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4月18日下午,記者走進位於銅梁區太平場鎮的重慶銅梁新藝龍燈製品彩扎廠,採訪了目前銅梁唯一獲得“巴渝工匠”稱號的龍燈綵扎工藝大師周建。

春節過後,加之受疫情影響,現在本是扎龍的淡季。但在周建的彩扎車間裡,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這批荷花龍具是湖南中南大學訂製的,我們正在抓緊扎制,將按時保質保量把產品交到客戶的手中。”周建說。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在彩扎廠的陳列室裡,擺放了各種各樣的彩龍和龍燈產品,它們栩栩如生,色彩鮮豔亮麗,造型形象逼真,展現了銅梁龍燈的特色。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現在,雖然全國各地的龍燈產林林總總,但你不論走到哪裡,一眼就能辨別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銅梁龍產品。”今年49歲的周建說,他從事龍燈綵扎已有35年,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龍燈產品已逾萬件,但銅梁龍的魅力和扎制秘籍別人還是無法完全複製的。因為,我們銅梁龍一直在匠心打造,並不斷在傳承中創新,賦予了銅梁龍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內涵。

傳承祖業 愛上扎龍

周建生於一個扎龍世家,其爺爺周均安是銅梁著名的三大扎龍流派之一的領軍人物,父親周生超也是有名的扎龍高手。周家扎龍的歷史已逾百年。

在扎龍世家中長大的周建,12歲就跟著爺爺學習龍燈綵扎工藝,後又拜銅梁扎龍第一人蔣玉霖為師。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打小時候起,看到一塊塊竹片,一張張彩色紙料經過爺爺和父親的巧手,變成了一個個造型各異的龍燈和可愛的雞貓豬狗瓜果蔬菜,感到非常神奇。製作這些產品,不但解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同時也為人們送去了歡樂和吉祥。所以,我打心眼裡就喜歡上了它。”周建說,爺爺經常告誡他,學習扎龍既要作風踏實,又要精專技能,來不得半點馬虎,優質的龍燈產品才受市場歡迎。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長期的耳濡目染,加上勤奮愛學,勤思好學的周建得到銅梁兩位扎龍大師的真傳,成為了一名扎龍頂級高手。 年,周建成為重慶市彩扎工藝非遺傳承人。

1988年,時年僅16歲的周建就隨著自家扎制的彩龍第一次到了北京,參加了全國首屆龍獅錦標大賽。

“當時,我的任務是負責彩龍組裝和破損修補。在這次大賽上,銅梁龍奪得唯一的一等獎。興奮之餘,我也看到了銅梁彩龍的優勢和存在的短板,就是龍頭過大,龍身過重,玩舞起來頗感吃力。”周建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龍燈產品也要與時俱進,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才能適應社會需要,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從那時起,我就嘗試著對龍具造型和色彩進行改進。

堅守35年 執著追求

改進從何處入手?創新之路怎樣走?周建一方面虛心向專家問計,一方面涉獵各地龍燈產品,從造型、色彩、工藝等方面搏取眾長。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據周建介紹,過去,傳統的銅梁龍產品的主要材料多用厚實的竹篾,導致重量較大,傳統的50米彩龍僅龍頭就有4公斤、龍身25公斤,玩舞起來非常吃力。周建經過反覆摸索,比對試驗,採用竹篾加細小的鋼絲、泡膜等輕質材料,不但把50米的龍具總重量降至15公斤,還使銅梁龍更加飽滿,更富有張力,增強了立體感;用綢布替代牛皮紙,增加了龍身的韌性和耐用性;用反光材料代替廣告顏料,避免了顏色脫色,增加了反覆使用的次數;在工藝上,堅持人工彩繪讓圖形更加圓潤生動,具有層次感;選用金箔作鱗片,讓龍身閃閃發亮、光彩照人……

“每一項改良都要經過幾十上百次反覆比選,不斷試驗進而改進。”周建說,工藝的改良和材料的改進,不僅使銅梁彩龍的外觀更具觀賞性,又延長了使用壽命。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而令周建最自豪的是把川劇“變臉”技藝和五彩煙花融入了龍體之中,讓舞動中的銅梁龍更加炫彩、更有時代感。

記者問及具體做法,周建卻笑而不答,連稱人無我有屬於商業秘密。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這兩項工藝,僅研發的時間就長達5年之久,實驗的次數不下幾千次。”周建說,事實證明,堅持就會有進步,成功總會青睞有心人。

在扎龍車間,“搏採眾長精益求精,誠實守信傳承創新”的大幅標語格外醒目,併成為周建的座右銘。每一個認定的事情,他總在孜孜追求,久久為功,直至成功。每一件作品,他都是一以貫之,精雕細琢。

因為一念執著、一生堅守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執著,讓他獲得了光彩炫目的行業榮耀。在他的書櫃裡,陳放著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示範基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燈綵扎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周建首席技師工作室等諸多標牌,以及他和他扎制的銅梁龍具晉京參加國慶50週年、60週年、70週年、北京奧運會以及上海世博會、國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等精彩演出的彩照。這些珍貴的資料,記錄了他數十年深耕彩扎技藝的真實寫照。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如今,不斷創新中的銅梁龍,既有商周文化的獰厲之美、秦漢時代的浪漫氣勢,又有唐宋的雍容和諧、明清的精美雕琢,造型生動,線條流暢,輕盈美觀,縱經日曬雨淋,依然亮麗如初,深受日本、東南亞、法國、美國收藏家的喜愛。

真情扶貧 回饋鄉親

周建出生於太平鎮坪漆村,這個地處夾皮溝的山村,曾經是重慶市級貧困村之一。

從貧困村走出來的周建,通過彩扎走上了致富路。但是,盡己所能幫助父老鄉親增收致富,一直是周建的心願。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2018年10月,在區委的高度重視下,區文化旅遊部門和太平鎮黨委政府採取“公司+彩扎專業合作社+農戶(包含建卡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在坪漆村建立了龍燈綵扎基地。從此,周建更加忙碌了,他常回老家,向鄉親傳授彩扎技術,開展訂單採購龍燈製品。

在村裡,周建手把手教村民學習彩扎技術,組織他們到自己的企業參觀學習。而今,掌握了基本彩扎技能的鄉親們,製作了大批量的大紅燈籠、稻草人和其它龍燈產品,不僅發展了集體經濟,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

據銅梁區文化旅遊委派駐坪漆村的幹部張國慶介紹,彩扎基地建立後,村裡多次舉辦龍燈綵扎工藝培訓班,由周建本人或者他的公司專業彩扎師傅向村民傳授龍燈綵扎知識,講解龍燈綵扎的骨架製作、綢布裁剪、裱糊、彩繪等關鍵技術。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參與培訓的建卡貧困戶、低保戶有60餘人,其中掌握彩扎技術的骨幹人員有10多人。周建每有業務,總不忘優先安排坪漆村的貧困戶參與務工,將龍燈綵扎訂單交給專業合作社,並組織村民參與制作。同時,周建的扎龍公司裡的大部分彩扎師傅也來自於坪漆村,他們每天的務工收入達到兩三百元。

坪漆村村民趙吉碧只要有空,就會到村裡的彩扎基地,和村民們一起扎制各種規格的燈籠。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做一個8角錢,一天可以做100多個,個把月都掙了兩三千。”趙吉碧說,加工燈籠的時間靈活,既可以到彩扎基地大家一起做,也可以把材料帶回家做,這樣一來,家裡事情沒有耽擱,還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

2020年春節前,坪漆村製作了20000個燈籠,一個月時間就讓村民增收近2萬元。

除了彩扎燈籠,合作社還組織20餘名村民學習銅梁龍燈製作,周千輪、肖紅元、逮德軍等村民已成為全區彩扎骨幹。截至目前,坪漆村村民通過龍燈製作已實現收入20多萬元。

傳承中創新,銅梁龍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巴渝工匠周建的二三事

“獲得巴渝工匠稱號,既是壓力,更是動力。成績屬於過去,未來還要繼續創新發展。區委、區政府為我搭建了很好的平臺,我將繼續發揚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努力把銅梁龍彩扎工藝傳承好,併發揚光大,讓銅梁龍在傳承中創新,贏得更廣闊的市場。”談到未來發展,周建信心滿滿地說。(記者 張浩 趙武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