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会的道德反思:评王晋康《替身》

在基因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生物经济时代”的门槛上。然而,当人们的欢呼声渐渐远去的时候,严肃的未来学家和科幻小说家们却向那个似乎近在咫尺的“新时代”投去了略带忧虑的目光。毕竟在这个商业原则日趋主导的社会中,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社会影响,而人类历经千百年逐渐积累起来的伦理道德遗产,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商业社会的道德反思:评王晋康《替身》

王晋康先生的《替身》(《科幻大王》2002年11月号)从一个侧面描写了商业原则主导下的“生命唯物化”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道德危机。所谓“生命唯物化”,简言之就是把(包括“人”在内)生物体看成是完全物质化的存在,可以任意处置。这种思想与主流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背道而驰的。然而,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日臻完善和商业原则的滥用,“生命唯物化”的理念却渐趋得失。《替身》就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幕可能发生在未来人性悲剧。

故事的主角李胜龙是一名专门用自己的身体“喂”鲨鱼的电影特技演员。他做着最危险的工作,拿着令人咤舌的高薪,享受着奢侈的生活。他的老板哈里森则因为李胜龙的“出色表现”而赢得财富和名誉,并且为赢得更多“成功”,他甚至不惜“谋杀”李胜龙。最后,他为自己的贪婪和恶行付出了代价——被李胜龙的宠物狗咬断了脖子。

李胜龙是个“神风替身”,他之所以能够从事这个职业,完全仰赖于生物工程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但科技的发展并不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哈里森也是受害者。真正的元凶是那些买票去享受精神刺激的那些观众(看客),或可说,是漠视人性的社会葬送了李胜龙年轻的生命。如果说,读者们此前对于“生命唯物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次的话,那么《替身》无疑是将这个概念具象化了。

《替身》与王先生早年创作的《美丽陷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就小说的文法逻辑论,《替身》无疑显得有些直白,整个故事情节也显得不够丰满,这可能与小说的篇幅有关。不过,《替身》依然显示了“王晋康科幻”特有的人文关怀,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与反思的空间。

前段时间因为忙于著书立说,科幻的阅读和评论搁置了很长时间。然而,时代依然在静悄悄的前进,中国的科幻事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国造”科幻小说。笔者愿以此与中国科幻界的诸君共勉!

(2002年12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