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你真的瞭解我嗎?”張良事蹟全收集、簡略版

筆者,每次讀到張良事蹟時,總是覺得很不過癮,總覺得他隱在“雲山霧繞中”,除了漢中論斷那次外,他的話一向不多,劉邦用之則贏,這個人,總是讓人不是那麼瞭解。

張良:“你真的瞭解我嗎?”張良事蹟全收集、簡略版


現在,把他的事蹟收集整理如下,與諸位一起賞析一下,

張良:“你真的瞭解我嗎?”張良事蹟全收集、簡略版


· 博浪沙暗殺秦始皇(未遂)。有記載的刺秦只有三次,荊軻和高漸離都是作了有死無生的打算;唯有張良在行刺失敗後成功逃脫,並且逃過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可見其早年的策劃能力已經十分厲害。

· 張良改名藏匿於下邳時,照顧過殺人而流亡的項伯,後得項伯通知項羽有意攻打劉邦,項伯叫張良逃走,反被張良邀請面見劉邦。劉邦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於是項伯乘夜回項軍中,把劉邦的說話報告給項羽,並且為劉邦說好話:“劉邦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離開席位去找劉邦的衛士樊噲來協助,救了劉邦一命。

· 據說項羽分封十八諸侯時,要封劉邦為漢王,封地為巴蜀。張良行賄項伯向項羽求情,因而改封為稍有改善的漢中王(亦稱漢王)。

· 項羽向張良詢問劉邦入關就國(前往漢地)後的威脅性時,張良的答覆使項羽解除劉邦復出的疑慮。(就他人的眼光,張良並非完全站在劉邦的立場,而是以韓國復國為主,聽從韓王的命令,幫助劉邦。)

· 張良計議漢王劉邦:“大王不如燒絕所過棧道,以示天下不回關中之地,以固項羽之憂。”後燒絕棧道。項羽認為漢王劉邦燒絕棧道,無心回關中。之後齊王田榮造反。項羽以漢無憂,發兵北擊齊。

· 接受與支持陳平的建議,運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英布的關係,使其疏遠。並讓心高氣傲的楚軍軍師範增受不了項羽的猜忌離去。而後向劉邦獻策,毀信自背後突擊項羽,不過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此時張良再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 項羽敗至垓下後,項伯等其他項羽身邊的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 張良反對恢復戰國時的分封體制,力主秦一統六國後的郡縣制集權體制,雖未被全然採納,而是郡縣、分封共混,但對之後西漢邁向郡縣制集權化打下基礎。

· 天下平定後,由於出身山東(指崤山以東,不是現在山東)的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河南洛陽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咸陽城東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關中與函谷關,免除關東戰事紛擾。同時,長安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劉邦聞後依張良主張,建都長安。

· 解除造反危機。項羽死後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未論功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他詢問張良臣子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道因為遲遲未封賞,臣子正在討論如何造反。此話使得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陛下生平最痛恨,而眾臣都知道的有誰?”劉邦答:“雍齒跟我是老朋友了,但他經常譏辱我,使我難堪,我很想殺他。但他多次立功,故我始終不忍心真的去做。”張良說:“請陛下立刻重賞雍齒,眾臣見到就都會放心了。”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連皇帝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

· 解除繼承危機。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張良告訴呂雉,請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長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即可打消高祖廢立之意,事後確實奏效。

張良:“你真的瞭解我嗎?”張良事蹟全收集、簡略版


·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所贊張良之語,後被用來稱讚傑出軍師之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