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人體》| 琴齋薦書 20.04.09

《漢字與人體》| 琴齋薦書 20.04.09


白冰 著


推薦語:漢字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究。然而以往對漢字的研究,多是從漢字和漢語本體來研究漢字,如研究漢字的本義和形體結構,探究漢字的起源、發展、結構等。那漢字的形、音、義與創造漢字的人類本身又有何關聯呢?


《易·繫辭下》中有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人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身體。所以,先民在創造文字時,先模仿自己的身體四肢,再模仿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與人體相關的漢字就很多了。有刻畫人的形體特徵的,刻畫頭頸特徵的,刻畫胸腹特徵的,刻畫肢體特徵的,還有刻畫人的生死特徵的。


《漢字與人體》從人體形態、體毛髮須、五官四肢、軀幹血肉和生育死亡這些角度分析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是如何從“人”本身得到啟發。例如,“兒”字,繁體作“兒”,上部分“臼”像兒童的頭蓋骨未閉合;“包”字,像婦女懷孕,“巳”像未成形的胎兒,故而“包”通常可解釋為包裹某物;甲骨文中的“老”,像一個拄著柺杖佝著腰的長者,本義為年紀較大的人……這些直接描寫人體或與人體相關的象形字、會意字,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人體組織和人類生產或生活的實際情況。


《漢字與人體》通過對人體漢字的分析和研究,讓讀者瞭解先民創制文字的造字歷史,瞭解漢字的奧秘與人類本身的聯繫。這本書推薦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