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 “为什么信里要骗人呢?”

- “我也不知道……写死亡的事,不是太恰当吧。”

——《情书》



真的没想到,岩井俊二能够把尘土味很重的大连,拍出他一贯擅长的日系风格。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你好,之华》剧照


所以说,照片上的自己丑,分明就是摄影师的技术差啊!

(拜托,这有什么关系额……)

复习一遍20多年前的《情书》,那会儿,它也在中国公映过。你会发现很多微妙的细节,被《你好,之华》完美地承袭过来。



其实把写信放在十年前,都还是挺有滋有味的一件事。

每个小鹿乱撞的暗恋故事,一般会有两种结局:

一个,是被拒绝,回家哭一场,然后老死不相往来;另一个,是得到同意,快乐地牵起小手,直到毕业分手再回家哭一场,老死不相往来。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你好,之华》递情书片段

怀揣紧张忐忑的心情,等待暗恋的人拆开那封写着寥寥心迹的信纸,花花绿绿的纸张上面,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但偏偏希望对方铭记于心,最好给出肯定的答案。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校园里的花草、教室外的走廊、篮球场上空的阳光,一切将会因为那个人而变得完美。

也有另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情书被藏起来,被偷,被撕掉,被风吹走,反正就是没送到对方手中,一个人硬生生演了场自作多情。

自作多情的单相思很不光彩,很丢脸,这会让一个原本体面的人变得歇斯底里、由妒生恨。然而这种事并不少。

哝,《延禧攻略》里面,纯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啦。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纯妃“黑化”之前

但是,青春的可贵,恰恰在于即使在喜欢的人面前颜面尽失,曾经心动过的孩子们依然单纯得可爱、可怜。善良不会被摧毁,再见仿佛仍会发光。

这让"被拒绝"变成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隽永心间,成为人生之后的礼物。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你好,之华》剧照


岩井俊二“抖包袱”了。

葬礼、撞脸,以及书信中收寄方的不确定性,构成了岩井俊二两部作品的主要情节。

看《情书》的年纪,我们都还小,岩井俊二也尚年轻。

从他那部年轻的作品里,少年纯爱时期不及表露出来的情愫,只因为男主角的离世,让我们唏嘘感动了一番。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情书》

不过这种感动,和现在你再吃到街边5平米小卖铺的辣条是一样的道理:

纵使过去对它再爱不释口,在老师眼皮底下也要偷吃,如今你再吃到它时,还会有那种视若珍宝的感觉吗?

知乎上已经有人提问了:现在,你还会去追求你年少时追不到的人吗?

绝大多数人,不会。他们的理由是,当再次想起那时候的他或她,浮现在脑海里的,一定不会是三十岁的现实面孔,而是十几岁时的一双眼睛,或是一个笑容。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情书》中的少年男树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情书》中少年女树的笑容

但是身边很多人,再次看《情书》的结局,还是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们为什么哭呢?

是动用了成熟后的心智,去重新定义年少时的错过,而真实地为那份一去不返的青葱岁月感到无能为力吧。

平凡的我们,当然也曾经历这样的无力,那是每一个年轻过的人都似曾相识的情感。

毕竟在当时,谁也不知道,错过意味着什么。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情书》

拍《你好,之华》的岩井俊二,不年轻了,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想让这部影片成为《情书》的延续。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情书》中的葬礼


同样用葬礼做楔子,毕竟阴阳两隔是最基础的情感铺垫。

以一个未亡人为线索,联结起情感两端的人物。

博子一封寄往天国的信,让男、女藤井树超越时空再次相见,尘封的暗恋重见天日;之华通过书信,重燃尹川对无疾而终的恋情的追索。

而博子和之华,不仅是他人感情的旁观者,更是参与者。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相比《情书》,他的第一部华语电影要更加深刻些,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理解的维度方面,也更加丰富和全面了。

人人都紧握手机的时代,如何将“写信”这个动作代入剧情中呢?

男主的人设是一名作家,对于旧的书信方式没有排斥,这自然就解释得通了。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撞脸”仍然是岩井俊二将“第三个人”安插进主线索的方式,也是以未亡人的身份作为叙述的主体。

而往往,旁观者清。能深刻体会到一份感情的真挚的人,正是那个不得不被卷入的旁观者。

这两个不同的故事里,之华嫁做人妇,有了自己的女儿,相当于是有了新的生活;博子却对故去的未婚夫藤井树不能忘怀,即便有关怀备至的秋叶茂在侧,也始终无法放下过去。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之华和丈夫周文涛,感情不错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渡边博子和秋叶茂在雪山前呼唤故去的藤井树

喜欢过尹川的之华,在同学会上被尹川误认为是姐姐,再次提笔给他写信,与其说是冒充姐姐,不如说是想要和年少的自己较较劲;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嫁给了藤井树的博子后来发现,也许树接近她只是因为她长了一张很像别人的脸,她的一片痴心变得滑稽可笑。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可,应该笃信的是,只有成年人之间的爱情,才是爱情啊。

岩井俊二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青少年的爱情,实际上是一种情绪。

如果我是博子,一定分得清楚藤井树的爱意,是情绪还是真情。

我们有印象的是,校园传说中,总是有“弄假成真”这个说法。两个人被“调戏”得久了,就比如两个人的名字被写在黑板上,圈上爱心;或者是造谣“XX喜欢XX”长达一周,这两个人就真的会在一起。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因为人为的干扰,而使得两个人开始注意到对方的存在,甚至产生“她/他真的很特别,我好像真的喜欢”之类的错觉,这不是一种情绪是什么呢?

因此,当《情书》的故事在那张女树的画像中结束时,它注定只是一部温暖的、仅限于表达青春情绪的纯爱电影。

而《你好,之华》的核心观点,才是今天的人们所应得到的启发。

逝者已矣,生者仍要活着。

两部影片都是借两个少年之口问出生命之真谛。少年女树在山上玩雪,遇到冻死的蜻蜓,她问出:爸爸死了,对吗?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当我们看到这一幕时,还很难将“活在当下”的理论提炼出来。毕竟,主线情节吸引了我们太多注意力。

然而当之华的姐姐之南死后,经历了丧母之痛但显然还没反应过来的少年晨晨,也同样人生第一次目睹了死去的生灵,一只鸟。

这时候的少年,开始思索“人为什么会死亡”,以及“人死后会怎么样”这样的人生议题。

而尴尬的事情是,即便是成年人,对此也表示“一无所知”。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不过很显然,岩井俊二和观众们一样,也没有力量诠释这个问题。因此他在影片的主题曲里用这样的歌词给予我们提示:

“我问生命,要些答案;

可是生命,没有听见一般 ……

没有回音,是生命的常态。”

既然生命本身无法回答我们的问题,又如何清晰地对别人解释什么是生死,人为什么会死呢?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所以之华在和尹川的谈话中笑着哭了,尹川惋惜着说,如果。

是啊,如果当初姐姐没有和尹川分手,一切就会不一样了吧。

她也不知道。谁知道呢。

如果姐姐没有嫁给张超,或许她也不会嫁给周文涛?如果没有那场葬礼,她就不用冒充姐姐,和尹川再次相遇?这样的假设,完全失去意义。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你好,之华》,身为母亲的之华

渣男张超见了尹川,虽然尹川恨他,但他说的话让人无力反驳。

张超说,“之南死了,但是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事儿从来就跟你没有关系,

你以为之南跟你在一起,

结局就会好吗?”

是啊,我们都无从知晓了,也无须做类似的假设。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唯一能肯定的是,从信件往来的那天开始,直到通信终止,像作业工人熟悉流水线程序一样,我们都已摸清死亡是什么了。

自然地,也就对那段微风拂尘似的往事,完成了追悼,并永远地说了再见。


《你好,之华》,如果有一天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会写信告诉她

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儿问我什么是死亡,我不会故作沉吟,假装不晓;我也不想夸大其词,篡改它的本来面目。

我会把前因后果写成一个故事,一个人的青春也好,一页纸的首尾也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