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涅槃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為西北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進深七間(24.5米),高20.2米,二層,重簷歇山頂。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此寺的始建,與一個神秘的傳說有關:西夏國師嵬咩一日斂神靜坐,忽聞天際傳來美妙的梵樂,於是起身尋覓佛曲從何而來。他循至土臺之側,發覺梵樂更加清晰,便掘地丈餘,看到金磚壘成的佛龕,中有古佛涅槃像。嵬咩遂發願建造佛寺,在迦葉如來寺的舊址上,歷時五年,建成規模宏偉的臥佛寺。然而在如何塑造尺寸巨大的臥佛像時,嵬咩曾冥思苦索而不知從何措手。最後夢中得到神的啟示,先用木頭製作骨架,外面塗泥作肌膚,很快就塑成巨型的臥佛像。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大佛殿,一座恢弘的殿堂!在大佛殿正中開間南北柱有藍色楹聯一副: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年更喜有人修繕過;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遊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其中臥佛長34.5米,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臥佛後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優婆夷、優婆塞及十八羅漢等塑像。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民間有一個傳說: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別吉太后來到甘州時,聞聽臥梵宇有求必應,十分靈驗,她帶著身孕前往朝拜許願,豈不知沒走出山門就開端腹疼,只好在和尚照顧下在寺內臨產了,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忽必烈。據記載: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歷史上關於元代王公貴族前往大佛寺朝拜的記載不少,這足以闡明元代時的大佛寺與皇家有著很深沉的根由。或許這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其實都已經不太重要了。這些美麗的文字僅僅明曉世人,這座安靜的寺院是皇家寺院,由於尊貴,所以高雅,透過那些悠遠而恢宏的姓名,我們都可以擁抱那些姓名背面的溫暖淒涼。不管是皇帝寓居過,或是神仙寓居過,都是一種精力的高度、魂靈的皈依。也因為這些溫暖的姓名,讓這座小城顯得詩意而又柔軟。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從遠處看,大殿沒有富麗堂皇之感,只顯出木頭的本性,通過千年風雨的洗禮,色彩是一種黃,那是一種高雅的黃,一種尊貴的黃,一種滄桑的黃,黃得讓人接近又天然,溫暖又心安。敦煌莫高窟中那尊臥佛的體量現已夠大,但和這尊臥佛比較,就小了許多。 臥佛頭北腳南,面西而臥,安睡於大殿正中一米多高的仰覆蓮花佛壇之上。其造像金妝彩繪,臉龐貼金,頭枕蓮臺,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右手展於臉下,左手伸於身側,形像飽滿端秀,姿勢怡靜慈祥。胸前飾有斗大的“卐”字符號,梵文涵義“吉利海雲相”。臥佛腹內結構有上、中、下三層,前後11間。頭部獨自有一間藏寶間,裡邊從前藏滿歷朝歷代釋教瑰寶和前史文物。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後的藏經閣裡,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餘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吸引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張掖大佛寺,有個皇帝誕生此地,他是誰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各種的傳聞,好像為大佛寺覆蓋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世人看不懂也摸不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