上有一個錯別字,這必然引起他人議論。於是,主考官特意發下試卷,讓閻濟美重新抄寫一遍,確保萬無一失。


這樣的故事,在大唐便是口口相傳的美談。


官方批准公開作弊,大唐的科舉為何這麼荒唐?


既然大唐流行這樣“英雄識英雄”的美談,為什麼科舉在唐朝的作用微乎其微?


若為求治國賢臣,為什麼考中科舉的人,只有少數是治國理政的能臣?若是為求才子大家,為什麼如李白杜甫這樣名聲顯赫的詩人卻不得中第?


歸根結底,正因為“英雄識英雄”極少數,它們才成為美談。更多的,則是高官權貴們利用人脈、權力,將科舉中第的名額私下瓜分。貴人子弟雖然不通文墨,也能狀元及第;寒門士子縱然才華橫溢,也是登天無門。


正因如此,雖然科舉在唐代是文壇盛事,但並不能為朝廷選拔出有用人才,反而成為官員培植黨羽、謀取私利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